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淑梅 呂雪嬌
(重慶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重慶 401331)
人口老齡化已成為21世紀我國面臨最突出的社會問題之一,呈現出“未富先老”“未備先老”“未富先驕”等復雜特征,以及高齡化、空巢化、失能化等問題嚴峻[1]。老年人群因活動能力制約與生活空間受限,其健康活動行為存在活動時間與活動強度嚴重不足,活動感官體驗與空間規劃相矛盾等特征。《中國老齡化與健康國家評估報告》中指出,我國老年人口壽命質量并不樂觀,非宜居的環境、不良的行為習慣和體力活動缺乏,引起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患病風險,并成為引發我國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危險因素。《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提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把保障和完善國民健康促進政策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體現了我國全面推進積極老齡化和提升全民健康的重大部署。
社區公園指用地相對獨立,主要為一定居住用地范圍內的居民服務,具有一定活動內容和服務設施的集中綠地,但不包括居住中的組團綠地[2]。社區公園作為老年人群日常社交活動最主要的一種戶外綠地場所,對提高居民身心健康發揮著重要功能。居民體力活動是指引起骨骼肌收縮而導致能量消耗的身體活動,按活動目的可分為工作性、家務性、交通性與休閑性體力活動4種類型,而體力活動水平的主要定量評價指標包括持續時間、頻率和強度3種[3]。其中,休閑性體力活動主要指戶外體育鍛煉活動(但不包括閑暇聊天或靜坐類活動),可分為低強度活動(慢速步行)、中強度活動(快速步行、慢跑等)及高強度活動(有氧運動如快速跑、跳繩、球類和騎行等)3大類型[4]。世界衛生組織指出,中至高強度的休閑性體力活動作為可選擇性、主動式健康活動類型,有助于個體健康。
目前國內相關研究多涉及綠色自然環境緩解情緒、吸引居民健身活動發生頻率、分析居民體力活動分布特征、公園環境恢復性評價、公園體力活動行為與環境特征關聯性等方面[5-8]。世界衛生組織明確提出“每周至少150分鐘中度及以上程度的戶外體力活動或中等和高強度兩種活動相當量的組合,有助于降低老年人群慢性病的患病率、社交能力受限和認知損傷的風險”。由于老年人群戶外體力活動能力和身體機能高度依賴鄰里社區環境、綠色空間和基礎設施,其戶外活動行為也受到鄰里社會因素和個人因素的調節與制約,而目前國內研究較少關注鄰里社區公園與老年人群戶外健康活動行為的多元耦合關系及其健康的干預機制。因此,在健康老齡化的社會背景下,關注老年人群健康休閑活動的社區公園適老空間使用情況,可為社區周邊戶外建成環境促進老年人群健康行為關系研究提供一種新思路。
重慶作為典型的山地城市,地理環境較為復雜,目前全市人口老齡化地區差異大,社區分異、公共空間與資源配置供需差異也極為明顯。而實際諸多社區公園因公共空間規劃不合理、綠化程度不高、植物配置不科學、空間場所歸屬感薄弱等問題,嚴重降低了老年人群日常使用及健康活動需求。因此,筆者通過實地調研社區公園中老年人群休閑活動的公共空間適老情況,以期促進社區公共空間優化。沙坪公園位于重慶主城沙坪壩區,始建于1957年,總占地面積約17.2hm2,綠地率達76%,是一個集休閑、娛樂、觀光等為一體的綜合性公園。公園周邊毗鄰多個居住小區,是居民常去的一處休閑游憩場所。
采用行為注記觀察法,依據世界衛生組織相關規定,以60歲及以上年齡的老年人群為調研對象,觀察老年人在公園中的活動行為、活動規律及其空間分布特征等,結合實地調查統計數據,厘清老年人活動行為與活動空間的關聯性。結合相關資料查閱[9-11],沙坪公園老年人活動空間可分為廣場空間、休憩空間、園林綠植空間、器械鍛煉空間4種類型,依據典型特征明顯原則,對公園內15處老年人主要活動空間進行標注,如圖1所示。

