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姣姣 吳方衛 盧文秀
發展和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是強農業、美農村、富農民的重要舉措,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要“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在上海這樣的國際化大都市,農村集體經濟較為發達,規模相對也較大,其在農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探索所形成的經驗和不足都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以深化現有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擴大集體經濟的覆蓋面和影響力。
金山區朱涇鎮待涇村位于朱涇鎮以西,南依大茫塘河、北臨秀州塘、東起待步涇、西至斜塘港。村域面積6.2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335畝。全村共有村民小組35個,1267戶,總人口4680人。2021年待涇村是金山區凈資產最高的村,規模達到8716.7萬元,也是第二批市級鄉村振興示范村。待涇村一直貼著“窮村”的標簽,是全鎮地理位置最偏遠、基礎最落后、經濟最薄弱的“邊緣村”。除了在2003年將村里的部分土地流轉,提供給杭州藍天園林生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種植苗木外,幾乎沒有其余產業。2014年,待涇村發展迎來了春天,朱涇鎮出臺鄉村郊野規劃,在重大發展機遇面前,2015年待涇村與已在村域內種植苗木多年的藍天園林“一拍即合”,利用國道以北部分區域,對600畝低洼地進行整體開發,打造以賞花為特色的“花開海上”生態園。2016年10月,“花開海上”生態園正式開園。
在此期間,待涇村與生態園開啟“聯姻”,逐步壯大村集體經濟,根據協議約定,生態園每年門票收入的10%作為分紅收益返還給待涇村經濟合作社;由藍天園林承包的1984畝林地,流轉費比同類土地高5%;生態園招工,優先面向待涇村村民,全年解決當地農民就業120人,在花季旺季,還可以增加臨時工80余人。2019年,一方面為加速鄉村休閑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另一方面也為了讓村民切實享受到了村集體發展帶來的紅利,讓他們離自己夢想的幸福生活越來越近,朱涇鎮與上海藍城花開海上建設管理有限公司簽訂“上海南郊花海·芳香小鎮”項目合作框架協議。芳香小鎮是第一個“拿地即開工”的鄉村旅游綜合體項目,整體規劃面積近3800畝,小鎮將在現有網紅地標600畝“花開海上”生態園一期花海的基礎上,結合“芳香之旅”路線,在新增二期花海的同時,興建小鎮中心、精品酒店、度假民宿、芳香廣場等配套設施,補齊“花開海上”生態園產業業態單一的短板。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加快發展鄉村產業,順應產業發展規律,立足當地特色資源,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壯大,優化產業布局,完善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依托社會優質資本建設“花海小鎮”,有規劃、分步驟地探索集體經濟發展的方向和增收路徑,通過113畝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作價入股的方式參與開發。并按照“保底+收益分配”模式獲得股權收益,持續為壯大鎮、村集體經濟賦能,帶領村民走上“租金+股金+薪金+現金+保障金”的“五金”增收之路。
隨著芳香小鎮建設的不斷深入,二期花海也迎來首個客流高峰,200畝芳香園里種植了40萬株地膚,全球最大的地膚花海成為新的打卡點,游客紛至沓來;木守精品酒店已先期啟動建設;上海衡山集團開發建設的精品民宿——衡山逸居·花漾柘湖,試點6棟已于去年8月對外營業;同時由上海花涇建設發展有限公司投資建設,以芳香為主題的啟耕民宿也于去年11月底對外開放,去年村集體也拿到了首筆百萬預分紅。在待涇村的實踐探索下,待涇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采取農文旅并重的發展新路徑,村民生活福祉不斷提升,屆時按股權分配,113.02畝地將來一年的收入以保底+分紅的模式每年收入至少近200萬元(股金),加上土地流轉費及房屋租賃費(租金),村民在園區打工的工資收入(薪金),自家種植農產品的還能實現自產自銷拿到現金,再加上養老保障金,每戶農戶都至少有了“1+4”的保障,成了名副其實的“五金”農民。
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較為薄弱,土地作為集體主要資源,待涇村探索土地增值方式,是全市首例以土地作價入股的方式進行合作開發,實現農村集體資產的增值,不僅為企業提供了土地資源,而且實現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土地入股不僅保障了農民的現實利益也為農民的持續增收獲得了保障,實現“集體資產能保值、農民利益能保障、企業發展能持續”三統一。將99宗113.02畝農業用地轉性為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根據協議,這99宗集體土地入股時限為40年,與國有土地同權同價。土地入股后獲得的股權收益,按照保底加收益分配模式,持續為壯大鎮、村集體經濟賦能。這一方面有利于激活沉睡資源、助力產業發展,另一方面通過村集體經濟的壯大,讓失地農民有了長效的增收渠道,村民可以長期分享土地所承載的產業項目發展帶來的多重紅利,激活集體沉睡資源,探索資源增值的新形式。
