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玉梅(廣西藝術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0)
廣西地處我國南部,地理位置優越,自然資源豐富,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區。這里以壯族、漢族、瑤族、苗族、侗族等12個世居民族為主,在漫長的多民族文化交融進程中,形成了特色鮮明、形式多樣的民族民間文化藝術。20世紀60年代,廣西民間美術采風隊的成果是當年美術采風隊響應國家指示,在搶救、保護民族民間文化遺產的工作中采集收錄的手繪圖及部分實物樣本。手繪圖清晰地描繪出實物的樣式,造型生動,色彩明艷,實物樣本形象直觀地反映出材料的質感。兩者互相參證,充分展示了20世紀60年代廣西傳統民族服飾代表性的經典樣式和獨特樣式,具有極高的文獻價值和研究價值。
廣西民間美術采風隊手繪圖中收錄的民族服飾,按工藝分類主要有刺繡、靛染、織錦、布貼、挑花等形式;按使用功能分類有服裝、鞋、帽、小孩背帶、銀飾、背包、圍裙等。其中記錄的服飾紋樣款式豐富,細節刻畫逼真。通過分析研究這些紋樣的題材、組織樣式、色彩形態、造型表現的藝術特征,可以歸納出20世紀60年代廣西民族服飾紋樣的基本特征。
廣西地理位置獨特、氣候溫暖、雨水豐沛,形成了豐富的自然資源環境。各族人民長期在山清水秀、鳥語花香的自然環境中生產生活,身邊的花草樹木、飛禽鳥獸、河流山川等自然景物都是他們創作的靈感來源。20世紀60年代,廣西美術采風隊采集收錄的紋樣體現了題材多樣性的特點,主要分為自然景物、幾何、人物等題材類型。自然景物包括動物紋樣、植物紋樣、日月雷電等題材,其中以動植物紋樣、幾何紋樣最為多見。
20世紀60年代,廣西民間紋樣形式主體上還是在延續傳統的經典樣式的基礎上更具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紋樣構成的樣式可以歸納為五點。
連續式作為紋樣最基本構成方式,是以一個紋樣為單位重復排列,形成連續不斷規律性紋樣。連續式紋樣一般分為二方連續式和四方連續式。二方連續是紋樣分別朝上下或左右方向重復循環排列的樣式,多用于服裝、配飾局部或邊緣裝飾;四方連續就是紋樣分別朝上、下、左、右四個方向不斷重復延伸形成的樣式,用于裝飾面積較大的位置,如紡織面料等。二方連續和四方連續的排列方式又可分為散點式、波紋式、連綴式等組織形式,是傳統紋樣的常用基本樣式。連續式紋樣能產生統一、規律的節奏感。連續式構成在美術采風隊收錄的服飾紋樣中也較為常見,多分布在服裝的袖口、褲腳、衣邊等邊緣處裝飾(圖1)。

圖1 龔求夫 龍勝壯族挑花男上衣 水粉繪畫 1964 年廣西藝術學院民族美術博物館藏
分割式構成多出現在有大塊面積裝飾的物品中,是用直線、弧線進行不同定位的分割,以取得豐富變化的視覺美感。這種紋樣構成形式在壯族、瑤族、苗族、毛南族等少數民族的服飾裝飾中使用最多,如圍裙、背帶心等,形成了一定的程式化特征。如傳統民間紋樣常見的“四菜一湯”“八菜一湯”“米”字格、“九宮”格等骨架樣式。美術采風隊收錄的紋樣中除了傳統的典型形式,還有更多別具一格的形式,如天鵝縣的壯族背帶心(圖2、圖3),在今天已經較為少見。分割的方式包括等量等形或等量異形,直線與弧線的相互穿插分割,構成了豐富變化的幾何形骨架。

