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聚保
摘 要 福建省是畜牧養殖大省,近年來,養殖糞污污染日益嚴重。為改善環境,促進畜牧養殖業的進一步發展,總結了福建省畜牧養殖業發展與污染現狀,從推行種養結合,實現綠色發展;延長產業鏈,實現全面治理;加強設施改造,實現資源化利用;實施人才戰略,強化科技引擎;調動多元主體,提高全民關注等5個方面介紹了具有可推廣性的畜牧養殖糞污環境改善措施。
關鍵詞 畜牧養殖;糞污環境;改善措施;福建省
中圖分類號:X713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20.018
福建省是畜牧養殖大省,近年來在養殖業的迅速發展下,引發的養殖糞污污染問題也日益嚴重。畜牧養殖糞污的處理長期以來未受到重視,同時存在處理方法不科學、技術落后等問題,導致福建省畜牧養殖環境污染日益嚴重,這不僅影響養殖業的健康發展,還會引起動物疫病的傳播[1]。因此,探索畜牧養殖糞污環境的改善和處理策略,是畜牧養殖發展中需關注的重點話題。
1 福建省畜牧養殖業發展與污染現狀
在經濟的快速發展下,福建省的養殖業也取得了較大發展,其類型有水產養殖、畜牧養殖和家庭養殖,其中以畜牧養殖為重點。目前,福建省畜牧養殖業不斷適應著市場的發展趨勢,向高效益、高附加值、生態友好型的方向轉型,養殖產業在不斷升級更新,牛、羊、豬、兔生產結構更加合理,“生豬獨大”的局面得到一定程度改善。《2022年福建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在2022年全年,地區生產總值共計53 109.85億元,全年豬肉產量128.07萬t,增長3.0%,牛奶產量21.51萬t,增長10.7%,禽蛋產量59.83萬t,增長7.0%,2022年年末生豬存欄共計956.76萬頭,比2021年末增長2.0%,全年生豬出欄1 614.13萬頭,比2021年增長4.3%。福建省畜牧養殖主要集中在泉州市、漳州市、三明市、莆田市等地,畜牧養殖規模占全省養殖規模的60%以上。在十八大以后,福建省積極助推畜牧養殖的生態質量型發展,大力推廣生態環保型養殖模式,鼓勵規模化養殖,穩定生豬生產,大力發展特色產業,使得畜牧業朝著機械化、標準化、信息化的方向發展,但畜牧養殖糞污治理情況卻不甚理想。為了分析福建省畜牧養殖的糞污處理現狀,本文針對泉州市、南平市的12家規模養殖場進行了調研,具體分析結果如下。
1.1 畜牧糞便的清理方式
在本組調查的12個規模化養殖場中,糞便的清理方式包括水沖糞、干清糞、發酵墊料3種類型,本組規模化養殖場糞便清理方式以干清糞工藝為主,占比83.3%,還有2家使用水沖糞工藝,占比16.7%,尚無養殖場采用發酵墊料工藝。相比于干清糞工藝,水沖糞工藝的污水處理難度和成本也更高。
1.2 畜牧糞便的處理工藝
結果顯示,在泉州市、南平市的12家規模化養殖場中,畜牧糞便的處理工藝有好氧堆肥發酵技術、熱解炭化技術和厭氧發酵處理技術,其中,有11家養殖場使用了好氧堆肥發酵技術,這一工藝高效、成熟,僅1家養殖場采用了熱解碳化技術,這一技術比較成熟,但是投入成本較高。
1.3 污水處理技術
本次調查的規模化養殖場中,使用的污水處理工藝有膜分離濃縮技術、直接還田、生物聚沉氧化工藝,其中有8家養殖場采用生物聚沉氧化技術,這一技術的前期成本較低,處理效率比較理想。還有1家養殖場采用直接還田工藝,這家養殖場位于農業園區,養殖密度不高,配套消納農田,支持直接還田利用。
從福建省的畜牧養殖糞污處理情況來看,盡管資源化程度在不斷提升,但是規模偏小、規劃不當、布局分散的問題依然普遍存在,由于產業布局不科學,加之畜牧養殖有一定的特殊性,養殖場多分布在近海、沿湖地區,附近農田無法消納畜牧糞污,需要進行集中化處理。調查顯示,現有的畜牧養殖處理設施比較落后,這是影響福建省畜牧養殖糞污環境改善的主要因素,另外,缺乏完善的畜牧糞污收、貯、運體系,導致畜牧養殖糞污環境的改善存在成本高、處置難等問題。
2 福建省畜牧養殖糞污環境的改善措施
2.1 推行種養結合,實現綠色發展
2.1.1 優化農業布局