結合本地的資源和生產優勢,生態園進一步合作,逐步壯大村集體經濟。2015年待涇村與藍天園林合作,在原先種植花圃的資源稟賦基礎上,以花為主題,由藍天園林出資成立上海花開海上生態科技有限公司,對600畝低洼地進行規劃建設改造,打造“花開海上”生態園。2016年10月,“花開海上”生態園正式開園,憑借花海的超高“顏值”,生態園很快成為滬內外游客競相“打卡”的網紅景點,吸引了大批游客,并且在日常開園的同時,組織開展各類大型鄉村文化活動,例如鄉村音樂節、農民畫展示等,極大地提升了生態園人氣,帶來了較大的經濟效益。截至2021年12月底,這個位于滬南偏遠鄉村里的生態園,接待游客已超過140萬人次。引入社會資本,以帶動集體經濟的發展,一方面加速了鄉村休閑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另一方面也讓村民切實享受到了村集體發展帶來的紅利。
花開海上項目的經營和擴大,帶動了當地的就業,通過生態園招聘,培育職業農民,擴大收入來源,進而增加農民收入,結合公司的股權分配及未來的收益分配方案按照“保底+收益分配”模式獲得股權收益,持續為壯大鎮、村集體經濟賦能。約定在項目建設期按央行同期發布的整存整取一年期存款利率進行保底分紅;建設期滿后按央行同期發布的整存整取三年期存款利率進行保底分紅;若實際分紅率超過保底分紅率時,即按實際分紅率執行,確保了農民既得收益不因初次試點而減少。農用地流轉費(租金)、村民在生態園打工的收入(薪金)及農產品銷售收入(現金)和養老金(保障金),形成“股金+租金+薪金+現金+保障金”的“五金”增收之路。
芳香小鎮對標法國格拉斯小鎮,以花為媒,香為魂,未來會繼續不斷深挖花文化,延展香主題產業,加快文創產品形成,結合待涇村本地特色,打造全國獨一無二的“芳香之旅”田園綜合體,形成區域優勢產業,并探索吃住行、游購娛、怡學養的休閑旅游新模式。在自身產業不斷發展興旺的同時,以G320文旅連廊建設為契機,加強與西部樂高樂園的聯動,形成東西呼應、優勢互補,不斷豐富全年不同時段的旅游活動和產品,帶動鄉村旅游、民宿產業的發展,積極助推鄉村振興,為“芳香經濟”新引擎增添新動力。同時,也需要警惕待涇村模式持續發展后所面臨的風險,以及農村集體組織利益的保障。
土地作為農村集體的主要和最重要的資源,需要用好集體建設用地,既要實現土地資源的收益最大化,也要考慮收益的可持續性。探索集體建設用地入市,為工業和其他產業提供用地,滿足城鄉不同產業的用地需求,促進生產要素的城鄉雙向流動,有利于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花開海上項目的模式是土地作價入股,99宗113.02畝農業用地轉性為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土地性質的轉變,40年的時限,這其中涉及的使用權的完全轉移和入股公司經營風險問題都需要我們審慎地抉擇,更好地發揮其價值,以1帶N,釋放集體土地價值,土地要素激活其他要素的活力,包括振興產業,吸引配套的資本和勞動入駐,進一步帶動當地經濟的增長,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推動鄉村振興,將鄉村產業納入城鎮產業一體化布局。另外,優化集體土地資源配置,可以降低農民對土地的依賴,土地財產性收入的增加,也擴大了農民收入來源,更好地促進農民增收,推動城鄉融合發展,促進共同富裕。
農村集體資源相對匱乏,資本和技術不足,引入外來資本是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和鄉村振興中所必要的。需要有效地引入資本,要充分了解本地的資源狀況,包括在經濟發展中可揚的長處和可補的短板,避免集體利益受損,在引入之前要做好充分的背調,盡可能地引入優質和確實能夠帶動鄉村發展的資本,利用本地特色資源,包括本地之前的產業特色和已有的生產資源,激發鄉村活力,以點帶面,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引入過程中涉及到法律問題時,需要有相關法務的全程參與,最好有第三方機構的評估,盡可能了解資本投資方的財產狀況和實際經營情況,并且引入資本后,合理利用區級和鎮級資源,包括其所搭建的平臺,三資監控系統等,設計預警機制,避免資本運行偏離其項目設計軌道,以保障農村集體經濟有效、長足地發展。當然,引入資本并不是控制資本,是希望資本運行在可監可控的范圍內實現企業預定收益最大化的同時,保障集體經濟的發展。
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需要符合現有國家政策、規劃和規定。在滿足上一級的總體規劃下,優化現有的農村集體資源配置方案,國家和市一級層面的政策和規定是從整體上保障社會權益,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需要在已有的政策、規劃和規定下進行,這樣才能有效地運行,并能持續發展下去。例如18億畝紅線,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舉措,當然還包括其他市、區規資局、農委、環保部門等,以及村莊規定和項目規劃等等。在進行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項目時,需要適當考慮,并綜合集體土地面積、區位、規劃用途以及人口等因素,土地的細碎化、分散化是基本農情,在認清區域現實背景的條件下,進行配置。當然,也需要合理合規地利用現有政策和創新土地利用方式,包括點狀供地、占補平衡等一些有效方式的利用也可以擴大農村集體資產收益,促進企業增效、農民增收。即與現有的土地規劃有機結合,實現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