圖1 老年人主要活動空間標注圖

圖2 廣場類空間人群休閑活動圖
1.2.1 廣場類空間
園區東大門內入口廣場屬于這類空間,因用地平整,空間開敞度好,安全性高,且空間流通性優良,可開展功能形式多元化、類型豐富的休閑活動,實地調研發現,此處空間人流量較大,老年人多以組團式進行舞蹈、休閑健身等活動。
1.2.2 園林綠植空間
此類空間分布最廣,尺度適宜,空間可達性好,空間環境優美、植物綠化層次豐富且康體保健性高,給人舒適、愜意感,如園區內百花園、茶花園、盆景園、桃花園、碧湖小徑、十二生肖等景點都屬于這類空間。其中盆景園,典型的中式園林,臨碧湖而建,視線開闊,環境舒適,園內植物種植及整體布局都頗具藝術性,老年人在此類空間進行散步、唱歌、舞龍、撫琴等休閑活動,如圖3所示。

圖3 綠植類空間老年人休閑活動圖
1.2.3 休憩空間
在沙坪公園老年人主要活動空間中,休憩空間是人流最密集空間,如蒲葵林長廊、松楓嶺茶苑、榕湖賓館等處。這類型空間視野好,景色優美,服務設施便捷,植物遮蔭較好,適宜開展各種棋牌文娛活動。老年人在此類空間主要為下棋、觀棋、唱歌等活動形式,如圖4所示,但因園內棋牌娛樂設施受限,多數老年人為站立觀望他人狀態,希望能增設桌椅等設施是此類空間老年人的主要建議,也有部分老年人反映休憩空間唱歌、撫琴、打牌聲音過于嘈雜,影響他人游憩體驗感,對于園內不同類型活動合理進行功能分區、動靜分區還是很有必要。

圖4 休憩類空間老年人休閑活動圖

圖5 器械鍛煉類空間老年人休閑活動圖
1.2.4 器械鍛煉空間
結合實地調研,器械鍛煉類空間是人流相對較少的空間,如憩園、兒童樂園等,這類活動空間可達性好,臨路而建,易識別性高,康體保健功能好。老年人主要在憩園借助康體器械設施進行健康鍛煉,而從東門進去兩旁的兒童樂園,一些設施處于荒廢狀態,附近活動的老年人主要是照看幼童。
IPA(Importance Performance Analysis)分析法,即重要性-績效性分析法,其原理是以滿意度和重要性的總體均值作為交叉點,并根據滿意度和重要性的高低制作四象限矩陣,是流行且高效的一種滿意度評價法[12]。本研究重點采用IPA分析法,根據李克特5級量表,結合層次分析法(分析影響老年人群休閑活動空間的主導因素及各評價因子)構建影響空間使用滿意度的評價體系,分別對各項單因子從感知重要性到實際使用滿意度進行測評,計算出感知重要性的均值和使用滿意度的均值。通過均值比較法,初步得出老年人群對公園活動空間的綜合評價結果。運用期望差異理論配對樣本t-value檢驗,分析兩者間的差異性;進一步IPA分析法考察不同評價因子所處的象限矩陣空間,分析哪些因子需繼續保持,哪些因子需進一步改善,為沙坪公園適老性優化提出策略建議。
本調研于2023年3—4月,先后7次不同時段系統觀察老年人在各活動空間的活動特征和規律,在征得同意后進行交流、拍照、現場口述填寫問卷等。其中調研問卷內容涉及3部分:老年人個體特征調查,包括被調查者性別、年齡、收入、文化程度、生活狀態及健康情況等基本情況;老年人活動特征調查,包括入園活動頻次、活動時長、交通方式、主要活動內容等;對影響活動空間評價指標的預期重要性與實際滿意度的調查。通過梳理文獻與研究相關理論[13-15],對影響指標要素從康體性、適宜性、安全性、便捷性、吸引性5個層面展開,并對應提取16個影響指標層因子,構建影響老年人社區公園健康休閑活動的空間評價指標體系,詳見表1。