圖2 蘇炳云 天鵝壯族刺繡背帶心水粉繪畫 1964 年 廣西藝術學院民族美術博物館藏

圖3 龍家恒 三江侗族刺繡背帶心水粉繪畫 1964 年 廣西藝術學院民族美術博物館藏
對稱式構圖是傳統紋樣常用的裝飾方法。對稱式構圖是以對稱軸或對稱中心為軸線,同一紋樣或不同紋樣向左右、上下方向布局,形成穩定的視覺效果,能更好地體現主體內容。對稱式可以分為絕對對稱和相對對稱,絕對對稱的構成可以產生穩重感,相對對稱則顯得更自由活潑。20世紀60年代,廣西壯族、瑤族、苗族等少數民族服飾裝飾紋樣中多采用這種構成方法,如繡花鞋面、圍裙背包等,有等量等形的絕對對稱,也有等量異形的相對對稱。
中心式是將主體紋樣放在構圖中心作為視覺焦點,其他紋樣在四周作為襯托和呼應的構圖樣式。這種構圖樣式多出現在服飾、日用品的裝飾紋樣中,而且是以絕對中心位置出現,使得紋樣在繁復的內容中表現得更加有條理,起到突出主體又不顯呆板的視覺效果。中心式構圖也不是獨立存在的,常與其他構圖方式結合,形成變化豐富的構圖樣式,如與分割式構圖結合的小孩背帶。
自由式組織是以一種或多種紋樣在不同輪廓的空間里布局,布局不受外形嚴格限制,以求構圖飽滿的視覺效果。這種組織樣式穿插自由,表現更為靈動活潑,在繁復中尋找節奏感,體現了民間美術構圖追求“圓滿”的特點。
多民族聚居的地域特點,使廣西形成了歷史積淀豐厚的民族服飾文化。12個民族色彩習俗喜好雖各有不同,但其表現出的色彩觀都是建立在中國傳統的色彩“五色觀”的基礎上,因地域、風俗、情感、氣質等的差異形成了本民族的色彩風格,呈現出多姿多彩的樣貌。
廣西少數民族人民擅長織、繡、挑、染的傳統工藝技法,服裝的顏色多用自紡布進行植物染色,以青藍色、黑色為主,配以各種色彩明艷的彩色紋樣裝飾,呈現出五彩斑斕的視覺效果。這些裝飾紋樣以不同的色彩形態出現,有繡、織、挑、染等傳統工藝形態。在實際運用中往往是幾種工藝形態穿插,或者染繡結合,或者貼繡結合,或者織染結合,色彩表現形態多樣,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南丹中堡苗族服飾以紅黃色為主調,紋樣種類多樣復雜,紋樣采用的刺繡包含了十字挑繡、鎖扣繡、平繡等多種技法,百褶裙紋樣采用蠟染和刺繡工藝,色彩變化豐富,明艷濃郁。
中國傳統五色是青、赤、黃、白、黑。廣西傳統民族服飾紋樣色彩變化是在五色基礎上的延伸,通過運用色彩對比和調和的變化規律,形成印象強烈又統一均衡的視覺效果。民族紋樣的色彩搭配規律是經過歷史積淀逐漸形成,經過代代傳承發展,形成一定的規律和程式化搭配,如民間傳統習俗配色中“紅配綠”“藍配橙”“黃配紫”等色彩強對比關系,是民間群眾喜聞樂見的經典配色法則。受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習俗等因素影響,色彩對比與調和的運用中所呈現的風格各具特色。例如織錦紋樣,龍州縣壯族的織錦紋樣色彩明麗典雅;瑤族自古有“好五色衣裳”的習俗,織錦紋樣色彩濃郁厚重;苗族織錦紋樣色彩斑斕;侗族織錦分為黑白錦(也稱素錦)和彩錦,彩錦紋樣色彩潔凈素雅。
色彩具有象征的屬性,自古人們就會通過色彩來表達內心的情感。在中國傳統“五色”理論的象征寓意里,青色代表木,是中國道教哲學觀里最接近自然力量的顏色,寓意吉祥、和諧;赤即紅色,代表火與太陽,寓意熱烈喜慶、吉祥,也有祈福辟邪的作用;黃色代表土,寓意平和安順;白色代表金,寓意素潔;黑色代表水,寓意深沉寧靜、神秘和力量。
廣西各民族的服飾注重色彩搭配,追求吉祥文化的色彩觀與傳統五色觀是相契合的,但表現出更熱烈、更自由的民族特性。如壯族、瑤族喜歡將紅色作為搭配主色,加以藍、紅、黃、綠等顏色為輔色進行搭配制作,兒童服飾的背帶上用紅色紋樣裝飾,能為孩子祈福吉祥平安。對于不同色彩的喜好,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習俗和禁忌。如龍州壯族祭祀用的服飾多使用黃色,以示隆重、莊嚴;白色是那坡縣彝族的族群標志,男女傳統服飾都采用白色,白色寓意吉祥、清白。
“妙在似與不似之間”來自中國繪畫藝術的審美原則,意思是藝術創作不要拘泥于物象的外在形象,而是要抓住它的內在本質,大膽地發揮藝術想象力,融入創作者的情趣和思考,追求個性鮮明的藝術風格。
20世紀60年代,廣西各民族從事傳統服飾技藝的手藝人大部分都是勞動婦女,當地有女孩從小學習刺繡、織、染等傳統服飾制作手工藝的傳統,也是當時艱苦生活環境中必須掌握的一門生存技能。制作的服飾用品一方面是自用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作為禮儀交往的贈品,如刺繡彩帶、刺繡背包都可以作為男女交往中女方送給情郎的定情信物。她們的制作技藝經過長年累月的訓練,已經非常嫻熟,對于身邊生長的花草樹木、昆蟲鳥類等自然物象造型早已爛熟于心,對于要表現的造型可以不用摹稿,信手拈來,在作品中能自由地融入個人氣質、審美喜好,紋樣表現出與仿生物象“似與不似之間”的意向造型特點。如在刺繡的“鳳鳥”紋樣造型中,有的輕盈修長,有的呆萌可愛,有的更像是山野中的錦雞;花卉紋樣造型更是千姿百態、生動活潑。
幾何紋樣是將自然物質形態經過高度的藝術提煉成點、線、面為基點的幾何圖案,按規律化、次序化排列組合的抽象紋樣。幾何紋樣在民族服飾中的運用非常廣泛,多用菱形、三角形、方形等組合成各種圖案,三角形代表山,連綿的波浪線代表河流等,這些經過提煉簡化的紋樣表現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廣西民族服飾幾何紋樣的樣式有傳統紋樣,如較為常見的回紋、方勝紋、卐字紋等吉祥紋樣,還有更多具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幾何紋樣,具有民族符號的特征。如南丹白褲瑤族婦女上衣的四方形幾何圖案作為族群的印記代代相傳,又如侗族織錦巧妙多變的幾何圖形展現了制作者高超的搭配技巧和獨特的審美情趣。
20世紀60年代,廣西傳統民族服飾紋樣題材多樣,造型質樸,構圖精致,色彩搭配豐富,反映了各民族的文化觀、自然觀和審美觀,以及各民族在物質條件匱乏的艱苦環境中追求美好生活的樂觀精神。民族服飾紋樣是民族文化遺產的組成部分,是反映本民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審美情趣和個人喜好等信息的重要載體,研究其共性與個性的藝術特征,有助于現代化的傳承、推廣和傳播,對于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現實意義。廣西民族服飾文化的傳承需要從其發展、演變的歷史中提取具有民族內涵的特色元素,通過現代語匯創新表現,才能讓各民族服飾文化融入現代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