福建省具有良好的區位優勢和生態基礎,為了改善畜牧養殖糞污環境,需要優化農業產業布局,合理安排消納用地,在推行各類規劃性文件的基礎上合理調整區域養殖產業布局,推行種養結合的生態農業,促進畜牧養殖的生產規模化、技術專業化、過程清潔化發展,立足于福建省水網面積較大的環境特點探索畜牧養殖糞污的資源化處理模式,實現環境效益的最大化。
2.1.2 探索生態發展
不同地域農業發展對于畜牧養殖糞污的承載力各有差別,通過多種產業的結合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合理搭配畜牧種群,建立綠色生態產業鏈,能夠使畜牧養殖朝著零排放、無污染的方向發展[2]。因此,針對福建省的資源優勢,從需求端著手,推廣有機農產品、綠色農產品,探索畜牧養殖的生態化發展模式,聯合開展技術攻關,與水產養殖、農田菜地、森林湖草、花卉草木等形成統一布局,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生態農業循環體系。
2.2 延長產業鏈,實現全面治理
2.2.1 明確執行標準
在福建省畜牧養殖行業的發展進程中,需要以現有的網絡體系為基礎,促進區域聯合與部門聯動,開展合作攻關。針對養殖廢棄物、種養結合、生態循環農業等建立明確的標準體系,加強技術研究,建立集種植、養殖、屠宰于一體的標準化體系,充分展現出畜牧養殖的現代化發展水平,打造全新業態,完善標準執行體系,為新項目的落地調整好框架,這是發展生態農業的剛需。
2.2.2 拓展生物鏈條
為了實現畜牧養殖糞污的無害化處理,建立完善的生物鏈體系也是一項重要舉措。以微生物培育、昆蟲生產、蟲菌復合等作為核心技術,大力開展關于有機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研究,使之能夠成為生態循環農業的重要環節,實現對畜牧養殖糞污的資源化利用和處理。另外,加強對“清道夫類”環境昆蟲的利用和研究,如金龜子、蚯蚓、黑水虻等,盡管福建省在這一方面的研究基礎比較薄弱,但是在關注度的提升和技術手段的推廣下,生物鏈條必然能夠在畜牧養殖糞污環境的改善中大有可為。
2.2.3 創新治理模式
目前,福建省畜牧養殖存在非洲豬瘟、農業面源污染、禽流感疫情交織的問題,鏈條松散的資源化利用模式將逐步退出歷史舞臺,單一依靠政策紅利很難實現畜牧養殖的可持續發展。對此,還需要以省情、市情為出發點,探索建立全新的養殖糞污治理體系,實現糞污的精準化治理。比如,可以將飼料、肥料與能源化結合,建立“融鏈條”,促進飼料業、環保業、能源業、屠宰和種養殖業之間的跨界合作,發揮出各個治理主體的作用,在協同工作中取得良好的實效。
2.2.4 實現生態補償
在當前的環保高壓態勢上,福建省依然有一些養殖者存在投機心理,為了全面改善糞污環境,還需要建立生態補償機制,這是發展畜牧養殖業的需要,也是實現社會公平的客觀訴求。不可否認的是,福建省畜牧養殖資源化利用和處理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未能形成體系化的處理模式,大多是依賴集體的意識自覺[3]。對此,需要發揮出政府主導作用,為薄弱環節提供資金和資源支持,延長產業鏈條,建立全方位的生態補償機制,補償內容不僅包括對環境污染的行為賠償,還包括為表現優異的主體提供獎勵,這可以作為畜牧養殖糞污環境改善的“潤滑劑”,通過“政府-企業-社群”的聯合運作,從根源上解決養殖糞污環境污染問題。
2.3 加強設施改造,實現資源化利用
2.3.1 改造糞污處理設施
根據各養殖場情況,以異位生物發酵床、厭氧發酵池為技術核心,對現有養殖場糞污配套設施進行改造,遵循“缺什么,補什么”的改造原則,逐步實現圈舍的清潔化、養殖環境控制的智能化。同時,建立集中處理設施,形成可覆蓋、區域化的有機肥生產加工體系,利用豆粕、木屑、畜牧糞便等生產有機肥料,這不僅能夠實現畜牧養殖糞污的資源化利用,還能夠輻射多個養殖戶。
2.3.2 建立大型沼氣利用設施
以沼氣工程為發展紐帶,加快建立生態循環體系,利用“畜牧-種植-沼氣”的種養結合模式產生沼氣,可用于用電、供暖,沼液可用來灌溉林地和農田。同時,建設糞污與沼液消納設施,根據各市情況選擇適合的位置建立沼液集中運輸設施,為家庭農場、專業種植合作社配套專用的輸送車輛,不定期從養殖場中將沼液運輸至農田,促進種養消納、畜禽糞污治理的有機結合。