表1 沙坪公園老年人休閑活動空間影響評價指標

表2 準則層評價結果與分析

表3 指標層評價結果與分析
本研究采用問卷與實地調研相結合,獲取老年人對該公園活動空間滿意度數據。于2023年2月進行預調研,提高所選感知屬性的合理性并完善問卷內容。正式調研為2023年3—4月,為排除老年人因視力受限、手腳不便等可能影響問卷填寫質量問題,在受訪者自愿前提下以口述方式代填寫問卷共計271份,實收有效問卷260份,有效率為95.94%。采用SPSS 22.0進行信效度分析,所收集問卷數據的克隆巴赫α系數為0.972,KMO值為0.948,數據效度較優,問卷信度較好。
2.3.1 人口社會學分析
通過對受訪者基本信息的描述性分析得知,男性占比43.85%,女性占比56.15%,二者比例較為均衡;沙坪公園中老年活動群體以60~75歲居多,其中60~70歲人群占61.54%;受訪者的學歷大多是小學、初中文化,占比達66.15%;退休前的職業多以政府企事業單位為主,占比為78.46%;退休月收入以2000~3000元居多;與子女同住或老年伴侶同住的占主體,其中和子女同住為最多,占比達43.84%;受訪者中有嚴重疾病的老人較少,多數為偶爾或較少患病群體,訪談中了解到多數老人都有糖尿病、高血壓等基礎代謝性疾病,但整體控制較好,可見長期自律戶外休閑活動和老年人的健康狀況是有關聯性的。
2.3.2 來園活動特征及環境偏好分析
結合數據分析,多數老年人在7:00—11:00來園活動,占比44.23%,也有部分老年人晚飯后18:00—21:00來園,占比23.85%;大部分老年人在公園游玩時間為1~2h或大于2h,占比分別為32.69%和23.46%;因公園周邊多毗鄰居住區,步行可達公園占比為35%,而乘坐公交車、地鐵、騎自行車等到達占比8.46%;每周4~6次前往公園活動的占比40%,1周1次所占比例為12.69%,其中獨自前往的為36.92%,綜上所述沙坪公園還是很受老年人青睞。
2.3.2.1 景色優美、安靜舒適是吸引老年人來園的首要因素
將自變量一般屬性老年人的性別與因變量吸引老年人到公園活動的因素進行交叉分析得出,吸引人群到公園活動的主要因素是景色優美和環境舒適,男性所選占比分別為54.39%和48.25%,女性所選占比58.22%和55.48%;而設施充足、方便到達、活動豐富、同齡人多是吸引老年人來公園活動的關鍵因素,注重老年關懷,有兒童游樂區域,主題特色突出是吸引老年人來園活動的次要因素。由此可見,景色優美、安靜舒適是最吸引老年人來園的首要因素,注重健康、適宜的空間環境營造,是公園提升的主要方向。
2.3.2.2 廣場類和園林綠植空間是老年人喜愛的活動空間
調查數據顯示,廣場類空間和園林綠植空間進行活動的占比分別為29.23%和28.46%;休閑健康活動以運動健身為主,如跑步、健身、跳舞等,占比達41.15%,其次是休閑看護活動,如聊天、散步、靜坐、賞景、看護孩子等,占比為36.54%,而棋牌文娛活動如下棋、打牌、書法、唱歌等,占比為22.31%。可見,廣場及園林綠植類空間最受老年人喜歡,與其具備的空間環境優勢密切相關。
2.3.2.3 公園的綠化品質是老年人活動時最關注的情況
大部分老年人在園活動時最關注綠化狀況,占比達63.46%,說明公園生態環境直接影響老年人來園活動的偏好,公園的設施狀況、安全狀況、噪音狀況及人群環境也是老年人在公園活動時較為關注的,因此加強園區環境治理,提升環境品質,更利于來園活動人群的健康休閑活動。
數據分析表明,影響老年人對沙坪公園活動空間滿意度的5個評價指標均值,從高到低依次為安全性>適宜性>便捷性>吸引性>康體性,其中對活動空間安全性的滿意度是最高的,均值達3.659,而康體性滿意度最低,均值P為3.556,說明園區內活動空間及設施的康體性有待進一步提升。而對評價主導要素的預期重要性方面,重要性均值從高到低排序依次為便捷性>安全性>吸引性>適宜性>康體性,其中空間的便捷性是老年人期望最高的一項,從老年人身體機能及活動特點而言,便捷性是老年人最為關注的影響要素,但實際滿意度僅3.624,屬基本滿意層次。而安全性在預期重要性與實際使用滿意度測評上,前后均值一致,說明公園在治安維護方面還是做的較好。
影響老年人沙坪公園活動空間滿意度16項指標的滿意度指標總均值為3.62分,重要性總均值為3.61分。其中,15項滿意度指標均值在3.5分以上,服務設施便捷性、空間尺度適宜性、服務設施安全性、景觀小品藝術性的滿意度指標均在3.7分以上,說明老年人對這幾項的滿意度較高,而吸引性準則層中服務設施趣味性的滿意度均值僅為3.47分,說明老年人對這項評價指標滿意度一般。對比重要性均值可知,有14項指標均值在3.5分以上,表明老年人認為公園的這類空間特征要素對其健康休閑活動影響較為明顯,而康體設施功能性及設施材質適宜性這2項指標的重要性均值低于3.5分,可看出對此2項指標的認知還不夠全面,也可能認為對其活動影響不大。
從I-P均值來看,各項指標的重要性均值與滿意均值差其中有8項均為正數,表明老年人對標識系統導向性、服務設施便捷性、康體設施充足性、景觀保健性、空間安全性、植物安全性、服務設施趣味性以及空間功能多元性的滿意度低于其期望值;其余8項均為負數,表明老年人對活動空間的空間可達性、康體設施功能性、空間尺度適宜性、物理環境適宜性、設施材質適宜性、服務設施安全性、植物觀賞性、景觀小品藝術性滿意度高于期望值。這會影響老年人的活動需求與身心健康,因此需要引起公園管理者的注意。
基于上述分析,繼續對16個評價指標因子進行IPA象限分析,以滿意度均值3.62,重要性均值3.61作為坐標原點,使用SPSS 22.0以重要性均值和滿意度均值數據制作出四象限圖,如圖6所示。第1象限為優勢區,共計2個指標,物理環境適宜性、植物觀賞性,說明老年人對公園物理環境的適宜及公園植物的觀賞性很看重,目前公園在這2方面保持的還較好;第2象限為維持區,老年人對此區域的評價指標重視程度較低,但實際使用滿意度較高,共計有空間可達性、服務設施便捷性、空間尺度適宜性、空間安全性、服務設施安全性、景觀小品藝術性這6個評價因子,應當繼續保持和持續關注;第3象限為機會區,老年人對該區域的評價指標重視程度和滿意度都較低,但數據分析發現該區域的評價指標數量是最多的,分別為標識系統導向性、康體設施功能性、景觀保健性、設施材質適宜性、植物安全性、服務設施趣味性以及空間功能多元性等7個,表明需增加對該類指標的關注度和重視度;第4象限設為重點改進區,老年人對該區評價指標重視程度高但實際滿意度較低,該區域是提高老年人滿意度的重點區域,也是提高老年人滿意度的關鍵因素,評價指標僅為康體設施充足性,表明園內滿足老年人健康休閑活動的配套設施還不足,應重點改善、加強。

