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權云

湖南省桑植縣龍潭坪鎮三合界村云上天鷹山。圖/湖南中煙
湖南省張家界市桑植縣龍潭坪鎮三合界村位于湘鄂交界處,村里有一條兩公里多的主干道通往湖北省鄰村。早年間,這條跨越湖南、湖北兩省邊界的道路路窄坑深,“晴天陣陣灰、雨天一攤泥”,給村民的出行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如今,這條坑坑洼洼的泥巴路已經建成為寬4.5米、全路段畫著紅黃藍標線的村中主干道,成為當地的“地標工程”。“要想富,先修路”,交通基礎設施的改善也給當地帶來新的活力:隨處可見的網紅打卡地,原生態的露天咖啡吧,遠處青山云繞,近前綠樹濃蔭。
從曾經偏僻封閉的鄉村,到如今的紅火景象,這里到底經歷了什么?
駐村幫扶制度是國家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推動鄉村振興戰略作出的一項制度性安排。根據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對中央單位定點幫扶工作的總體要求,幫扶工作隊要立足定點幫扶地區實際情況,在政策、資金、人才和項目等方面給予支持,協助當地持續提高“兩不愁三保障”質量水平,堅決守牢防止出現規模性返貧的底線,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社會、生態和組織等全面振興工作。
三合界村民對于一條能通往家門口的路已經盼望已久,他們的期盼在2021年后變成現實。
2021年5月,鄉村振興駐村幫扶行動啟動,湖南中煙工業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湖南中煙”)進駐桑植縣龍潭坪鎮三合界村開展鄉村振興。
三合界村地處山區,全村346戶居民,10戶以上相對集中居住的只有5處,地勢最低的金龍溪海拔 470 米,最高的天鷹山頂海拔 1458 米。工作隊員們經常是“翻山越嶺”地去走訪,在走訪過程中還曾多次“險象環生”。湖南中煙駐三合界村幫扶工作隊現任隊長譚杰回憶,原來全村29.5公里道路,有24.5公里沒有硬化。
所以,幫扶工作隊進駐后,第一件事就是修路。“三合界村最大的特點就是生態好,堅持‘經濟、適用、環保、特色’原則,盡量依山依地勢建設道路,努力打造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
為修好路,工作隊完成村路整修、硬化和拓寬,還帶著村民沿路種植花草種子、安裝菜園圍欄,在村內主干道沿線增設改造路燈180盞。兩年多時間里,三合界村的硬化道路基本實現通組。
村民們也養成了個新習慣,閑暇時沿著新修好的路悠閑漫步,他們說:“以前都是我們羨慕隔壁村子,現在是他們來我們的村路來散步了,大家心里都特別自豪。”
除了道路通組硬化,工作隊還實施了飲水工程,對村內原有水廠進行水源擴充。如今,村里新建的500立方米和100立方米水池已投入使用,6972米水管網線將自來水送進了家家戶戶。
此外,綠化工程、亮化工程、美化工程也在同步推進,在公路沿線種植花草、安裝菜園圍欄,增設改造路燈,規劃建設垃圾分類亭,改廁78座,建設公廁2座,用油漆和畫筆為老舊房屋“美顏”,工作隊持續推進人居環境整治,改善村民生活環境,全力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如今,走進三合界村,干凈整潔的硬化路依山而建,錯落有致的樓房與山林相映成趣,改建后的養老院設施更全,湖南中煙投資的產業文化中心也正加緊建設。
在湖南中煙其他幫扶地區,這樣的變化也在上演。桑植縣金龍村雖然與武陵源核心景區僅“一山之隔”,但因道路不通,難以融入武陵源文旅產業的“圈子”。因此,聯通金龍村和武陵源核心景區的竹黃公路成為湖南中煙幫扶桑植縣的重點項目。公路打通后,金龍村至武陵源景區的車程縮短為十多分鐘,金龍村將具備承接武陵源核心景區文旅產業外溢的基礎。
