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昌年
野生獸類是寶貴的自然資源。保護和恢復它的種群,對維護城市生物多樣性和保持生態平衡具有重大意義。在大城市郊區,野生動物非常稀少,狗獾這一在上海土生土長、現存體形最大的“土著居民”,尤其顯得十分珍貴。狗獾頭形似狗,灰背白肚,面部三條白色條紋,夜間兩眼發光,短腿黑爪,體形肥碩,成年獾體長約50~70厘米,雄獾體重10公斤左右,雌獾7公斤左右,是一種地下洞穴生活、晝伏夜出的中小型獸類。
奉賢古代曾有多種野生獸類,據江海古文化遺址(距今3000~4500年)考古發掘,發現有犀牛、麋鹿、梅花鹿、麂等動物骨骼化石。近現代除狗獾外,尚有狐、貉、豹貓、水獺、刺猬、華南兔、蝙蝠等動物存在,20世紀30年代以前,還有獐等體形較大的動物。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人口密集度提高,獸類自然棲息地逐漸消失,加上非法捕獵,一些野生獸類大大減少,有些已不復存在。獾類因在地下洞穴生活,所以在其他野生獸類相繼滅絕情況下,成為目前上海地區存在的最大野生獸類,由上海市政府確認為“上海市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并被列入“國家保護的有益或有重要經濟、科研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1994-1997年上海進行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松江、金山、青浦、嘉定、南匯、奉賢等都有狗獾分布。2006-2007年再次普查,在奉賢區莊行鎮一處竹林中發現有狗獾蹤跡,市、區野生動物保護管理部門與華東師大聯手開展調查,根據狗獾晝伏夜出習性,晚上蹲點守候,經過用紅外觀察儀連續多夜觀察,看到了狗獾深夜外出覓食的情況,此后又摸清它們共有兩個種群,一群6頭、一群4頭。事隔10年,僅有松江、奉賢發現獾類活動蹤跡,全市總數量已不足25頭。如不采取有效保護與恢復措施,預計在不遠的將來,整個狗獾種群,就可能在上海地區徹底消失。
2007年,上海市啟動了狗獾種群生態恢復工作,由奉賢區林業署(站)主持,聯合華東師大生命科學院和上海市野生動物保護管理站組成項目組,實施“狗獾種群恢復與生態學研究”課題。因為奉賢目前還保留著郊區最大的野生狗獾種群,地區的生態環境符合項目實施條件,所以項目試點選擇在奉賢區金匯鎮申亞生態林中進行。在有3800多畝林地的申亞生態林中,選擇一片三面環水、土丘起伏、林深樹密的半島,作為項目實施基地。
考慮到上海地區野生狗獾種群數量極少,近親繁殖又不利于其生存發展,因此從山東、江蘇等地引進優質種獾。自當年到2013年實施第一期工程,引進種獾14頭,在基地圍網建房,圈地放養,歷時6年,放歸自然的狗獾已經在野外成功建立能夠自我生存的種群,在2011年開始繁殖,形成了5個家族群,增加幼獾8頭。2013-2015年,在總結第一期工程經驗的基礎上,在原有放養基地的西面開展第二期工程,進一步擴大狗獾棲息地面積,增加到78畝,第二批從外省市引進優質種獾13頭,實施了以下工程。
營造適應狗獾生活繁衍的洞穴。棲息地是狗獾賴以生存的根本,修復狗獾棲息地是保證狗獾在上海地區長期生存的唯一途徑。第一期工程人工洞穴采用了埋設水泥管道的辦法,但狗獾對水泥管不大歡迎,又開辟了新的洞穴。項目組人員對奉賢多處野外已廢棄的狗獾洞穴進行探測,發現這些洞穴蜿蜒寬敞,四壁光滑整齊,有主洞道、支洞道,有臥室、育兒房、糧倉,還有活動室和廁所,深度達10多厘米,每個洞穴都有多個出入洞口。狗獾一生中有三分之二時間在洞穴內度過,洞穴是它們生活、繁衍、躲避天敵和自然災害的地方,一般一個洞穴如無外界干擾,將世世代代居住下去,因此對洞穴構建的要求較高。第二期工程就模擬狗獾自然洞穴進行構建,選擇高亢的竹林土丘依照地形構筑了“井”字形洞穴2套、“田”字形洞穴2套和“嵌入式”洞穴1套,狗獾種群入住后,它們又按照自己的要求擴展和修飾洞穴(洞口有挖掘的泥土運出),形成它們安適的“地下王國”。在洞穴外,項目組還為狗獾營造了“隱蔽地”,在狗獾經常活動的地方,種植了多片灌木叢,使狗獾夜間外出時有足夠安全感。在棲息地周圍設隔離圍網,形成相對封閉的區域,防止人為干擾,降低狗獾外逃風險。
