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小柯 房佳
摘要:初入小學,部分學生因不適應而表現出焦慮的狀態。教師結合一年級小學生的輔導過程,探究通過認知干預、系統脫敏等方法,幫助學生放松精神,緩解焦慮。同時通過班級內的活動,幫助學生重建信心,化焦慮為動力,從而真正地走出焦慮的狀態,盡快適應小學 的學習與生活。
關鍵詞:入學焦慮;認知干預;系統脫敏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4)01-0075-03
因學習方式和生活節奏的變化,部分孩子在初入小學時表現出不適應,出現焦慮情緒,不想上學、懼怕學校或老師、食欲減退甚至精神不振。下面以幫助過的一名學生為例,談談對此類情緒的化解。
一、學生情況
一年級剛開學,我發現中午吃飯對于小昱來說是個難題。一周五天里,他不是胃疼,就是肚子不舒服,還有一次直接把飯吐了。起初,我以為小昱是不想上學,以這樣的理由逃避。問小昱的家長時家長說,孩子每天很愿意去上學。我便請家長帶小昱到醫院檢查,醫生沒查出身體的毛病,說可能是精神上有壓力,讓家長和老師幫助孩子放松情緒,身體的癥狀也許就能得到緩解。
我向家長說明了學校的一些基本要求,并解釋并未對小昱很嚴苛。家長表示理解,說:“我們家孩子就這樣,稍微一緊張就這兒疼那兒疼的。沒事,老師,他慢慢適應就好了?!?/p>
接下來,我更多地關注小昱。除了午飯時經常說肚子疼,間歇性嘔吐,課下他經常自己一人坐在桌前發呆,從不主動和人說話,也不愿做其他的事。我意識到,問題不像家長說得那么簡單,開學已過半月,小昱仍然不能適應,看來他的心理壓力已經到了病理的程度,必須重視起來。
二、追根溯源
我決定去小昱的家里家訪。從他父母那里了解到,在入小學前,他們給孩子報了各種幼小銜接班。在小昱房間的書架上,我還看到了三年級的教材。家長說,先買回來,讓孩子見見樣子。我聽得出,他們對小昱不僅嚴格要求,更是充滿高期待。
家訪結束我本意要走,家長堅決要留我吃飯,說:“老師,您一定留下來吃飯,看看這孩子吃飯時的樣子。他哪兒都好,就是吃飯太慢了!”一聽這話,為了更深入地了解孩子,我便留了下來。吃飯時,我留意觀察小昱,果然像爸爸媽媽說的那樣,他幾乎每一口都要咀嚼半天,全程也不說話,低頭邊吃邊想著什么。席間,我輕聲問小昱的父母,他平時是不是也少言寡語的,他父母點頭。
我了解小昱經常嘔吐、肚子疼的根源了。父母長期的嚴格要求,超前的“搶跑”,讓小昱“吃”下了太多他小小心靈所不能承受的壓力。本該自由玩耍、享受快樂的年紀,卻被“綁”在了書桌上,“框”在了上下課外班的路上。時間被剝奪,自由被限制,慢慢地小昱的性格變得內斂,把自己也封閉了起來。而每天最放松的時間就是吃飯,為了留住這片刻的閑暇與自由,他故意放慢速度,但這也成了父母眼中的壞習慣。
上了小學,中午吃飯時間有限,小昱就更加不適應。看著黑板上的倒計時,他便會不由自主地緊張。面對外界的多重壓力,小昱的身體就以“嘔吐”和“肚子疼”的方式表示抗議。想到這些,我后悔自己在午餐管理時,沒有照顧到小昱的特殊情況,而是以統一標準“一刀切”地管理著每一個學生。要想為小昱的精神“松綁”,要改變的,不僅是小昱的父母,還有我的班級管理方式。
三、幫扶策略
(一)認知干預,為心理“松綁”
理性情緒行為療法理論指出,導致人們產生消極情緒和不當行為的原因不是事件本身,而是面對事件時的非理性信念和想法。要想緩解焦慮癥狀,首先要改變行為主體的非理性認知。
1.對父母的認知干預
