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運用文獻資料、邏輯分析等方法,探究體教融合背景下青少年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的價值意蘊、現實困境與實現路徑。價值意蘊:滿足時代育人要求,助力青少年全面發展、充實后備人才隊伍,加快體育事業發展、構建多元培養體系,推動體育強國建設。現實困境:體教部門不協同,存在融合發展壁壘、保障條件不完善,存在人才培養瓶頸、競賽體系不完善,桿杠作用發揮不足等方面,同時針對困境提出了實現路徑:融合多元主體,構建多元主體新格局、推動人才庫建設,創新人才培養渠道、整合競賽資源,滿足人才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體教融合;后備人才;青少年;體育
《體育強國建設綱要》強調要推動體校特色運動隊、俱樂部運動隊、大中小學運動隊及俱樂部建設,進一步發揮體校和社會俱樂部培養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優勢[1]。2020年8月《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提到,體育、教育部門要推進國家隊、省隊建設改革與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建設相銜接,在高水平運動隊訓練、競賽、保障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并將其納入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序列[2]。后備人才作為競技體育的關鍵源泉,在我國提出建設體育強國的背景下,完善后備人才培養體系不僅能夠有效提升國家體育競爭力,還可以促進青少年全面發展、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然而,目前競技體育人才培養仍存在市場依存度不高、模式單一、社會介入不足等問題[3],對當前我國競技體育高質量發展帶來了一定的挑戰。青少年體育后備人才是指掌握一定體育運動知識與技能,具有較大發展潛質,且在體育領域進行創造性勞動的13~19周歲的青少年競技體育后備人才[4]。后備人才培養作為競技體育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為了進一步滿足現代競技體育與學校教育的需求,迫切需要解決人才培養瓶頸,提高培養效率和質量。鑒于此,本文將結合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對當前我國青少年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的價值意蘊與現實困境進行探討,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現實路徑,以期為我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提供有益的參考價值。
1""體教融合背景下青少年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的價值意蘊
1.1""滿足時代育人要求,助力青少年全面發展
體教融合強調體育資源與教育資源的有效整合,是踐行時代育人全面發展的具體體現,更是建設體育強國、提高國民體質的題中之意。從青少年個人發展來看,體教融合式培養不僅能夠有效提升其體育素養和技能,在其身體狀況、心理、學業、品格培養等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尤其是體育運動中的角色扮演能使其提前適應社會生存環境,認清社會現實,從而避免因學業、工作壓力大而導致抑郁等不良現象的發生。通過全面育人,能夠幫助、引導青少年在德、智、體、美等多方面得到均衡發展,形成健全人格。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體育與教育的有效融合可以幫助青少年培養創新精神和社會責任感,提高其社會競爭力,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做出積極貢獻,而這恰恰是“重教育、輕體育”的培養理念所達不到的。從國家發展的角度來看,全面發展的青少年將成為國家棟梁之才,能夠有利提升國家的整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貫徹健康第一的培養理念,培養更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對于推動我國體育教育改革具有深遠的突破性意義。
1.2""充實后備人才隊伍,加快體育事業發展
體育后備人才培養是體育事業發展的基礎和保障,也是競技體育的重要支撐力量。近年來,囿于競技體育的低成材率、高淘汰率和退役后無就業保障等因素,不少地區競技體育后備人隊伍出現了斷層現象,而體教融合政策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緩解后備人才不足的問題,從而加快我國體育事業發展。一方面,體教融合拓寬了學生成才通道。學生不再僅僅精通于體育技能而缺乏基本的學識,也不再只埋頭重視文化理論的學習成為所謂的“書呆子”。如陜西省體育局與教育廳簽訂的《體教融合發展戰略合作協議》,采取“體校+名校”“體校+俱樂部”形式,將體校文化課教育納入教育部門統一規劃管理,部分體校與當地中學進行合作辦學,為每個體育班配備輔導員,有效解決了學訓矛盾突出的現實問題,這一案例生動展現了我國體教融合理念的有效實踐。另一方面,做好體教融合“加法”,有利于提速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通過培養和選拔優秀的競技體育后備人才,不斷向國家輸送優秀運動員,可以保障國家競技體育的良好發展,從而進一步營造我國群眾體育濃厚的運動健身氛圍,實現二者并驅的良好發展局面。
1.3""構建多元培養體系,推動體育強國建設