提供充足的食物源。狗獾是一種廣食性動物,葷素雜食。棲息區采取讓狗獾自行覓食與設飼料投放點相結合辦法,在棲息點內種植狗獾喜愛的玉米、紅薯、瓜果、豆類、馬鈴薯等食源性植物,放養蚯蚓、昆蟲、幼鼠、蛙類等食源性小動物。提供充足的清潔水源,河道設立緩坡和淺水區,便于狗獾飲水和涉水捕食魚蝦螺蚌等河鮮。此外設立數個“補飼點”,每天用玉米、干面、雞蛋、豬肉、青菜做成飼料投放,以補充狗獾自行覓食的不足。逐步增加棲息地種養的植物和小動物數量,使其能滿足狗獾自行覓食的需求,逐漸取代人工投飼,以使狗獾在野放條件下完全能適應生存。
創造安定的繁殖環境。狗獾種群恢復,繁殖是關鍵。在正常條件下,狗獾每年繁殖一次,每年的9-10月,食物豐富,狗獾身強體壯,是交配的最佳時期,此時雌雄互相追逐嬉戲,進行交配。次年4-5月產仔,每胎2-5頭,幼仔產后兩個月可以跟隨母獸活動及覓食,半年后離開母獸,獨立生活,三年后性成熟,可以交配繁殖。環境安適、食物充足是狗獾交配繁殖的主要條件。在母獾懷孕哺乳期,適當增加肉食比例,保證其充足的營養。
配備跟蹤監測系統。在狗獾洞穴口、“補飼點”和主要活動路徑,安裝固定紅外夜視攝像探頭,配備無線電遙測儀和計算機記錄分析儀等設施,對夜間外出活動的狗獾進行觀察記錄。負責日常飼養管理的工作人員李國勝介紹,他每天把狗獾食糧投放到固定的幾個“補飼點”,一到晚上八、九點鐘,狗獾們就從洞穴里出來,到“補飼點”和野外尋找食物,“水足飯飽”之后,狗獾們就追逐嬉戲,進行溝通交流、聯絡感情。它們的一舉一動,都被安裝在園內的12處紅外夜視攝像儀一一拍攝下來。
動員全社會關心參與保護野生動物。申亞生態林是奉賢農林旅游點,在生態林中建立以保護狗獾為主題的野生動物科普教育展覽,通過圖文展板、視頻播放、棲息地參觀、模擬巢穴展示及實物展覽等,進行保護野生動物宣傳教育。野生動物展覽與申亞生態游相結合,打造奉賢野趣休閑旅游項目,提高市民保護野生動物意識。2018年,以奉賢區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區為契機,由奉賢區林業站和上海科技館聯合拍攝制作了《狗獾日常》科教紀錄片,宣傳保護野生動物,保護生態環境。
“狗獾種群恢復和野放”項目,經過15年辛勤努力,取得了初步成果,通過了市綠化市容局和市農科服務中心組織的專家驗收。
通過地形改造、地下洞穴建造、水系溝通、植被重建等工程,營造了狗獾生息繁衍的適宜棲息地。基本摸清了狗獾的生存條件、行為規律、活動范圍、食性習慣、繁殖過程等情況。掌握了引種、營巢、環境改造、監測記錄、食物種養等技術。
通過儀器跟蹤觀察,目前在新建的西部棲息地已有狗獾30頭左右,形成了3個完整的狗獾家族種群(一般一個家族種群由一頭公獾,二至三頭母獾及若干頭幼獾組成)。在東部棲息地,第一批引入的狗獾都有繁殖,形成2個種群。據當地農戶反映,外逃的狗獾在多處有洞穴及活動的蹤跡,并見到小獾的活動,這些無法統計數量,兩處狗獾種群加上原有莊行鎮的兩處種群,總量已達70多頭。項目組科技團隊領隊、華東師大生命科學院徐宏發教授表示,能取得這一成績實屬不易,但狗獾這一物種要在上海能夠保持穩定生存,數量至少要達到500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