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繪本通過精美的圖畫和生動的文字呈現出不同主題的故事內容,極富想象空間,符合幼兒的發展特征和認知基礎。教師利用繪本所具有的線條、色彩、構圖等構成要素與幼兒美術創作活動進行深度結合,能夠有效提升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激發幼兒的創作興趣。筆者根據多年教學經驗及活動總結了幾點以繪本介入開展美術教學活動的方法和策略,希望能夠為一線美術教學活動的創新及有效開展提供借鑒和參考。
一、選擇適宜繪本,初步感知繪本創作樂趣
在利用繪本開展美術教學之前,教師需要先選擇適宜的繪本,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考慮。
首先,教師所挑選的繪本要符合幼兒的年齡特征和個性需求。小班幼兒的認知系統并不成熟,因此教師應盡量選擇以圖畫為主且色彩鮮艷的繪本。對于已經擁有了一定閱讀經驗的中班幼兒,教師則可以選擇故事性較強的繪本。而對于審美經驗較豐富、已經形成初步認知的大班幼兒,教師可以提供信息量大且故事情節更完整的繪本。其次,教師在選擇繪本時要保證繪本的內容具有可學習性。因為在幼兒美術教學中,繪本是作為學習載體存在的,其色彩、構圖、線條等構成元素都要滿足教學需求,輔助教學目標的實現。最后,教師還可以通過課前調研、活動中觀察等方式了解幼兒最感興趣的繪本類型,激發幼兒學習和創作的興趣。
在開展小班幼兒繪本創作活動時,教師選擇了繪本《小黑魚》。其色彩鮮艷、線條流暢等特點比較符合小班幼兒的認知需求和興趣愛好。在教學中,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繪本中的主要故事情節,利用動態化的視覺沖擊,使幼兒初步掌握繪本的主題。接著,教師可以為幼兒提供小魚印章和各種形態的小魚模型,引導幼兒利用印章、卡紙、馬克筆等模仿繪本當中的元素和構圖設計進行創作,增強幼兒的體驗感,豐富幼兒的創作經驗。
二、激發想象力,進行繪本再創作
教師在利用繪本構建美術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應立足幼兒的個性特征和學習基礎,充分激發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思維,幫助幼兒分析繪本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引導幼兒靈活運用繪本當中的元素進行繪本再創作,提升幼兒的審美素養。
例如,教師將繪本《圓形骨碌碌》與“填畫”這一美術創作形式結合,啟發幼兒展開想象,在繪本故事的基礎上進行再創作。整個繪本以幼兒最熟悉的圓形為落腳點,通過豐富的色彩變換和造型構建,生成了一系列的故事——圓形變成了糯米團、葡萄、毛毛蟲、七星瓢蟲等不同的造型。教師先帶幼兒解析繪本內容,引導幼兒在閱讀時初步感受圖形變換的樂趣。接著,教師引導幼兒分享自己所看到的繪本畫面,并描述出整個造型的特征。最后,教師可以為幼兒提供彩泥、卡紙、顏料等多種材料,引導幼兒基于繪本內容大膽進行再創造。
三、提供創意材料,進行自主表現
幼兒在參與美術創作的過程中需要用到大量的材料,而具體的材料類型和樣式則主要取決于繪本的主題和故事內容。因此,教師可以根據繪本的主題和幼兒的創作需求提供多種類型的材料。這樣不僅能夠增強幼兒的美術表達能力,還能引導幼兒主動探索藝術創作的魅力。
比如,在以“繪本《幸福的大桌子》”為主題的美術創作活動中,教師為幼兒提供了丙烯顏料、膠水、布料、玩偶雛形等在創作中可能會用到的材料和工具,鼓勵幼兒自主設定故事情節,從不同的視角進行創作,提升幼兒的想象力與表達能力。
四、了解幼兒個性,展開有效評價
教師需要充分了解幼兒的身心成長規律,尊重幼兒的個性差異,從保證幼兒個性發展的角度對幼兒所創作的美術作品進行評價。教師不僅要評價幼兒作品的質量,更要鼓勵幼兒的創意和想法,引導幼兒主動完成自我表達,闡述自己所創作美術作品的內容和含義。此外,教師還要了解幼兒的真實心理,對幼兒的藝術作品進行展示,使幼兒充分感受到肯定和認可。幼兒在課堂學習中通過教師的鼓勵與表揚獲得創作自信,能夠主動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美術創作當中。
綜上所述,繪本是幼兒美術教學活動中的重要媒介,將繪本與美術教學相結合,更符合幼兒的年齡發展特征和興趣需求。為了更加充分地發揮繪本在幼兒美術教學中的作用,教師需要選擇更加適宜的繪本作為素材,啟發幼兒想象,引導幼兒通過模仿、自主構思等方式感受創作的樂趣,進而豐富自身的審美經驗,提升創作表現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