20世紀60年代初期,我國逐漸形成“國家隊—省市專業隊—體校”的三級訓練網人才培養體系,盡管在一定程度上使我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成績得到了提高[5],但當前基層體校在訓規模萎縮、學訓矛盾日益突出等問題卻不能忽視。因此,體教融合等相關文件政策的提出也為我國青少年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提供了有效的發展思路。一方面,要促進完善青少年體育賽事體系的相關工作。由體育部門和教育部門協作擬定賽事計劃,做好運動員的相關注冊、管理工作,建立分學段、跨區域的青少年體育賽事體系,有助于打造體教融合多層次、多樣化的賽事體系,共同推進體教融合發展新征程,助力體育強國建設;另一方面,要構建多元培養體系,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這對青少年后備人才培養的方方面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利于推動政府相關部門加大對體教改革的支持力度,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教育資源,促進運動員的全面發展。
2""體教融合背景下青少年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的現實困境
2.1""體教部門不協同,存在融合發展壁壘
青少年作為體育中的特殊群體,是祖國未來發展的希望,然而,在青少年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中,體育與教育兩部門的管理主體未能做到有效融合[6],這是阻滯青少年競技體育發展的關鍵問題。究其原因,一方面,兩系統的理念不同,從而導致其在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判斷偏差的情況。就體育部門而言,其更注重運動成績,即重武輕文,而教育部門則更注重學生文化學習成績,即重文輕武,理念的不同就會導致其培養目標有所差異,在實際執行起來就會有所偏向,從而導致我國學生在體育和文化課上普遍出現二者不能兼得的情況。另一方面,兩系統獨立存在,尚未做到兼并融合。體教融合區別于體教結合,它不僅僅單純要求兩部門進行簡單的合作,更是致力于對其發展理念的統一、資源整合的共建與平臺信息整合的共享等多個方面,因此其更強調“融”的理念[7]。盡管近幾年來國家一直大力提倡“體教融合”,可實際上體育部門與教育部門仍各自為政,缺乏必要的合作,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青少年的全面發展,從長遠來看,極不利于我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
2.2""保障條件不完善,存在人才培養瓶頸
在后備人才培養保障團隊方面,專業的教育人才欠缺是目前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存在的突出問題。長期以來,我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遵循三級培養體系,而在基層缺乏專業的教練和教師,尚無足夠的、專業的教練和教師來培養和指導運動員,難以為青少年提供高質量的訓練和教育水平[8]。尤其是集訓練、教育、醫學、保健等于一體復合型人才的匱乏,都直接或間接導致了后備人才培養的數量和質量有所欠缺。此外,投入資金單一且不足、社會主體發展薄弱、法律法規建設滯后等都是我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的保障工作方面的主要困境[7,9,10]。培養競技體育后備人才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包括設備、場地、培訓費用等。如果資金不足,就難以提供良好的教育和訓練條件。同時,設施配備全面化、科學化是促進青少年運動能力、使其獲得高效率訓練效果的基礎。如今,大多數高校體育的軟硬件資源配置匱乏且滯后,在經費投入、訓練條件設施、教練員水平、團隊配置、后勤保障、隊伍管理等方面投入仍存在一定的滯后困境[11],近年來,盡管我國已經打造了不少體育后備人才基地精品工程,如淄博市體育運動學校、濟南市體育運動學校、煙臺市牟平區競技體育學校等,然而在辦學、管理、訓練、教學、人才輸送等方面仍有待提高,大大限制了青少年后備人才的培養效率和質量。
2.3""競賽體系不完善,桿杠作用發揮不足
在體教融合提出的背景下,近年來我國學校體育發展水平已有一定的提升,而學校體育競賽體系仍需要進一步完善。其中的不足主要體現在:一是競賽選拔形式過于傳統[12],按照以往只有頂尖水平的學生運動員才能被選去參與競賽,受益人只是少數學生,違背了教育的普惠性要求。盡管國家從政策上倡導要建立多元化的體育課堂教學、多層次的競賽體系,而目前還尚未有明顯的改革效果;二是缺乏體教融合的成果,長期以來,體育部門與教育部門兩系統的競賽資源互不共享,不僅造成了資源的浪費,還大大限制了學生的體育水平發展,因為學生只能參加自己所在體育或教育部門的競賽,無法接觸到其他部門的比賽經驗和學習機會;三是競賽數量和質量不高[13],學生缺乏足夠的平臺展示自我,要培養出優秀的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必須要實現以賽促練、以賽促學,而現階段我國政府把大多資源都投入在了尖端的競技體育水平,如國家奧運等級別的賽事,缺乏對青少年競賽的重視和支持,導致青少年競賽體系完善程度不夠,不利于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
3""體教融合背景下青少年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的實現路徑
3.1""融合多元主體,構建多元主體新格局
