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玲芝
皮影戲作為中國民間傳統藝術中的代表,蘊含著極高的藝術價值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其表演時奇幻絕妙、跌宕起伏的效果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本文以皮影戲為例,嘗試探究中國傳統藝術形式與幼兒美術活動的創新結合,通過對皮影戲的起源、發展和特點等方面進行分析,并結合幼兒園美術活動的目標和要求,提出了如下幾種教學方法和策略。
一、感受:皮影戲的藝術魅力
皮影戲歷史悠久,最早誕生于我國西漢時代,經唐、宋、元等朝代的發展,逐漸形成了獨特的藝術形式和表現風格。皮影戲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剪影為媒介,通過燈光的照射,剪影造型被投射在幕布上。表演的藝人手中操作著剪影造型,口中輕哼著當地的特色曲調,講述著生動的民間故事,一出生動有趣的傳統戲劇就這樣上演了。傳統的皮影戲劇本多以中國古代的神話、歷史故事、民間傳說等為基礎,其內容精煉、故事飽滿,人們耳熟能詳。
皮影戲中的剪影造型別致、形象鮮明,文場中的唱腔或高亢激昂,或余音繞梁,再搭配或明或暗的燈光變化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讓無數觀者印象深刻、拍手叫絕。目前,皮影戲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入選了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作名錄,其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瑰寶,更是世界文化遺產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二、實踐:皮影戲與幼兒美術活動的結合
皮影戲中有很多經典的表現手法和獨特的創作理念,但其設計與創作過程較為復雜。因此,教師應結合不同年齡階段幼兒的發展特點和能力水平提煉其中的精髓,并雜糅幼兒熟悉或擅長的其他創作表現形式,讓幼兒更好地理解并融入相關主題創作中。我們可以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選材與劇本設計
傳統皮影戲的內容豐富、題材廣泛。教師可以先選擇寓言故事、童話等能夠引發幼兒學習興趣、并具有一定教育意義的故事情節,再對劇本重新設計,注重情節的連貫性和故事的邏輯性,以便幼兒能夠理解和接受。
2.形象設計與制作
形象設計和制作是皮影戲與幼兒美術活動結合的重點。傳統的皮影形象制作分為選皮、制皮、畫稿、鏤刻等八個步驟,教師可對其進行簡化,讓幼兒重點進行畫稿、上色等步驟,引導幼兒發揮想象力,培養其在創作過程中對細節的處理和對形象的創造能力。
3.表演與演出
皮影戲的表演帶有十足的民間特色。在開始表演之前,我們可以通過播放視頻等方式讓幼兒了解、模仿戲劇部分的唱腔,體會皮影戲的特別之處。在幼兒進行自主表演時,教師可以適當引入幼兒熟悉的童謠等增加幼兒對皮影戲的熟悉感和互動性,并引導幼兒注意聲音和角色形象的配合,突出角色的性格特點等。
4.教學評價與反饋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對幼兒的學習和表演進行評價和反饋。評價應注重幼兒的參與度和表現力,反饋應注重對幼兒的鼓勵和指導,以提升幼兒的學習興趣和表演能力。
三、評價:皮影戲融入幼兒美術活動的價值
1.培養幼兒的審美能力
通過參與皮影戲的設計、制作和表演,幼兒欣賞到了不同形狀、顏色和動作的剪影人物,學會辨別和欣賞具有不同風格的造型,充分感受剪影藝術獨特的美感和韻味。例如,在觀看皮影戲《白蛇傳》時,幼兒可以感受到剪影人物的柔美和流暢的動作,從而培養對美的敏感度和欣賞能力。
2.提升幼兒的創造與表現能力
皮影戲是一種非常具有表現力的藝術形式。幼兒通過參與皮影戲的創作和表演,自主設計故事情節,并通過剪紙、繪畫等方式,繪制相關的皮影人物,最后用肢體語言和聲音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幼兒通過參與整個創作的流程,能夠在表演、唱歌、創意設計等多發面發揮自己的想象,從而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
3.培養幼兒的合作精神
由于皮影戲的設計環節多、步驟也比較復雜,因此,幼兒們需要相互協作,分工合作,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一個完整的皮影戲表演。通過合作,幼兒可以學會傾聽和尊重他人的意見,學會與他人合作解決問題,在創作中潛移默化地培養了團隊合作精神。
綜上所述,將中國傳統藝術形式融入幼兒美術活動,能夠讓幼兒在探索、發現、嘗試的過程中提升藝術素養,培養文化認同感,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教師應該合理設計教學內容和方法,引導幼兒參與皮影戲的制作和表演,培養幼兒的審美修養和創造能力。因此,我們應該重視和推廣中國傳統藝術形式在幼兒園美育活動中的應用,為幼兒的全面發展提供更加多樣化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