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陶行知先生把自己的一生全部奉獻給了教育,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我,一個追尋陶行知教育理想的鄉村小學校長,在鄉村教育的道路上已經行走30多年,擔任鄉村小學校長6年。
“趕鴨子上架”
2017年8月,因工作需要,我被任命閩侯縣鴻尾超墘小學校長。在我上任之前,這所學校兩年之間已換了四個校長。大家都覺得校長責任大,任務重,瑣事多,沒人愿意去扛這擔子。我雖然當過五年的副校長,但是只分管教研教學。校長要負責全面工作,面對角色的轉化,我迷茫無措,只能硬著頭皮上任,走一步算一步吧。當時,學校正在搞基建,事情特別多,工程設計、招投標、項目施工等這些事我從來沒遇到過,不知道如何去處理;學校安全工作就像一根弦讓我每天的神經都繃得緊緊的;學校教學質量要提升,不能在我手上滑坡;校園文化要豐富多彩,學校要有精氣神……各種事務讓我焦頭爛額,不知從何入手,我經常失眠,一門心思就想著什么時候可以辭職。
可是上了這艘船,哪有那么容易下呢?所幸的是,自己也不服輸,心里擰著一股勁,不會就學吧。慢慢來,總會有所改變的。我不斷加強學校管理方面的學習。一方面,我的案頭上多了許多學校管理的書,一有時間就看。我關注了“校長會”“校長派”等微信公眾號,從他們的公眾號中汲取了不少的管理經驗。另一方面,我積極爭取外出學習參觀的機會,幾年間去了上海、廈門、寧波等地參觀了不少名校,也取了不少真經回來。
更有幸的是,2019年,我獲得了福建省同心行知鄉村教師火種計劃潛力獎,從此開啟了不一樣的4年學習生涯。這4年中,福建省陶研會秘書長鄒開煌教授悉心指導我,特別在學校辦學方面給予我很大的幫助。同時,火種計劃每年的公益資金也給我的辦學主題實踐提供了很大的支持。我不停地學習、思考、實踐,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泡在了學校,交給了工作。慢慢地,學校辦學方向明晰了,我的工作也開始順手了。
這幾年來,學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首先是辦學條件得以改善,學校變美了。校園里綠樹成蔭,花團錦簇,寬闊的操場,綠色的草地,紅色的跑道,與黃色的教學樓交相輝映,色彩艷麗,給人以視覺的美感。學校建起了綜合樓,完善了各功能室,教師終于有了周轉房。學校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五育并舉,促進了鄉村兒童全面發展。幾年來的變化,大家有目共睹,學校成為當地老百姓最滿意的學校。2023年,學校被評為福建省鄉村溫馨校園典型案例學校?;叵脒@一路走來的經過,真是幾多辛苦,幾多歡樂。
讓學校成為幸福的樂園
學校辦學理念是一所學校的靈魂,是用來指引學校建設、教育教學與管理等活動的最高價值標準??梢哉f,它就像學校辦學行為的航標燈,統領著學校辦學的全局工作。
2018年,我到一些名校參觀學習,看到這些學校的辦學理念清晰,辦學特色鮮明。而我們學校,墻面空空如也,什么辦學理念、辦學目標,老師們都不太清楚。在鄉村,學校不出安全事故,老師們把書教好似乎就可以了。老師們不想這個問題情有可原,可是,作為一名校長,如果不去思考這些問題就說不過去了?!拔覀円k一所什么樣的鄉村學校?要培養什么的鄉村孩子?”每天,這些問題總是縈繞在我的腦海中。我不斷去書中找答案,去網絡上找答案,可是哪里來的現成答案呢?于是我去走訪學生家庭,與家長們聊天,想聽聽家長們、學生們的意見。就在不斷家訪的過程中,我發現,我們當地很多家庭都在從事竹編工藝品加工工作,這給了我一絲靈感。
鴻尾鄉是竹編之鄉,工藝品之鄉,鄉土資源非常豐富。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鄉民就開始竹編編織生產。改革開放后,鴻尾鄉成了福建省竹編工藝品出口創匯的中心。2007年,以鴻尾等鄉鎮為代表的“閩侯傳統竹編技藝”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家鄉人民依靠竹編工藝品走上了致富的道路。現在,全鄉有30多家上規模的工藝品公司,有上千戶的工藝品加工作坊。