融合多元主體是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關鍵實現路徑,突破壁壘,共建格局,建立聯動機制,“三位一體”的多元培養主體是其中的題中之意。多元主體新格局的構建可包含以下幾個方面(見圖1):首先是政府主導,政府應加大對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的投入,制定相關政策和規劃,明確目標和任務。同時,政府還應加強對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的監管,確保各項措施的落實。其次是學校參與,學校是培養體育后備人才的重要基地,各級各類學校應將體育教育納入課程體系,加強體育課程建設,提高體育教學質量。此外,學校還應積極開展課余體育訓練,選拔和培養有潛力的運動員。政府和學校是體教融合的重要基地,也是促進我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的關鍵主體,二者是否能有效融合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國后備人才培養的質量與前景。最后是需要社會各界力量支持,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應積極投資、興辦體育培訓機構,為體育后備人才提供更多的培訓資源。同時,有關政府部門可加強對這些機構的監管,確保培訓質量和安全。此外,社會力量與政府、學校合作培養體育后備人才也是一種有效的人才培養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各方共同參與,發揮各自優勢,可以為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如河北省廊坊市體育局就積極實行以市體校為全市業訓主基地,加強與社會力量合作辦體育,探索多元化培養競技體育后備人才模式發展路線以來,取得了積極成效。在俱樂部建設之初,廊坊就成立了專門的領導小組,將俱樂部工作納入全市青少年工作的目標任務。通過綜合考評有效調動起縣級體育部門加強俱樂部管理的積極性。同時,堅持常年開展培訓工作,培訓范圍覆蓋了業務主管部門、俱樂部管理人員、基層教練員、體育老師,有效提升了青少年體育俱樂部各項活動的質量和效益[14]。其中,昊宇俱樂部中國式摔跤男隊代表河北省參加全國第十四屆運動會群眾賽事活動獲得2枚金牌、3枚銀牌、3枚銅牌。正是該市俱樂部平臺的成功搭建,讓廊坊市的青少年體育活動呈現出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積極變化,相關競技體育成績也明顯提升。
3.2""推動人才庫建設,創新人才培養渠道
首先,要推動人才庫建設,如以足球為例,尤佳等人認為提升青少年足球教練員的執教能力和水平是提高青少年足球運動員培養效果的首要途徑[15],應當鼓勵退役運動員、高等院校積極投入對青少年后備人才的培養中,尤其是退役運動員擁有高超的運動技能、豐富的專業知識、充足的比賽經驗[16],從教不僅可以教會學生專業的體育技能,還可以分享他們作為運動員的歷程,使學生感受到其中的艱辛,并以此培養其能吃苦、能奮斗的拼搏精神。對于高校而言,應積極開展課余體育訓練,選拔和培養有潛力的運動員。同時,鼓勵優秀教練員參與體育后備人才培養工作,為運動員提供更好的指導。此外,高校應加大對體育設施的投入,提供良好的訓練場地和器材,高校可以與中小學建立合作關系,共同開展體育后備人才培養工作。通過資源共享、師資交流等方式,提高中小學體育后備人才培養水平。
其次,要加強對專業教練員的培訓和管理,這是提高體育后備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提高教練員的專業素質和教育教學能力,一方面,可以為教練員提供專業的培訓,如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和教練員進行授課,提高教練員的專業水平和教育教學能力,加強與國際體育組織和其他國家在體育后備人才培養方面的合作與交流,引進先進的理念和方法,還可以鼓勵教練員參與實際教學工作,通過實踐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同時,加強對教練員的實踐指導,確保教學質量。另一方面,考慮對現有從事運動員的選材與培養工作的教練員予以收緊管理,提升基層教練員尤其是從事基層選材教練員的準入標準,對教練員進行績效專門管理,連續多年績效考核不合格者要給予清退,以提高我國體育后備人才培養水平。
最后,還要改變原有競技體育后備人才選拔制度[17]。在選拔過程中,不僅要注重運動員的競技水平,還要關注其綜合素質、心理素質、學習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可以通過多種途徑進行選拔,如學校推薦、教練員選拔、社會選拔等,確保選拔出的人才具備全面素質,有關部門負責人應深入地方學校調研,掌握全市體育后備人才培養和青少年體育工作開展現狀,確立深度發掘優秀運動員苗子的目標,對選拔出的優秀運動員,要加強后續的培養和教育工作,提高其綜合素質和競技水平。可以通過提供更好的訓練條件、優質的教育資源等方式,為運動員的成長創造良好環境。
3.3""整合競賽資源,滿足人才可持續發展
青少年需要提供足夠的賽事和機會,才能讓運動員充分展示自己的實力和潛力。如果缺乏這些賽事和機會,就很難達到競賽育人的目的。
首先,對于競賽選拔形式而言,一方面,可以增加選拔途徑,如通過學校推薦、教練員選拔、社會選拔等多種途徑進行選拔,這樣可以確保選拔出的人才具備全面素質,避免因單一選拔途徑導致的人才流失;另一方面,還可以引入科學評估體系,對運動員的競技水平、身體素質、心理素質等進行全面評估,借鑒國際先進的評估方法,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制定適合我國的評估標準。同時,加強對選拔過程的監督和管理,確保選拔工作的公平、公正、公開。
其次,在體教融合的背景下,體育部門、教育部門等主體可以整合資源,共同打造新時代體教融合背景下的競賽體系,通過與各類體育組織、學校、企業等合作,建立多元化的競賽平臺,為運動員提供更多的比賽機會。同時,鼓勵跨區域、跨領域的競賽活動,促進運動員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如第一屆全國學生(青年)運動會作為首屆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共青團中央共同主辦全國性的學生體育賽事[18],是我國在促進體教融合道路上的新成果。學青會體現了一條從小學貫穿至大學、一脈相承的競技體育人才培育體系。在這個體系中,所設立的競賽制度和項目種類對于各項運動的發展以及人才的孕育具有直接而深遠的影響。無論是在體育領域接受專業訓練的青年選手,還是在教育結構中受訓的學生運動員,他們均需要培養出既包括體態健康與技能精進的體育素養,也包含豐富知識與崇高品德的文化素養。
