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力, 裘淼涵, 梁振洋, 關紹義, 張東紅, 韓雅玲, 李 毅
北部戰區總醫院 心血管內科,遼寧 沈陽 110016
肥胖和超重現已成為國際性的健康問題[1]。肥胖是導致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的重要危險因素,冠心病患者肥胖和超重的比例較高[2],因此,指南認為肥胖與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控制體質量是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率的重要方法[3-4]。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是國際通用的評估肥胖程度的重要指標,BMI增加與人群病死率升高有關[5-6]。但有研究發現,在接受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冠心病患者中,BMI診斷為肥胖或超重者的預后優于正常和低體質量者,同時,在心力衰竭、心房顫動等其他心臟疾病患者中,肥胖或超重者臨床獲益更大,這一現象被稱為“肥胖悖論”[2,7-9]。目前,關于“肥胖悖論”的爭議較多,有學者認為,“肥胖悖論”的形成是由于BMI診斷肥胖不準確、隨訪期間體質量變化未記錄、混雜因素干擾甚至反向因果關系導致偏倚等所致[10-13];也有研究發現,肥胖患者機體抗炎水平升高、神經體液失衡、脂肪酸代謝增強等生物學改變與“肥胖悖論”有關[14-15]。人口老齡化是全球面臨的一個重要社會問題[16],老年人是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等心血管疾病的高發人群。有研究表明,與年輕群體比較,心房顫動的“肥胖悖論”在老年群體中更加顯著[9]。本研究旨在分析不同年齡段ACS患者PCI后體質量與預后的關系。現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選取北部戰區總醫院自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接受PCI的5 986例ACS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入組患者均在PCI中植入二代藥物洗脫支架,且在術后接受至少1年的雙聯抗血小板藥物治療。排除信息不全或隨訪失敗的患者。患者及其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研究方法 根據患者年齡,將患者分入年齡<65歲組、年齡65~75歲組及年齡>75歲組,比較各年齡組患者的臨床基線資料、手術資料、出院用藥情況及終點事件發生情況。再根據患者BMI將其分入BMI<25 kg/m2組、25 kg/m2≤BMI<30 kg/m2組及BMI≥30 kg/m2組,比較各年齡及BMI組患者的終點事件發生情況、主要終點事件生存曲線。主要終點事件為出院后12個月全因死亡和出血學術研究聯合會(bleeding academic research consortium,BARC)3~5型出血;次要終點事件為出院后12個月全因死亡、心原性死亡、BARC 3~5型出血及BARC 2~5型出血。
2.1 各年齡組患者臨床基線資料比較 年齡<65歲組、年齡65~75歲組、年齡>75歲組的男性、BMI、吸煙史、診斷ACS類型、腎小球濾過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左室射血分數及既往高血壓病、糖尿病、腦卒中比例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各年齡組患者手術資料比較 年齡<65歲組、年齡65~75歲組、年齡>75歲組的平均支架直徑、橈動脈入路比例、靶血管為左主干比例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各年齡組患者手術資料比較/例(百分率/%)
2.3 各年齡組患者出院用藥情況比較 年齡<65歲組、年齡65~75歲組、年齡>75歲組的P2Y12受體抑制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血管緊張素受體阻滯劑、β受體阻滯劑、質子泵抑制劑使用率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各年齡組患者出院用藥情況比較/例(百分率/%)
2.4 各年齡組患者終點事件發生情況比較 年齡<65歲組、年齡65~75歲組、年齡>75歲組的主要終點事件、全因死亡、心原性死亡、BARC 3~5型出血發生率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各年齡組患者終點事件發生情況比較/例(百分率/%)
2.5 各年齡及BMI組患者終點事件發生情況比較 年齡<65歲組、年齡65~75歲組的主要終點事件和全因死亡發生率與BMI無關(P>0.05);在年齡>75歲組中,隨著BMI增大,主要終點事件和全因死亡發生率呈降低趨勢,但也與BMI無關(P>0.05)。在年齡<65歲組、年齡65~75歲組、年齡>75歲組中,BARC 3~5型出血發生率均與BMI無關(P>0.05)。見表5~7。在主要終點事件、全因死亡、BARC 3~5型出血中,年齡與BMI交互作用均無顯著性(交互P值分別為0.128 3、0.436 8、0.479 3,P值均>0.05)。
表7 各年齡及BMI組患者BARC 3~5型出血發生情況比較/例(百分率/%)
2.6 各年齡及BMI組患者主要終點事件生存曲線比較 在年齡<65歲組、年齡65~75歲組、年齡>75歲組中,不同BMI分組的主要終點事件生存曲線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圖1。
圖1 各年齡及BMI組患者主要終點事件生存曲線比較(a.年齡<65歲組;b.年齡65~75歲組;c.年齡>75歲組)
關于“肥胖悖論”發生原因的研究眾多,肥胖患者冠心病發病年齡往往更加年輕,預期壽命本身就比正常體質量的高齡患者更長,預后更佳[14],同時,老年患者屬于冠心病缺血和出血事件高危人群,因此,統計分析中可能出現選擇偏倚。本研究結果顯示:年齡<65歲組、年齡65~75歲組的主要終點事件和全因死亡發生率與BMI無關(P>0.05);在年齡>75歲組中,隨著BMI增大,主要終點事件和全因死亡發生率呈降低趨勢,但也與BMI無關(P>0.05);在年齡<65歲組、年齡65~75歲組、年齡>75歲組中,BARC 3~5型出血發生率均與BMI無關(P>0.05)。這提示,年齡>75歲群體PCI后“肥胖悖論”似乎更加明顯,對于高齡ACS患者,低體質量群體PCI后應更加注意密切監護及強化藥物治療,以改善預后。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在主要終點事件、全因死亡、BARC 3~5型出血中,年齡與BMI交互作用均無顯著性(交互P值分別為0.128 3、0.436 8、0.479 3,P值均>0.05)。一方面,這可能與高齡患者群體術后用藥更加謹慎有關,包括明顯減少強效P2Y12受體抑制劑替格瑞洛的使用、增加胃黏膜保護藥物的使用等;另一方面,需進一步擴大各年齡組患者樣本量或調整年齡分組劃分標準,以及嚴格進行隨機對照試驗,以判斷“肥胖悖論”是否在高齡ACS PCI后患者群體中真實存在。
目前,“肥胖悖論”相關研究一般均是根據BMI劃分肥胖程度,但有學者認為,BMI僅通過身高和體質量評價患者是否肥胖不夠準確,忽視了肌肉與脂肪的比例、體內脂肪的分布情況等[13]。有學者發現,通過腰圍、腰臀比等指標評估患者體型能夠更加準確地判斷肥胖程度[1]。Butt等[10]通過腰臀比、腰高比等指標比較心力衰竭患者預后發現,“肥胖悖論”現象消失,患者肥胖程度越高,因心力衰竭住院及心血管死亡事件發生風險越高。另外,僅通過入院時體質量計算BMI缺乏準確性,忽略了隨訪過程中患者BMI的變化,可能會出現反向因果關系導致的偏倚[14]。歐美與亞洲人群BMI標準是否一致也尚不明確,有研究將超重定義為24 kg/m2≤BMI<28 kg/m2,肥胖定義為BMI≥28 kg/m2[17],但這一標準是否合理尚未得到指南證實。
綜上所述,ACS患者PCI后“肥胖悖論”現象可能主要存在于高齡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