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 進
日前,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聽取和審議了浙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實施情況中期評估報告。這是監督法賦予省人大常委會的一項重要職責,也是省人大常委會今年的一項重要監督任務。

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聽取和審議我省“十四五”規劃綱要實施情況中期評估報告。 屠軼欽攝
今年以來,省人大財經委以助推三個“一號工程”為目標牽引,突出監督重點、創新監督方式、豐富監督手段,高質高效謀劃開展規劃綱要實施情況監督工作。
在省人大常委會黨組和主任會議領導下,常委會成立了由省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副主任陳金彪任組長,常委會黨組副書記、副主任高興夫和常委會秘書長魯俊為副組長,辦公廳、研究室和各相關專工委主要領導為成員的審議工作領導小組,先后三次召開全體會議,聽取省級有關部門匯報、組織專家咨詢座談、專題研究規劃綱要調研報告和各專項規劃調研報告。
其間,常委會調研組在常委會領導帶領下先后赴紹興、金華等設區市,以及義烏、上虞等縣(市、區)開展調研,并通過各地人大、代表聯絡站等基層單元和數字化平臺,廣泛征求對“十四五”規劃綱要和相關重點專項規劃實施的意見和建議,形成了多方合力推進工作的良好局面。

“十四五”規劃實施以來,我省深入實施“八八戰略”,以“兩個先行”打造“重要窗口”,爭創現代化先行省取得階段性成果。
“十四五”以來,面對新冠肺炎疫情、中美戰略博弈等超預期因素的沖擊和挑戰,省政府及有關部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深入實施規劃綱要各項任務舉措。
主要目標推進成效明顯。我省地區生產總值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總量邁過7 萬億元臺階。以數字化改革牽引全面深化改革,持續推進更深層次、更高水平開放。公共文化服務和文化產業體系不斷健全,“詩畫江南、活力浙江”省域品牌更加鮮明。生態文明建設走在前列,綠色發展方式轉型、美麗大花園建設和生態富民實踐邁出新步伐。“三大差距”持續縮小,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扎實開局。
主要指標實現總體順利。規劃綱要確定的主要指標共八個方面35 項,其中26 項指標達到或超過進度要求,總體進展順利。地區生產總值(GDP)兩年年均增速總體領跑東部,經濟綜合實力躍升至全國第四位,穩居全國第一方陣。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出口、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等指標兩年年均增速均居沿海主要省市首位。
重點任務實施亮點紛呈。在重大項目、重大平臺、重大改革、重大政策的有力推進實施下,各項重點任務進展順利。服務業增加值首次邁上4 萬億元新臺階,數字化綜合發展水平連續兩年位居全國第一,產業數字化指數連續3 年居全國第一,數據要素市場化指數居全國第二。外貿進出口規模升至全國第三,寧波舟山港貨物吞吐量連續14 年位居全球第一。浙江成為全國審批事項最少、辦事效率最高、投資環境最優、企業獲得感最強的省份之一。3 個“1 小時交通圈”人口覆蓋率達92.4%,在全國率先實現行政村5G 網絡“村村通”。率先在全國出臺“擴中提低”等一批改革方案,城鎮調查失業率為東部省份最低,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連續多年穩居省(市、區)第一。成功舉辦杭州第19 屆亞運會、第4 屆亞殘運會。群眾安全感滿意度為99.28%,“大綜合一體化”行政執法改革國家試點縱深推進,智慧法院建設綜合評價連續4 年全國第一。清廉浙江建設向更高水平、更深層次邁進。
在認真總結“十四五”規劃綱要實施以來取得成就的同時,省人大財經委深入研判疫情影響和百年變局交織疊加帶來的風險和挑戰,精準查找趨勢性、苗頭性、潛在性的主要問題和困難,對標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浙江重要講話精神、中央和省委最新重大決策部署、省委三個“一號工程”等,提出了高效推進“十四五”規劃實施的對策建議。
持續推進高水平創新型省份和科技強省建設。深入實施數字經濟創新提質“一號發展工程”,集中力量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積極打造高能級科創平臺,著力健全教育科技人才一體貫通機制,大力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創新型龍頭企業。

“十四五”規劃綱要實施情況中期評估報告審議工作領導小組多次召開會議聽取匯報,專題研究調研報告。
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堅定不移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大結構調整力度,提升產業整體競爭力。深入實施“地瓜經濟”提能升級“一號開放工程”,加快高水平制度型開放步伐。大力推動內外貿一體化,持續推進世界一流強港和交通強省建設,加快培育更多“鏈主”企業和關鍵節點控制企業,完善產業鏈供應鏈風險預警和應急響應機制。
持續打造一流營商環境升級版。深入實施營商環境優化提升“一號改革工程”,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大力落實促進民營經濟發展一攬子政策措施,加快《浙江省優化營商環境條例》立法。落實規范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新機制,增強企業穩定發展預期,切實提升民間投資積極性。
持續塑造數字經濟發展新優勢。深入實施數字經濟創新提質“一號發展工程”,加快實現產業能級躍升,加大數字經濟類“萬畝千億”新產業平臺等高能級平臺建設力度,推動平臺經濟高質量發展,持續優化平臺經濟發展環境。深化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有序推動公共數據資源開發利用,標準化提升數據治理能力。
著力突破山區海島縣高質量發展瓶頸。深入實施海洋經濟倍增行動,創新山海協作推進機制,深化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核算應用試點工作,持續探索“兩山貸”“生態貸”“GEP 貸”等綠色金融產品,形成可供交易的碳匯儲備量,兌現森林生態效益,促進當地群眾增收。
堅持打造共同富裕示范硬核成果。持續縮小“三大差距”,全面實施擴中提低行動,拓寬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渠道,逐步縮小職工與居民的社保籌資和待遇差距。著力防范和化解各領域風險。注重擴大就業容量,大力推進公共服務優質共享,構建全民全程健康服務體系。繼續發揮好“后亞運時代”紅利優勢,探索亞運場館可持續惠民運營。著力營造良好氛圍,促進社會和諧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