要從這些鄉土資源里去挖掘學校的辦學理念,我們要先把竹編編織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請進校園來。學校專門設置了一間非遺教室,成立了竹編編織社團,聘請老藝人來授課。在不斷與竹子、與竹編編織工藝的接觸碰撞中,我們挖掘出了竹子謙虛向上的精神和務實創新的工匠精神。我們把竹子和工匠精神進一步轉化為學校的八字校訓:求真務實、向善向上。學校的Logo和吉祥物也融入了鄉土元素。 我們校園文化吉祥物“超娃”是一個掛著紅領巾活潑可愛的小竹筍形象,寓意超墘學子如筍芽般拔節向上、充滿生機,又希望他們能超越父輩,超越自我,成為最好的自己。同時也漸漸明晰了學校的辦學理念——為每個孩子幸福人生奠基。陶行知先生說過,過什么樣的生活便受什么樣的教育,過好的生活就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就受壞的教育。每個家長都期待孩子過上幸福的生活,那么,我們每天就要讓孩子們在幸福的校園中接受幸福的教育,為每個孩子的幸福人生奠下良好的基礎。在此基礎上,學校確定了“辦幸福教育,育五好少年”的辦學目標。就這樣,學校引進的竹編編織非遺項目,在幸福教育辦學理念的指引下,開展得如火如荼。竹編編織工藝坊多次在福州市、閩侯縣藝術工作坊評選中榮獲佳績,2023年,學校竹編編織還獲得福建省第五批勞動教育實踐特色項目,成為我們學校一張閃亮的名片。
學?!靶腋=逃钡霓k學理念也得到廣大家長、師生的一致認同。我們緊緊圍繞著這一理念,創建幸福校園,讓老師幸福地教,讓學生幸福地學,讓師生們愛上學校,讓學校成為幸福的樂園。
沒有教師第一,哪來學生第一
李希貴校長曾說過,教師第一,學生才能第一,用幸福才能塑造幸福,用美好才能塑造美好。我沒有管理經驗,但是我想,我把老師放在第一位準沒錯。每天我最早到校,最遲離開學校,花更多的時間去關注每個教師。
記得我剛上任不久,一天,我一大早來到學校,看見一個女老師卷著鋪蓋從大辦公室里出來。原來,學校的宿舍沒裝空調,這位女老師帶著孩子熱得實在受不了,就去有空調的辦公室里打地鋪睡,這一幕狠狠地打了我一巴掌。當時,校舍非常緊張,都是四五個老師擠在一間休息室休息。因為這個老師帶著孩子住校,當時已經考慮到她的需求,騰出一間單間給她住。九月份的天氣,仍是持續高溫,沒有空調的宿舍確實難以入睡。如果連最基本的生活條件都沒辦法解決,那教師何來幸福感?于是,當天我就找到村干部,與他們商量解決教師住宿問題。村干部知道情況后,也非常重視這件事,立馬安排去找房子,終于在離學校不遠的地方,為需要住校的老師們租下了一棟民房,解決了教師的住宿問題。
2018年學校綜合樓開始動工,其中有兩層安排老師的周轉房,共24間。我再次找到村領導干部,動員他們盡快成立村教育基金會,也希望村教育基金會能為老師的周轉房配置空調和熱水器。村委會快馬加鞭成立了教育基金籌備委員會,積極發動募捐,首批共募捐到教育基金200多萬元。2019年7月,村教育基金會為學校24間周轉房全部配上了空調和熱水器,大大改善了教師的生活條件,9月份老師們得以順利入住。同時,每年村教育基金會撥出相關款項用于學校獎教助學。幾年來,村教育基金會共為學校提供了30多萬的經費支持。學校還辦起了食堂,解決了老師們的吃飯問題。每一年,有新教師到校,我都首先給他們安排好宿舍,讓他們吃好,睡好,讓他們更加安心工作。
教師隊伍是學校的生力軍和生命線。只有培養出一支優秀的教師隊伍,才能促進學生能力的提升,進而提升學校辦學水平。除了在生活上關心教師,我更是從工作上關心每一位教師的成長。面對不同年齡段的教師,我幫助他們做好職業規劃,制定個人成長小目標,讓老師們看得見目標,找得到抓手,努力拔節生長。 我鼓勵老師們開展閱讀。學校成立了“火種讀書會”,給老師們買書、訂雜志,帶領老師們開展閱讀挑戰活動,希望通過閱讀為老師們打開一條成長的快捷通道。我鼓勵教師積極參加課題研究,參加各種教育教學競賽。近幾年來,學校老師在各級各類比賽中屢屢獲獎。
