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佳佳

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批準通過《湖州市桑基魚塘系統保護規定》。 屠軼欽攝
魚米鄉,水成網,兩岸青青萬株桑。2500 多年前,湖州先民探索出“塘基種桑、桑葉喂蠶、蠶沙養魚、魚糞肥塘、塘泥壅桑”的傳統循環農業模式,并由此造就了豐富多彩的魚桑文化。2017 年11 月,湖州桑基魚塘系統被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2018 年4 月獲得正式授牌。
如何讓農耕文明時代的“國寶”在新時代存根鑄魂,讓千年農遺綻放新活力?2023 年11 月,《湖州市桑基魚塘系統保護規定》(以下簡稱規定)經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批準通過,將于2024 年2 月1 日起正式施行。湖州市人大常委會適時制定規定,將桑基魚塘系統引入法制軌道,全面總結、固化已有保護經驗,全面展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湖州方案”,為世界遺產保護提供“中國范例”,讓這項傳承千年農遺重煥光彩。
與物質文化遺產相比,農業文化遺產最顯著的特征在于,它是“活著的”。它雖然誕生于過去,但仍存在并適用于當下。因此,桑基魚塘系統的保護首先要留住“土味”,兼顧活態傳承。
“如果將桑基魚塘系統的定義局限于過去的表述,可能會無法適用于當下,進而束縛其發展。”在規定立法聽證會上,市人大代表柳麗萍說。
在參考了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申請支撐文件《浙江湖州南潯桑基魚塘系統保護與發展規劃》后,規定最終確定桑基魚塘系統的定義,既包括“傳統循環農業模式”,又強調“由此衍生的生態農業景觀和魚桑文化”。
在桑基魚塘系統的保護上,規定通過建立專項規劃、保護區申報、標志界樁等制度,精準劃定“保護圈”,推進傳統循環農業模式、生態農業景觀的一體保護。同時,“規定”還對現實中可能導致桑基魚塘系統損毀的行為作出禁止性規范、設定行政處罰,強化日常巡查、鼓勵公益訴訟,形成了打、防、查、賠有機結合的保護制度體系。
“保護不能停留在‘靜態’層面。”南太湖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樓黎靜說,保護桑基魚塘系統,不是簡單地回到傳統農業生產的狀態,而是要重視遺產的農業種養殖技術和豐富的生物資源,建立標準化的技術規范,開展種質資源保存。
為此,規定堅持保護傳統又革新傳統,要求實施建設控制、種養殖技術規范,開展種質資源收集保存、良種選育和示范推廣,讓桑基魚塘系統煥發新的活力。
得益于湖州先民智慧傳承,2500 多年來,桑基魚塘系統為湖州百姓帶來了“兩利俱全、十倍禾稼”的良好效益,也奠定了湖州“絲綢之府、魚米之鄉”的基石。如今,如何讓傳統的種養殖效益“再上層樓”?
規定明確了支持利用桑基魚塘系統資源,延伸農業產業鏈,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研學實踐體驗等農文旅融合業態,實行集約化經營。同時,要求支持在保護區域內的農產品申報綠色食品等認證,鼓勵開發與桑基魚塘系統有關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農產品,提升品牌競爭力。
這一規定,來自當地的實踐。比如,從賣桑果到湖桑茶、桑陌糕點產品等,湖州荻港徐緣生態旅游開發有限公司把桑樹變成了“搖錢樹”,進一步提升桑基魚塘系統的農業“三產”價值,帶動當地農民增收。
如今,借助農業文化遺產的東風,當地還大力推進農產品品牌創建,打造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品牌“桑基塘魚”,大大提高了遺產地農產品的知名度。
“桑基魚塘系統凝聚著傳統智慧、承載著資源價值,蘊含著實現共同富裕的深厚底蘊。”市人大法制委主任委員汪昊說,“希望借由本次立法擦亮桑基魚塘系統這塊‘金名片’,助推共同富裕,讓它不僅要活下來,更要活起來、活出來。”
位于桑基魚塘系統核心保護區的荻港村,因一年一度舉行的魚文化節而格外熱鬧。魚樂、魚詩、魚歌、魚舞、魚火、魚宴……在這里,系列傳統節慶活動熱鬧上演,集中呈現了桑基魚塘系統獨具魅力的文化。
擦亮農遺文化名片,離不開生動的宣傳助力。規定要求,市、相關區縣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宣傳,增強全社會的保護和傳承意識,依托民俗節慶等活動,組織開展國際國內交流。
如何讓桑基魚塘系統看得見、摸得著?在荻港村的桑基魚塘研學基地可以找到答案。孩子們在這里體驗當漁民、做蠶農,感受原汁原味的魚桑文化風情,體會農業文化遺產的魅力。“傳承的希望在下一代。”荻港村黨委副書記楊明說。
為此,規定固化了實踐經驗,明確要求教育主管部門應當將桑基魚塘系統保護的有關內容納入中小學地方教育讀本,支持開展與桑基魚塘系統保護相關的教學、研學等活動。
同時,規定結合湖州實際,有針對性地建立了價值挖掘制度,要求“市、相關區縣人民政府應當組織開展桑基魚塘系統資源的整理、研究工作”,并提出了挖掘其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科技價值的5 項措施。

桑基魚塘系統衍生出獨具魅力的魚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