孩子的焦慮往往來自家長。不知從何時起,“雞”娃成風,家長從各大網絡、各種群中搜羅一些幼升小、小升初或者中高考的信息,聞風而動,拼盡全力地“幫助”孩子學習,壓榨孩子的時間,為學習任務加碼。小昱就是這種超額教育的受害者。
想化解家長的焦慮,要先從改變家長的認知開始。找了個合適的時間,我與小昱的父母進行了一次長談。我問他們:“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他們的回答不出所料:“學知識,將來考個好大學,找份好工作,出人頭地?!蔽艺f:“換個角度想,相比學習好、找份好工作,你們是不是更希望將來孩子能夠幸福?”家長點頭:“那當然?!蔽艺f:“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幸福的人。孩子要學習的,首先是讓自己幸福的能力,而不是知識?!苯又谊U述了自己的帶班育人理念:擁有好的品格,培養好的習慣,建立好的關系,這“三好”是擁有幸福的前提。只關注成績,無形中帶給孩子錯誤的幸福定義。這不但會泯滅孩子的創造力,還會讓他變得冷漠、壓抑,也會使親子關系也日漸疏遠。所以家長的關注點應從知識學習,轉移到品格塑造、習慣培養以及關系建立上去。家長連連點頭表示同意。
為了防止家長認知上的“反彈”(往往跟家長聊天后的短時間內有效,過段時間又會回到“原形”),接下來的兩個月,我每周都和家長“煲”一次“電話粥”。閑聊中一旦發現家長不合理的認知觀念,及時糾偏。在暢聊了三次之后,家長主動提出要退出各大“雞娃群”,并且減少小昱的課外班數量,留出更多的時間讓小昱玩耍。
家長適度地松開了手,小昱有了自由喘息的時間,精神上也就慢慢地放松了下來。
2.對小昱的認知干預
焦慮的人常常有災難化思維,把眼前本不那么糟糕的事情放大成災難,并認為自己無力應對。小昱一到吃飯時間就不舒服,可見吃飯這件事已經被“妖魔化”,改變他的不合理認知迫在眉睫。
下午大課間相對比較放松,我把小昱叫到身邊坐下。為了避免他緊張,我先跟他聊起了他喜歡的課程和老師,看他逐漸放松后,我摸摸他的頭,問他是不是不喜歡在學校吃飯,他本是微笑的眼神一下子黯淡了下來,很怯懦地說不喜歡。在我的一點點追問下,小昱說出了怕吃得慢被老師批評(在家吃飯慢,父母就威脅他說,在學校吃得慢會被批評和懲罰),怕吃不完飯給班級抹黑(每天會有檢查員檢查各班的剩飯情況)……聽到他內心真正的想法后,我忍不住抱了抱他,開導說:“吃飯是件放松的事,吃得慢沒關系,只要不是故意浪費時間,即使超時了老師也不會批評或者懲罰你。盡量不浪費,如果還是吃不完,悄悄地告訴老師,老師也不會怪你。下次會幫你少打一點?!甭犃诉@些話,小昱長長地舒了口氣。
小昱感覺在校吃飯不那么可怕后,不僅是午餐時間,就連課間,他的狀態都明顯輕松了許多,有時會和同學聊天,偶爾也主動幫班級做事了。
(二)系統脫敏,緩解焦慮癥狀
小昱心理問題的軀體化表征,是一種心理防御模式。接下來還要想辦法讓小昱卸下防備,對吃飯這件事系統脫敏,進而從根本上緩解他的焦慮。
1.賦予特權,消除對吃飯的恐懼
針對小昱吃飯的事,我專門開了班會,向學生們解釋情況,并表示想給小昱“開綠燈”。同學們都紛紛表示同意。從此,小昱有了“特權”,吃與不吃、吃多吃少都由他自己決定,同學們也不再關注或者指責。為了盡可能減少讓小昱恐懼的壓力源,我還停止了使用黑板上的倒計時。
2.教會方法,提升情緒急救能力