圖6 適老性活動空間重要性-滿意度四象限圖
基于均值分析,老年人對當前園內活動空間適老性需求的滿意度均值得分為3.62,結合李克特量表的滿意度標準設定,介于基本滿意與滿意之間,說明沙坪公園作為一個社區公園,在滿足老年群體休閑健康活動上仍有可提升、改善空間。結合實地調研和IPA分析結果,園內康體及棋牌娛樂配套設施充足性,是老年人普遍反饋的重點關注方向,這也符合老年人來此公園的活動動機需求,園區管理及規劃者應予以重視,及時改善。此外,由于公園內各種類型活動人群聚集、扎堆,因目前沒有明顯的動靜功能分區,噪音問題突顯,也應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和有效解決。綜上分析,增設康體、棋牌等休閑娛樂設施,有利于開展多樣化的休閑活動形式,更好適宜老年人群健康活動需求。優化公園空間尺度,提高老年人群的互動與親和性,如增設可互動的體驗裝置,配置好休息座椅、活動設施等社交距離尺度,提供自然舒適的出行路徑,從而提高老年人的出行通達性和流動性,營造更適老的休閑空間。再者,園區的服務管理質量也直接影響老年人實際體驗品質,老齡化社會背景下的公園規劃者和管理者,更應多關注老年人健康活動需求和場地適宜性的更新提升。
本研究在對社區公園適老性活動空間的調查研究中,只選擇了一個案例進行調研分析,不足以代表重慶多數老齡化社區的基本情況,評價指標的選擇和分析,未考慮社會經濟、健康狀態及個人社交等因素對活動空間需求的關聯影響,都可能影響到最終的評價結果,后續仍將持續關注老齡化背景下社區公園公共環境對老年人健康活動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