這幾年來,我們學校青年教師的成長非常迅速。學校今年共有教師28名,現有1名特級教師,2名高級教師,1名市級學科帶頭人,2名市級骨干教師,3名縣級骨干教師。其中楊飛鳳、卞碧云、張娟金教學能力顯著,走上了中層行政崗位。也因為老師成長快,我們學??颊{縣城的老師也比較多。對這些外調的優秀老師,我雖有萬般不舍,但看見他們都成為現在學校的骨干和中堅力量,也感到很欣慰。他們中有的擔任了學校的行政干部,有的成為教研組長、名師工作室成員。當然,我們學校也有不少家住縣城的優秀教師放棄考調,甚至把孩子放在我們學校就讀,自己甘心堅守鄉村學校,默默為鄉村學校做出貢獻。我們學校真正成為了“閩侯縣教育教學實踐、研究和改革基地學校”。對于鄉村學校而言,我們唯有讓教師的成長速度大于流調的速度,才能保持鄉村學校的生命力。
一個人擁有一個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一個學校擁有一批好老師,是學校的光榮;一個民族源源不斷地涌現出一批又一批的好老師,是民族的希望。我們學校教師積極向上、團結奮進,一支行知式鄉村四有好教師隊伍正在形成。
努力讓鄉村兒童獲得更優質的教育
鄉村學校存在著不少的困境:單親留守孩子比較多,家長受教育程度低,家庭教育缺失,家?;訙贤ㄐЧ睿秽l村教育缺少優質的教師資源,缺乏綜合學科專任老師,綜合課程開不齊、開不足,孩子們得不到全面發展;鄉村學校留不住優秀的教師;城鎮化建設虹吸了鄉村的有生力量,鄉村學校學生數每年都在減少。盡管這幾年我們學校各方面成績在當地都名列前茅,但是家長們有機會還是會把孩子送到城里就讀,城鄉之間的差距還是很明顯。
面對這樣的困境,我想,只要行動起來,就會有改變。心理學家李松蔚在《5%的改變》這本書中提出,用一個極其微小而不同尋常的行動,打破慣性和困局,讓行動本身開啟正向反饋的向上螺旋:行動帶來好狀態,好狀態又能帶來更多積極行動。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先從能做的事做起,先從小事做起。我每天不停地觀察學校各個角落,這面墻可以搞一個作品墻,樓梯底下可以設計一個開放書吧,學校操場大榕樹下可以搞一個星舞臺……我們可以引進一些適合鄉村學校的活動項目,我們能做的,能爭取的,盡量去做,盡力去爭取。微行動,微改變。就這樣,學校在一點一滴的改變中逐漸變好。這幾年來,我們做得比較扎實的有這些:
快樂大課間,培養“健體好少年”。陶行知先生提出要培養兒童擁有五大核心生活力,其中,第一條就是擁有康健的體魄。他的“每日四問”第一問就是問今天的身體有沒有進步?健康的身體是一切的基礎。有研究表明,運動不僅在于幫助兒童強身健體,還能促進大腦發育,提升專注力、學習力和認知力。為加強學生運動,鍛煉學生健康的體魄,我們學校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大課間活動:街舞、武術操、啦啦操、韻律操、花樣跳繩,一天一個樣,樣樣皆精彩,雨天還有室內操。特別是全校性開展花樣跳繩,學生人手一根繩子,花樣跳繩上下翻飛,變化花樣,深受學生喜歡。一根跳繩花費不多,運動量大,對提升學生身體素質有很大的幫助,也深得家長們的支持。學校每年都組織花樣跳繩比賽,有個人速跳比賽、花樣跳比賽,還有團體比賽。師生一起比,比賽場面熱烈,師生互相鼓勵,互相加油,既加深了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又提升了團隊意識。既培養了學生集體觀念,又鍛煉了他們敢于展示自我、敢于突破自我的意志品格。