外界環境很難掌控,唯有教給小昱情緒急救的方法,才能讓他無論在何種境遇下,都能安頓自身。我送給了小昱《跟著青蛙小弟學呼吸》的繪本,幫助他學習簡單而有趣的呼吸法,每當緊張的時候,有意識地運用呼吸法減緩壓力。當明顯感覺到焦慮時,還可以用蝴蝶拍的方法,拍拍自己,抱抱自己,心情也會平復很多。此外,午餐時,我還在班里放起了輕音樂。我跟小昱說,緊張、焦慮的時候,也可以聽聽音樂或唱唱歌,幫助自己放松。
3.制作盒子,為情緒釋放找出口
小昱的焦慮是長期壓力下的“頑疾”,為此,我做了個漂亮的紙盒子,畫上可愛的獠牙,寫上“吃掉焦慮”四個字,然后悄悄地送給小昱,跟他說:“當你再緊張的時候,可以把心情寫下來或畫下來,再揉成紙團,丟進這個盒子里。這個盒子有奇效,當你把紙團丟進來后,就真的不緊張焦慮了。”這個盒子成了我和小昱之間的秘密,有時我觀察到他悄悄地寫紙條丟進焦慮盒子的小動作,當他抬頭的那一刻,臉上的陰霾就煙消云散了。
4.定期“話療”,讓焦慮無處遁形
每隔兩三天,利用輕松自在的大課間時間,我都會找小昱談心。從吃飯到學習,從本人到父母,我們無話不談。聊天中,我有意捕捉可能讓小昱焦慮的人或者事,及時引導他,幫助他疏解情緒。定期的“話療”,有效地幫助小昱降低了焦慮,保持輕松自在的心情。
(三)重建信心,化焦慮為動力
杜德生法則顯示,學習效率與焦慮水平呈現倒“U”型關系。適度的焦慮,能讓人產生動力,專注、高效地做事。過度的焦慮,會引發心理疾病,產生負面影響。幫助小昱脫敏,降低了焦慮水平后,接下來,需要幫助他化焦慮為動力,從而更好地投入學習生活中去。
1.回顧成就,重建信心
焦慮的人常常陷在假想的擔憂里無法自拔,這時,需要有人幫他重拾信心,擁有面對困難的勇氣。
我請小昱的家長認真回憶小昱從出生到現在所取得的所有成就,做成PPT發給我。同時,我把小昱入學以來的點滴進步也羅列出來,加進PPT,利用班會時間,在全班播放小昱取得的成就。“圍棋一等獎”“英語口語優秀獎”“游泳冠軍”等,當這些照片放出來的時候,同學們都忍不住地贊嘆:“小昱太厲害了!”聽著老師和同學們的夸贊,小昱的嘴角微微上揚,開心地笑了。
2.創造契機,助他成功
得知小昱在入學前取得了那么多成就,我想在學校也創造機會,讓他再次體驗成功,找回前進的動力。于是,相繼在班里舉行了圍棋比賽,說服英語老師舉辦了口語演講比賽等活動,小昱雖沒有樣樣拿第一,但都名列前茅??粗@獎后得意的樣子,我知道真正的小昱回來了!
焦慮的人一旦找回了自信,他就擁有了自我療愈的能力,也擁有了打破困境走出去的動力。
四、教育反思
孩子在幼小銜接過渡期除了有小昱的情況,還會出現哭鬧、頭暈等情況,這些都是“表面癥狀”,看似他們不想上學,其實都是不同程度入學焦慮的表現。老師和家長只有找到引起孩子焦慮的真正原因,對癥下藥,才能從根本上緩解乃至消除焦慮情緒。
父母不要給孩子過于嚴苛的家庭環境。如果對于成績、規范、道德標準等過分追求和強調,孩子就會將這些要求內化成自我的一部分,行為上表現得順從、乖巧,但內在卻形成了“假我”,“真我”無法充分發展。因內在生長空間被外界環境所擠壓而產生的緊張、憤怒、失望、焦慮等負面情緒,終會在某一天以某種形式釋放出來。
教育不該有太多“規訓”孩子的地方。也許,為了方便管理,老師會制定很多“規定動作”,但太多的“規訓”會在一定程度上擠壓孩子內在的生命和生長空間。要允許不一樣的存在,并且去探尋適合這些獨特生命的教育契機和方法,讓每一個人如其所是地自在生長。
松開手,才能綁住愛。
參考文獻
[1]薛效儒.打開心鎖,放飛心靈——學習心理疲勞與學習焦慮綜合癥個案輔導[J].心理技術與應用,2014,2(12):40-42.
編輯/衛 虹 終校/孫雅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