2.3.3 指導養殖場升級改造
以《進一步深化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十條措施》為出發點,引導各個養殖場進行標準化生產改造,推動“四個配套”的建設。1)建設布局配套設施,合理實現污道、凈道的分流,與周邊自然環境之間相互協調;2)升級生產工藝配套設施,推進清潔化生產,實現末端利用、源頭減量;3)設施設備。普及環境控制、自動清糞、喂料飲水、遠程視頻監控等設備,提高畜牧養殖生產的智能化發展水平;4)提升養殖場環境承載能力,充分考慮畜牧養殖模式、防疫要求等因素,將各類生產要素優化組合起來。
2.4 實施人才戰略,強化科技引擎
2.4.1 建立面源污染監測體系
建立農業面源污染監測體系,完善畜牧糞污監測,提高畜牧養殖的經營管理水平,利用現代化科技手段監測糞污污染情況[4]。監測體系的重點包括農業投入和排放端的監測,通過電子臺賬的方式記錄畜牧養殖投入品情況,支持投入品來源追溯;針對排放端,需要完善監測體系,定期對系統進行更新和升級,同時,深入研究福建省農業面源污染的機理,修正排放核算體系,合理利用農業面源污染排放數據信息為福建省畜牧養殖業的生態化轉型提供決策依據。
2.4.2 建立產業技術聯盟
整合福建省現有的科技資源,培育專業技術人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養殖企業共同合作,將先進的科研成果應用到養殖一線,邀請領域內的專家提供技術指導,加強關鍵技術攻關,側重研究畜牧糞污環境改善的實用化技術,從源頭、中間環節著手凈化養殖生態環境,形成技術支撐。
2.4.3 儲備與引進科技團隊
鼓勵專業化科技團隊的引進,借助福建省已有的高等教育平臺,為畜牧養殖定向培育優秀人才,增加對此類人才隊伍的資金和政策扶持,繼續引入優質人才,打造可促進福建省畜牧業生態化發展的科技人才團隊。通過完備的服務、科學的激勵措施引入人才、留住人才,將此類高端人才的知識優勢轉化為福建省畜牧業發展的產業優勢。
2.5 調動多元主體,提高全民關注
2.5.1 加強宣傳教育
目前,還有一些養殖者對于畜牧養殖糞污環境改善、糞污資源化處理的必要性和意義認識不足。因此,需要加強人員的宣傳教育,讓畜牧養殖管理者、生產營銷人員、養殖污染防治責任網格員等人群主動樹立主人翁意識,了解畜牧養殖糞污環境處理的相關法律法規,主動與國家政策相結合,踐行生態養殖理念,為福建省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提供人才力量[5]。
2.5.2 強化示范引領。
在畜牧養殖糞污的資源化利用上,農業龍頭企業、規模養殖場戶是主角,結合福建省的農業發展需求,努力打造一批優秀的示范案例,利用目前的信息傳播優勢通過多渠道組織新型宣傳模式,大力傳播畜牧養殖糞污處理的優秀案例,推廣物美價廉的實用技術,發揮示范帶動作用。
3 結語
改善畜牧養殖糞污環境是建設美麗鄉村、改善人居環境的重要舉措,針對福建省的實際情況,需要大力推廣畜牧養殖糞污資源化利用模式,走生態化發展道路,開展專項治理,引導養殖戶樹立生態化養殖理念,通過多舉并行的方式改善糞污環境。
參考文獻:
[1] 薛曉聰,樊斌,張乃夕,等.糞污處理視角下黑龍江省畜牧業發展策略研究[J].黑龍江畜牧獸醫,2019(11):1-6.
[2] 魏秀芬.天津畜牧業糞污治理的實踐、困境與對策[J].中國畜牧雜志,2017,53(8):143-147.
[3] 李仁,王永生,劉志江,等.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創新體系的構建:以吉林市畜牧總站為例[J].黑龍江畜牧獸醫,2019(2):1-3.
[4] 劉文明.畜牧業發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研究:以吉林省為例[J]. 中國畜牧雜志,2014,50(8):33-36.
[5] 勵汀郁,王明利.畜牧業助力“雙碳”目標實現路徑研究:基于不同國家的經驗比較與啟示[J].世界農業,2023(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