路通了,水有了,曾經制約三合界村發展的諸多瓶頸正逐一消除,越來越多的村民覺得,回鄉發展也有奔頭。“因村制宜、因地制宜,發展產業和集體經濟,以產業振興帶動全面振興。”在工作隊的帶動下,原本打算外出務工的村民也在村里規劃起自己的事業。
湖南是農業大省,也是中國煙葉主產區。煙葉生產是煙區大農業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實現群眾增收致富的重要產業。農業農村部印發的《“十四五”全國種植業發展規劃》,明確把煙草列入種植業特色產業規劃。
湖南中煙鄉村振興工作隊進駐后明確了“立足三合界村、發展龍潭坪鎮、帶動桑植縣、輻射張家界市”的煙葉產業發展規劃,探索煙葉產業發展新模式,在村內打造職業化煙農培訓基地。這些舉措為村民發展煙葉特色產業增強了信心。
除了特色種植,有村民在工作隊的幫扶下創辦餐飲店,有村民發展民宿康養、園林綠化、農家樂等新興產業。鄉村旺了起來,煙火氣也濃了。
3年來,駐村工作隊有效協同與整合社會各界資源,以村集體名義創建了“三合界”品牌,持續引進康蔬農業、十八洞酒業、婉嘉樂生態農業、瑞湘菌業、湘豐桑植白茶等優秀企業,以電商平臺運營銷售為依托,實現村企共同發展、共創共贏。昔日的革命老區、重點幫扶對象正以產業為抓手,發展底氣越來越足。三合界村集體經濟2023年預計將達到60萬元,農戶人均收入預計達到1.29萬元。
“口袋”富了,“腦袋”也要富。文化振興是鄉村“五大振興”之一。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不斷推進,鄉村振興由外延式推動為主逐漸轉向內生性發展為主,鄉村文化振興為鄉村發展助力賦能、激發內生動力,也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強大精神力量。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鄉村是文化的“富礦”,蘊含著極其豐富的優秀文化資源,比如流傳千年的耕作制度、先進的栽培方式以及農業技術,凝結先人智慧的手工制作技藝以及多姿多彩的民俗等。充分挖掘優秀鄉土文化資源,是文化振興的“大事兒”。
幫扶過程中,工作隊注重以文化涵養鄉村振興新動能,充分挖掘鄉村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元素。三合界村委與幫扶工作隊共同編制三合界村文化手冊,包括桑植民歌、白族火把節等底蘊深厚的鄉村特色文化躍然紙上,村民文明公約、村訓、村規也吹拂出文明新風。鄉村不再是單調的一日三餐與麻將聲,村民們的文化生活豐富了起來。
三合界村出現了一支由村民組成、不拿報酬的保潔隊伍。在幫扶工作隊的組織下,他們開展衛生大掃除,清理整治農村巷道、田間地頭的衛生,真正形成了黨員干部帶頭、群眾參與的良好氛圍,有力提升了三合界村的人居環境。
推動鄉村從“空心”向“實心”轉變,是駐村幫扶必須解決的核心問題。如今,三合界村和眾多鄉村振興中受幫扶對象一樣,人有了,村旺了,從曾經缺乏活力的空心村,到如今生機勃勃的“美鄉村”,實現了產業發展、鄉村治理等多方面的發展。
為此,湖南中煙駐村工作隊打通振興“最后一公里”,培育鄉村發展內生動力,挖掘鄉村文化要素,全方位推動幫扶鄉村全面振興。
十年駐村幫扶,湖南中煙始終把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和重要社會責任,聚焦產業扶貧、產業興農。目前,湖南中煙為鄉村振興派出駐村干部23人,幫扶10個村,為其他地區的幫扶工作提供了參考借鑒。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湖南中煙表示,作為貫徹落實黨和國家發展方略、引領產業發展方向的經營主體,湖南中煙始終以心懷“國之大者”、落實“省之大計”的政治自覺和行動自覺參與到鄉村振興中,充分發揮了“國家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