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云 黎竟



摘 要 為尋找生態與經濟效益兼具的人工造林樹種,在兩種土壤條件下,即正常土壤和高含沙量土壤,種植黃心樹、紅錐和火力楠并觀察其生長情況。通過對3種樹的高度、胸徑、自然整枝高度和存活率進行年度測量,發現黃心樹在高含沙量土壤上相對其他兩種樹表現出優異的適應性和生長性狀,尤其是黃心樹的存活率,在高含沙量土壤上未見明顯下降。此外,黃心樹的自然整枝程度也明顯優于其他樹種。
關鍵詞 黃心樹;造林成效;抗逆性;廣東省郁南林場
中圖分類號:S687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20.071
黃心樹(Machilus gamblei),俗名芳槁潤楠,屬樟科潤楠屬常綠大喬木,樹高可達25 m,胸徑可達40 cm[1]。黃心樹在廣東省分布廣泛,但由于人工造林的影響,其種植資源受到破壞,總體呈碎片化點狀分布[2]。黃心樹因其芯材呈黃色,紋理美麗,木材質地堅硬的特性,非常受木材家具廠的歡迎,是制造高端家具和各類木制工藝品的理想材料。同時有研究表明,黃心樹含有抗腫瘤化合物[3]。但黃心樹在造林成效方面的研究和報道十分有限,鑒于此,本試驗對黃心樹的造林成效進行初步研究。試驗中,選取2種土壤種植地,2種常見闊葉樹種作為對比,對不同含沙量土壤下其胸徑增長量、樹高增長量、自然整枝情況進行了測量。
1 材料與方法
1.1 苗木來源
實驗用黃心樹苗木取自廣東省郁南林場通門管護站金菊工區,為更好地體現黃心樹的造林成效,選擇廣東省最常用的造林闊葉樹紅錐和火力楠作為對照。紅錐、火力楠苗木通過購買獲得,均為實生苗。每個品種選取長勢、高度基本一致的苗木120株。
1.2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位于廣東省郁南林場通門管護站紅旗工區8班下坡位,土壤類型為赤紅壤。選取靠近坑底、含沙量高達65%的土壤及正常土壤作為試驗用土。
1.3 實驗設計
在含沙量65%的土壤(土壤A)和正常土壤(土壤B)上分別種植黃心樹、紅錐、火力楠各30株。不同樹種沿坡面列狀種植。于2014年4月雨后種植時量取高度,以后每年量取胸徑、高度,第4年開始每年記錄自然整枝情況。實驗從2014年4月開始,至2023年4月結束。
1.4 種植技術措施
采用帶狀清理方式,沿山體同一水平等高線布置行帶,將帶上雜草全部劈除,清理歸帶,寬度1.5 m。明穴方式整地,種植穴規格為60 cm×50 cm×40 cm,按照株距要求布置種植穴。將挖出的土壤置于穴的兩側,讓其自然風化后配合施基肥回穴。每穴施放0.5 kg基肥,先將表土回至半穴,然后施放基肥并與回穴的表土充分拌勻,最后將表土回至滿穴。本試驗于2014年4月雨后種植穴充分濕透后開始造林,種植完成后的營林措施如表1。
1.5 指標選擇
選取胸徑、樹高和保存率(存活率)作為測量指標,以直觀反映樹木生長情況。自然整枝程度的高低是影響樹木能否成為無節良材的重要因素,因此增加自然整枝高度這一指標[4]。各指標測量方式如下。
胸徑:在植株上坡位離地1.3 m處量取植株的直徑,單位為cm。樹高:在植株上坡位量取植株的高度,單位為m。自然整枝高度:在植株上坡位量取地面至整枝完成部位高度,單位為m。保存率(存活率)計算公式:
式中,p為存活率(保存率),%;m為存活株數,株;n為總株數,株。
2 結果與分析
2.1 樹高
由表2和表3可知,黃心樹在土壤A中的樹高生長量為8.75 m,明顯高于紅錐7.80 m和火力楠7.22 m的生長量。在土壤B中,黃心樹的樹高生長量為12.55 m,略優于紅錐的12.10 m,明顯優于火力楠的10.82 m。說明黃心樹樹高生長量比紅錐、火力楠高,且在高含沙量的土壤中表現出更好的高生長優勢。
2.2 胸徑
從表2和表3可知,到2023年,黃心樹在土壤A中的胸徑為13.0 cm,與紅錐12.8 cm的胸徑接近,優于火力楠11.3 cm的胸徑。在土壤B中,黃心樹的胸徑為16.1 cm,略低于紅錐的16.6 cm,略優于火力楠的15.7 cm。說明黃心樹胸徑生長能力與紅錐、火力楠接近。
2.3 自然整枝高度
從表2和表3可知,在土壤A和土壤B中,黃心樹均從第4年開始自然整枝,整枝高度逐年遞增,到第10年分別達到5.3 m和7.6 m。整枝程度(整枝高度占樹高的百分比)分別達到57.6%和56.2%。紅錐和火力楠前6年均未見明顯整枝,第10年整枝高度最高才達到0.5 m,整枝程度均低于4.5%。說明在高含沙量土壤與正常土壤中,黃心樹的整枝程度基本一致,均在56%以上;紅錐和火力楠整枝程度極低,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2.4 保存率(存活率)