最后,在體教融合的背景下,提高競賽數量和質量是提高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重要環節。一是要加大政策的支持,政府和教育部門應加大對體育競賽的政策支持力度,制定有利于體育競賽發展的政策措施。例如,提供資金支持、稅收優惠等,鼓勵學校、企業和社會組織舉辦各類體育競賽。二是要完善競賽體系,建立健全各級各類體育競賽體系,包括校內比賽、校際比賽、區域性比賽和全國性比賽等。《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意見》就指出,教育、體育部門整合學校比賽、U系列比賽等各級各類青少年體育賽事,建立分學段、跨區域的四級青少年體育賽事體系。同時,加強競賽的組織和管理,確保競賽的公平、公正和順利進行。三是要創新競賽形式,結合學生的興趣和特點,創新體育競賽的形式和內容,使競賽更具吸引力和挑戰性。例如,可以引入新興的運動項目,或者將科技元素融入傳統運動項目中,提高競賽的趣味性和觀賞性。同時,還要注重競賽成果的轉化,將體育競賽的成果與學生的升學、就業等方面相結合,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例如,可以將競賽成績作為學生升學、評獎評優的重要依據,激發學生參與競賽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體育強國建設綱要的通知[EB/OL].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19-09/02/content_5426485.htm,2019-08-10.
[2]體育總局"教育部關于印發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意見的通知[EB/OL].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9/21/content_5545112.htm,2020-08-31.
[3]楊國慶.“十四五”我國競技體育發展的時代背景與創新路徑[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21,55(1):"5-12.
[4]董佳華,尤龍.體育社會組織對青少年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研究:困境與完善[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8,37(2):49-53+79.
[5]柳鳴毅,但艷芳,張毅恒.中國體育運動學校嬗變歷程、現實問題與治理策略研究[J].體育學研究,2020,34(3):64-77.
[6]季彥霞,馬國義,呂萬剛,等.體教融合背景下我國青少年體育后備人才培養多元共治及實現路徑[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22,39(2):232-239.
[7]朱巖,李國紅,張景峰,等.我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多元培養困境與對策[J].體育文化導刊,2022(3):52-57+64.
[8]李成梁,朱旺,牟柳.新時期深化我國體校體教融合改革與發展的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23,42(3):1-8.
[9]張波,汪作朋,葛春林,等.我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的審視與發展路徑[J].體育文化導刊,2018"(7):57-61.
[10]侯璽超,肖坤鵬.體教融合:青少年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的協同治理[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21,40(5):90-97.
[11]劉波,郭振,王松,等.體教融合:新時代中國特色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的訴求、困境與探索[J].體育學刊,2020,27(6):12-19.
[12]張然,李慶波,劉衛軍,等.體教融合視角下學校體育競賽賦能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探析[J].體育文化導刊,2023(10):93-101.
[13]孫克誠,李贊.結構優化: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的生態化轉變[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8,41(9):22-29.
[14]廊坊市體育局.積極引領社會力量全力搭建人才通道——廊坊創新發展后備人才培養模式[EB/OL].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3Njg1MDY2MA==amp;mid=2247547063amp;idx=3amp;sn=5f416fd1bf48a2c0a6a655b3ef59caaeamp;chksm=fd0fe73cca786e2a6cd3cd1ecd91f7fd379a370630a234d06c74de958571d3d41d91a3fed71famp;scene=27,2023-07-13.
[15]尤佳,譚淼,秦旸,等.新時代我國青少年足球人才長期發展的實施路徑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21,40(3):33-39.
[16]趙軍輝,胡小清.體教融合背景下優秀退役運動員從教的現實困境及紓解路徑探究[J].體育學刊,2023,30(2):74-80.
[17]謝云.我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發展現狀與路徑選擇[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22,37(5):532-538+577.
[18]教育部"體育總局"共青團中央關于舉辦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學生(青年)運動會的通知[EB/OL].https://www.sport.gov.cn/n4/n25322135/c25127411/content.html,2023-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