大閱讀行動,培養“書香好少年”。朱永新教授說:“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是他的閱讀史,閱讀是縮小城鄉差距、推進教育公平的最有效手段?!睂W校沒有其他優質資源,但是開展閱讀活動還是大有可為的。于是,我們腳踏實地,扎實推進書香校園建設,開展“讀思達”大閱讀行動。首先是創設溫馨的閱讀環境,除了學校專門的圖書館和班級的圖書角之外,還設置了6處開放式書吧:鳥巢書吧、行知書吧、階梯書吧……目之所及,手之所至,孩子都可以拿到書本。書本走出了圖書館,來到了孩子的身邊,讓他們可每天浸潤在書本的世界中。課間,總有孩子在書吧前駐足、翻閱。階梯書吧下,孩子們或蹲、或坐,有的干脆直接趴著地上,津津有味地閱讀,甚至忘了回家。這些場景成為學校一道美麗的風景線。阿根廷國家圖書館館長、著名詩人博爾赫斯說,如果有天堂,那應該是圖書館的樣子。我們也在努力打造這樣的天堂。學校成立了教師火種讀書會,鼓勵老師們閱讀,讓教師的閱讀帶動學生的閱讀。我利用每年騰訊99公益日的平臺,發起“班班圖書角募捐活動”。幾年來,福建省擔當者行動教育基金會 為學校配置了一千多本高品質的圖書,總價值兩萬多元。這些書本為鄉村兒童打開了看世界、看未來的窗口。學校開發閱讀課程,統一安排全校每節課前3分鐘背誦1首古詩、每天午間閱讀半小時、每周1節閱讀課。各班制訂整本書閱讀計劃,開展書香班級閱讀活動。同時學校組織開展古詩詞大賽、書本人物秀、講故事比賽等各種豐富的閱讀活動。學校還聘請專家來給家長上親子閱讀指導課,每學期進行書香家庭評選、書香少年評選,舉行隆重的讀書頒獎活動。家校共同攜手,促進鄉村兒童良好的閱讀習慣的養成,培養“書香好少年”。
葫蘆絲吹奏,培養“藝術好少年”。學校依據鄉情、校情引進民族樂器——葫蘆絲進行美育教育,培養學生藝術素養。葫蘆絲價格不貴,農村家庭能接受;葫蘆絲易學好聽,入門容易,便于攜帶,在農村學??刹僮餍詮?。我們在多方調研后,開展全校性學習葫蘆絲吹奏。平常利用音樂課、社團活動課、課后服務進行學習,并通過多種途徑搭建舞臺進行展示評比,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學校開展每天一練(每天大課間活動進行全校性的葫蘆絲吹奏訓練)、每周一展(每周一早上升旗儀式后,全校各班級輪流舉行每周才藝秀展)、每年一賽(每年開展葫蘆絲演奏比賽),同時評選“葫蘆絲藝術之星”,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我們不等不靠,積極探索“自培自用”的美育師資培訓模式,增強自我造血功能,解決了鄉村學校美育師資短缺的問題。經過2個學年的學習,大部分學生都能吹奏《龍的傳人》《金孔雀輕輕跳》《萱草花》《映山紅》等美妙動聽的曲目,校園里處處飄蕩著悅耳的絲竹聲。走在鄉村街道,也經常會聽見葫蘆絲吹奏,鄉村兒童的精神生活因葫蘆絲而更精彩。2023年鴻尾學區藝術節在超墘村禮堂舉辦,我們學校全體師生參與,用葫蘆絲吹奏《萱草花》。臺上臺下,全校學生共同吹奏,個個都是參與者,人人都是表演者,表演場面震撼,節目榮獲鴻尾學區藝術節演出一等獎。福建基礎教育網對這場活動做了報道,引起社會良好反響。
除此之外學校還成立了沙畫、剪紙、舞蹈、竹編編織、非洲鼓等多個社團組織,不斷提升學生藝術素養,培養“藝術好少年”。
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陶行知先生說:“國家把整個的學校交給你,要你用整個的心去做整個的校長。”看著校園里的一草一木,到處生意盎然,看看校園里的一師一生,充滿勃勃生機,自豪感不禁涌上心頭。每年期初,很多家長要把孩子送到我們學校來,金杯銀杯不如家長的口碑,家長的滿意,社會的認可,是我們學校辦學最大的成績。
6年的校長生涯,在各級領導的指導幫助下,我從當初的管理小白已漸漸成長為一名勝任的校長,并在2022年獲評福建省特級教師。從當初對校長職務的抗拒到如今的接受,并立志追隨陶行知先生,做行知式鄉村校長,我想這就是我個人最大的成長。我將繼續如陶行知先生所說“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為創辦鄉村優質教育砥礪前行,爭做一名行知式的鄉村好校長。
(包麗星,福建省閩侯縣鴻尾超墘小學校長,福建省特級教師,高級教師。)
責任編輯:顏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