表2和表3詳細展示了3種樹種在不同土壤條件下隨林齡增長的保存率變化趨勢。這種變化呈現一個明顯的規律,即隨著林齡的逐年增長,各樹種的存活率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降低。這種生長趨勢是大部分樹種在生長過程中存在的普遍規律,因為生長競爭、環境壓力和生物脅迫等均會影響樹木的生長和存活。
在土壤A的條件下,第10年時黃心樹存活率高達95%,明顯優于紅錐和火力楠,分別高出12和10個百分點。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黃心樹對土壤A的適應能力較強,而紅錐和火力楠在這種土壤環境下生長狀態較差。
在土壤B的條件下,第10年時黃心樹的存活率進一步上升到了97%。紅錐和火力楠的存活率較在土壤A的條件下有所提升,均達到了93%。這表明,土壤B對這3種樹種的生長及存活均有較好的支持,但黃心樹仍然體現了更好的生長優勢。
土壤A具有高達65%的含沙量,黃心樹在這種土壤環境下的出色表現,再次印證了其出色的抗逆性和生境適應性。相比之下,紅錐和火力楠在高含沙量土壤中的存活率相對較低,與黃心樹存在明顯的差距。這意味著,高沙含量對紅錐和火力楠的生長產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而黃心樹則在此環境下仍能維持高水平的生長狀態。
綜合兩種土壤情境下的數據可知,黃心樹不僅在普通土壤條件下展現出了優越的生長性狀,而且在高含沙量的土壤中,其存活率和穩健性都明顯強于紅錐和火力楠。這為黃心樹在不同土壤條件下的種植提供了有力的依據。
3 結論與討論
3.1 黃心樹種植表現
植物抗逆性是長期適應環境、自然選擇的結果。土壤含沙量對樹種的成活和生長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實驗結果顯示,在高含沙量土壤與正常土壤上的黃心樹樹高生長量比紅錐、火力楠高,且在高含沙量的土壤中表現出更好的高生長優勢。胸徑生長能力與紅錐、火力楠接近。保存率方面黃心樹表現優越,在高含沙量土壤上未出現明顯下降,相對正常土壤總體只下降2個百分點,而紅錐和火力楠存活率下降較為明顯,相較正常土壤總體下降10個百分點和8個百分點。自然整枝程度方面,黃心樹明顯優于紅錐和火力楠??傮w來說,黃心樹在正常土壤上的表現與紅錐和火力楠相當,在高含沙量土壤的表現略優于紅錐、明顯優于火力楠。56%以上的自然整枝程度則說明黃心樹有著極強的頂端優勢。
3.2 黃心樹推廣應用前景
黃心樹屬于鄉土樹種,具有極強的萌生能力[5]。野外調查顯示,由于人工造林的擠占,黃心樹零星分布于人工造林不能覆蓋的地塊,且生長旺盛,各項指標表現優良,具體表現為主干圓而通直,頂端優勢明顯,側枝纖細,自然整枝程度接近桉樹,生長速度優于速生杉木,有更廣泛的生境適應性。黃心樹枝葉茂密,新葉為紅色,且芽、新葉與葉柄、花上均有黃灰色絹毛;果實成熟時由綠色變為紅色,觀賞價值極高,是良好的園林造景樹種。
本試驗初步表明,黃心樹在高含沙量土壤中的綜合表現優于紅錐和火力楠,特別是自然整枝的程度表現較為理想。黃心樹兼具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同時具有一定的觀賞性,在如今“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的大背景下,是除流行的闊葉樹種外極佳的鄉土樹種補充[6]。
參考文獻:
[1] 李錫文.中國植物志:第31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2.
[2] 丁釋豐.廣東地區黃心樹種植資源特征研究[D].廣州:華南農業大學,2019.
[3] 胡峰.黃心樹的化學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20.
[4] 劉球,李志輝,陳少雄.桉樹無節材修枝技術研究進展與展望[J].桉樹科技,2009,26(2):67-74.
[5] 黃永芳,莊雪影.華南鄉土樹種育苗技術[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7.
[6] 高筱鈺,丁釋豐,黃稚清,等.華南地區黃心樹的物候規律和景觀配置[J].南方林業科學,2022,50(1):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