□趙芳蓮
(甘肅省小隴山林業保護中心黨川林場,甘肅 天水 741020)
我國20 世紀后期進入發展快車道,取得了卓越的經濟發展、社會建設成就,然而在高速發展的大背景下,農村建設水平不高、城鄉發展二元化的問題也逐漸顯露,包括甘肅在內的中西部經濟欠發達省份,農村建設、發展水平總體滯后,需要予以更多關注[1]。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以來,各地對農村建設、農業經濟管理的重視程度大幅提升。鄉村振興戰略提高了對農業科技創新工作的要求,我國對農業科技以及其創新工作一貫關注,出臺了《農業農村部辦公廳關于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建設的指導意見》等文件提供指導,然而不同地區具體工作情況存在差別。為發揮農業科技創新的價值,分析其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主要瓶頸和發展建議十分必要。
2017 年10 月18 日,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系統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該戰略以解決“三農”問題為中心,嘗試控制城鄉發展二元化問題,關注農村的綜合發展,包括經濟建設、社會文教事業進步等,并明確指出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此背景下,鄉村振興戰略在全國范圍內得到推行。由于我國大量優勢資源集中于城市,牽涉到醫療、教育等,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困難重重,效果比較有限,這也客觀要求各地農村選擇不同于城市的發展道路,農業科技創新的價值因此得到了較多關注[2]。
農業科技是指各類服務農業發展的科學技術,包括農產品生產、加工等方面,牽涉到種植業、林業、漁業等不同領域。廣義范疇內,各類有助于農業生產活動的技術均可視作農業科技。農業科技的主要價值在于改善勞動生產效率、提升生產質量、促進農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3]。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曾明確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也客觀要求各地加強農業科技管理,提高創新能力。對于甘肅等農業大省而言,農業科技以及其創新工作的價值尤為突出,既能進一步加快農業發展,也能優化區域經濟建設水平,推進鄉村振興。
狹義的農業專指種植業,廣義的農業則涵蓋農、林、牧、副、漁五個方面,文章取其廣義進行研究[4]。在此定義下,農業經濟泛指與農、林、牧、副、漁等產業相關的經濟活動、經濟關系,包括直接的生產活動,也包括相關的運輸、倉儲和管理活動以及所有從業者。農業經濟對區域發展的影響較大,既為工業活動提供了原材料,也可以保障糧食安全、提升基礎農產品豐富性和質量。甘肅省是我國農業大省之一,從發展現狀上看,當地糧食、畜牧業、林業發展態勢良好。2022 年甘肅糧食和畜牧業發展數據如表1 所示,糧食產量為1 231.5 萬t,增產2.8%。牛、羊、豬、禽的存欄量分別為531.8、2 595.6、699.5 萬頭和6 130.0 萬只,分別增長3.7%、6.4%、2.1%、5.5%。

表1 2022 年甘肅糧食和畜牧業發展情況
甘肅省2022 年肉產量達141.5 萬t,比2021 年增長5.6%。林業方面,森林覆蓋率為13.42%,總面積為980 萬hm2。2022 年,蔬菜產量為1736.6 萬t,比2021 年增產4.9%。中藥材產量為137.5 萬t,增產4.6%。園林水果產量575.4 萬t,增產6.7%。這表明甘肅省農業經濟發展態勢良好。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科技創新可直接增加農業經濟產值。甘肅省畜牧業發達,農業科技創新可從疫病控制、良種培育入手,提升農業經濟發展質量和產值。以甘肅省特色張掖肉牛為例,該牛與普通肉牛、非肉用牛的產肉率和對比見表2。

表2 張掖肉牛與普通牛肉、非肉用牛的產肉率對比
由表2 可知,張掖肉牛的平均產肉率為56.5%,充分育肥后可達到60.0%,明顯高于普通肉牛和非肉用牛。在肉價基本相同的情況下,一頭張掖肉牛較普通肉牛可多收入1 000 元左右,這表明改善畜牧品種后,農業經濟產值的增加效應明顯。
甘肅省商貿活動落后于沿海發達省份,應積極組織農業科技創新,以改善此情況[5]。一方面,農業科技創新可提升產品質量、產量,為商貿活動提供了基本產品資源。另一方面,農業科技創新過程可納入農業產業集約化發展范疇,可從技術角度擴展農業經濟發展視野。以水果經濟為例,常規發展模式下,當地水果主要采用集中批發的方式賣給中間商。農業科技創新為果農提供了信息化運作、現代營銷管理的新思路,果農可以利用網絡渠道組織零售或自行籌資建設水果集散、加工企業。
鄉村振興背景下,甘肅省對技術人才的需求量激增,2022 年高級技術人才的缺口達到10 萬人以上。農業科技創新能夠為農業經濟發展提供人才助力。一方面,農業科技創新主要依賴各類高素質人才,這些人才進入甘肅省后,能補充當地農業經濟技術人才缺口,為農業經濟發展提供技術研究、創新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技術創新完成后,更多人員可以接觸、掌握相關新技術,間接培養了更多人才,有助于長期推動農業經濟發展。
加強農業科技創新,有助于應對粗放發展問題,提升農業經濟發展質量,促進農業經濟趨向集約化。如對大田的管理,在農業科技持續發展、不斷創新背景下,管理人員可利用現代化水肥技術進行管理,借助滴灌、噴灌、緩控釋肥等新技術,減少用水量和用肥量,提升單位農田產量,見表3。

表3 滴灌、噴灌、緩控釋肥技術優勢
由表3 可知,現代技術能夠顯著提升農業經濟的發展質量,甘肅省的棉花以及蔬菜生產、糧食生產等活動也可因此獲益,改善產量和綜合質量。
甘肅省農村技術人才、管理人才儲備較少,具有創新能力、意識的高素質人才也相對不足。基層農業技術員缺口在1/3 左右,具有兩種以上技術資格證的技術人員占40%~50%,很多技術人員只掌握一種農業技術。此外,由于甘肅省的技術人才普遍缺乏,很多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會被吸納到縣區及以上農業管理單位,以求發揮更大作用,導致甘肅省農村、基層技術推廣站的人才較少,難以通過實踐活動促進農業科技創新。
農業科技研究的思路、方向比較單一,缺乏足夠的創新價值,農業科技研究匯報水平有限,難以充分帶動農業經濟進步。甘肅省的畜牧業科技創新主要強調增產作用、抗病害能力,以提升牛肉、羊肉等肉制品產量,蔬菜方面則關注抗病害蟲害、抗倒伏能力,思路上比較局限。德國、法國等農業技術強國,在常規重視提高農作物產量、肉制品產量的同時,也從其他角度入手,改善農業經濟的綜合發展質量,如外觀研究、培育可作為寵物的各類畜牧產品(活體動物)等,研究成果可以大幅提升經濟效益。
技術專利保護在我國得到重視,其積極作用在于保護了知識產權,有助于激發各類主體參與技術研究的積極性。但由于甘肅的農業技術水平不理想,在各主體獨立組織技術研究和農業技術創新的情況下,相同的研究課題可能在不同組織、企業同時啟動,當某一主體完成研究后,未能完成研究的主體甚至可能前功盡棄,反而制約了區域農業經濟發展。同時,由于甘肅技術人才相對偏少,各主體技術不共享,研究力量被進一步分散,難以促進農業科技的持續進步。
并非所有科技研究成果均可充分服務實踐活動。甘肅省農業科技研究項目較多,能夠完成研究成果實踐轉化的項目通常不超過15%。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農業科研成果實踐轉化率通常在70%以上,甚至超過80%,在印度等發展中國家,其農業科研成果實踐轉化率也能達到30%。這表明我國農業科技創新研究有很高的重復性,很多科技創新的實用性不高,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幫助比較有限。
為充分發揮農業科技創新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作用,甘肅各地應采用提高待遇水平、拓寬發展空間等方式吸引技術人才。待遇方面,甘肅省可出臺管理方法、意見,改善技術人才的各項待遇水平,如“擁有博士以上學歷、兩種以上農業技術資格證的人員,每月發放2 000 元人才津貼;擁有碩士以上學歷、兩種以上農業技術資格證的人員,每月發放1 500 元人才津貼;擁有五年以上農業技術研究經驗者,免收個人所得稅”等。在此基礎上,所有在基層參與農業科技創新的人員,達到一定工作年限且取得積極成果,均可作為儲備干部、黨員,借助類似措施提升甘肅省農村對人才的吸引能力,夯實農業科技創新的基礎。
甘肅省應重視鄉村振興內涵的多元性,將經濟、社會發展同步納入思考范圍,以此為思路促進農業科技創新、推動農業經濟發展。具體工作中,甘肅省農業管理部門應加強與其他省份、國外農業管理組織的交流,充分借鑒先進經驗,作為本地管理工作的參考。甘肅省亦可參考德國工作經驗,以小體寵物豬、觀賞用馬匹、參賽馬匹的培育作為新方向。由政府部門組織、牽頭,使甘肅當地馬廠、生豬繁育中心與省外或境外的寵物養育機構、賽馬公司等建立經濟聯系,共享技術或共同參與研究。投入同等資源的情況下,相比一般的畜牧產業、肉制品產業,寵物產業、賽馬產業能帶來更高的經濟回報。同時,多樣化的研究思路也豐富了甘肅農業科技創新的方向和成果,能夠更有效地帶動農業經濟發展。
為促進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發揮農業科技創新積極作用,甘肅省要重視技術共享,同時避免技術抄襲。政府部門應在工作中發揮引導和管理作用,以政府公信力為擔保,組織各企業、組織、個人合作,分享技術,提升農業科技創新水平。具體工作中,甘肅省各政府部門可根據市場情況,提出若干農業科技創新項目,號召本地企業、研究所、大學、農民參與,參與者各自具有技術或資金方面的優勢,并以此結成研究同盟,通過規范的合同文件約定各自權責,以及科技創新完成后的收益分配模式,避免可能出現的經濟糾紛。此模式下,各主體的優勢得到發揮,資源也得以集中,有助于充分組織農業科技創新,服務農業經濟管理活動。
保證科技創新實用性,主要強調發揮查新工作作用,同時要加強項目立項審查管理。各地應建立專門的工作組織,政府部門應在大學科技查新服務之外,提供額外的科技查新服務。所有嘗試進行農業科技研究的組織、企業、個人均可免費申請查新,了解研究項目的最新進展,以此確定是否組織研究,避免研究結果不能完成實踐轉化或侵權問題。在此基礎上,甘肅省各農業技術管理部門也應重視內部管理,對于已經完成或接近完成的項目,不再反復立項,對于提出的各類項目申請,應充分評估其是否具有實踐層面的價值,再決定是否撥款,保證農業科技創新的實用性。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科技創新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較為突出。農業科技創新可直接增加農業經濟產值,也為農業經濟提供了發展思路、技術人才,改善了其發展質量。制約農業科技創新發揮作用的因素較多,包括創新人才不足、思路單一,也牽涉到各主體技術共享的意愿、科技創新結果的實用性等方面。未來主張各地加強管理,重視農業科技創新促進農業經濟發展作用,積極吸引人才、豐富創新思路,在此基礎上加強技術共享,保證科技創新實用性,綜合推動農業經濟發展,促進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