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文魁 湯洪渡 閆成成 全麟樺 周志雄 張炎晶
(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園藝園林學院,廣東 廣州 510225)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到處是鋼筋水泥筑成的城市森林,兒童接觸自然的機會愈來愈少,甚至引發一系列的心理疾病,如“自然缺失癥”等。“自然缺失癥”并不是指傳統意義上的病癥,而是指兒童與自然的相處時間越來越少,與大自然越來越疏遠,對大自然的好奇心敏銳度降低的一種危險的社會現象。兒童時期是人生成長的重要階段,這是孩子最好了解大自然,親近大自然的時期。缺乏自然體驗的孩子會有思維遲緩,精神渙散等諸多問題[2]。所以自然教育在兒童的成長道路中是非常有必要的,兒童公園是讓兒童接觸自然的最佳途徑,通過設計兒童公園,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正確引導兒童身心健康成長,充分釋放兒童自由的天性,有助于孩子自然觀的形成,促進孩子全面發展。
現在新生代的親子互動方式隨著現代的生活方式和交流方式的發展發生了一定的改變,年輕的父母更加注重親子之間的互動,注重兒童從小的陪伴,塑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在教育多元化發展時代,在親子互動中創設教育環境,以促進兒童素質教育以及人格的全面發展,而家長也達到了陪伴兒童成長,建立良好親子關系的目的。使得親子雙方在互動活動中實現共贏。但是我國目前階段的兒童公園大多數停留在游樂場、游樂園層面,都是以犧牲父母的需求以看護為主的,無法實現真正的親子互動。如今的親子綠地往往是以兒童為中心,忽略了監護人群體,無法適應親子之間的交流、互動、教育等活動需求,而在自然教育方面也缺乏系統規劃,一些零零散散的自然教育景觀完全滿足不了兒童對自然要素的渴望。因此,一處能滿足親子活動需求的城市綠地顯得尤為關鍵。
自然教育重視兒童的個性,確立了以兒童為主導地位的教育模式,充分激發利用了兒童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相對于傳統的在學校、室內學習,兩者都是以拓展兒童的知識面為目的,兒童公園擁有天然的自然環境,在人工修飾后,足夠為兒童提供一個安全、舒適、合理的活動區域,自然教育恰巧能使得兒童在培養興趣的同時也完成了學習的目標,促進兒童全面、個性的發展。自然教育的融入,對兒童公園的建設具有重要的引領作用[3],對園內相關活動的展開以及科普教育的進行提供了理論基礎。
自然教育的引入,有助于使兒童公園建設及相關主題活動的開展有了更為科學的理念指引,并不是一味追求娛樂或學習,而是通過二者相融合,依據相關政策、法律法規,讓兒童能在釋放天性的同時獲得知識儲備。提高兒童公園相關主題活動的實踐質量。兒童公園的科普教育等主題活動有了更加明確的理論基礎,更好地促進兒童與大自然之間的相互作用,兒童的天性在自然的環境下得以釋放,激發兒童對大自然的探索欲和學習興趣。園區的導員也可以通過合適的組織形式讓兒童獲得科學、自然、合理的知識面和學習方式,提高兒童公園主題活動的價值,提高兒童主體的實踐經驗,因此自然教育融入兒童公園存在合理性。
廣州市兒童公園是13所兒童公園中唯一的一所市級兒童公園,由廣州市委、市政府和廣州市林業和園林局傾心打造,位于廣州市白云區白云新城的中心腹地。廣州市兒童公園的新建總投資11500萬元,總占地面積約31.88萬m2(實際測量公園使用面積為296103.41m2),于2014年正式向公眾免費開放。廣州市兒童公園周圍人口密集,周邊配套5號停機坪商業中心、廣州體育館及白云會議中心等;位于地鐵2號線上,地鐵站出入口及公交站集中于場地南側。場地的前身分別是舊白云機場跑道及白云公園,占地約26hm2。如圖1所示。

圖1 公園區域分析圖
兒童公園的主題為“自然生態、科普文化、親子交流、體驗參與”,根據“基本認知→學習探索→個性創造”的基本線索,打造了若干個針對兒童不同階段的親子活動空間。在活動空間中設置了包括海洋雕塑廣場、感知樂園、沙灘樂園、戲水樂園、歡樂谷、輪滑樂園、夢境奇園、攀爬樂園、船模樂園、車模樂園、滑索樂園、爬網樂園、秋千樂園、拓展樂園、蹺蹺板樂園、兒童綠道、中央大草坪、高爾夫樂園、消防體驗館、非遺文化館、兒童交通安全體驗園等共20多個免費且獨具特色的游樂區域。各個游樂區域各具特色,其中沙灘樂園、中央大草坪、海洋主題雕塑廣場、戲水樂園、歡樂谷、高爾夫樂園等自由游樂區域更加受到小朋友喜愛[4]。
使用ArcMap 10.7軟件,結合廣州市兒童公園衛星影像和兒童公園的分區功能對公園的衛星圖像進行解譯,繪制圖2,統計分析公園的湖泊、草坪、綠化和不透水面[5]。

圖2 公園不透水面圖
結合圖2和表1分析,公園面積為296103.41m2,公園綠化總面積(包括草坪)為160498.48m2,綠化率為54.21%,公園的不透水面的面積為108055.16m2,不透水面率(ISC)為36.49%。ISC達到70%是其與地表溫度產生變化影響的臨界值[6],因此公園的不透水面率較優[7]。

表1 公園不透水面與透水面分區面積及比例
兒童與家長是兒童公園的使用主體,在兒童公園的設計中應該主要為其所想,包括如何激發對自然探索的動機,如何提升對學習的自主能動性,如何提高親子之間的互動性。設計可以從圖案和新奇度來吸引人們參與,同時設置合理的挑戰難度,增強群體參與度從而形成親子合作挑戰,在使用者增強自我效能的同時也增強了親子之間的互動性。
自然教育是以自然為活動場所為前提的教育方式。設計師應該充分利用“自然元素”提煉出可以用于教育的自然素材作為空間活動的載體,讓使用者在一定的空間能與自然產生一定的聯系,為使用者提供相關的學習工具和知識,促進使用者親近自然,互動自然。親近自然的情感目標是首位,應擺脫以認知為主的說教,在自然認知的過程中應植入更多情感元素,引發更多對自然共鳴,在活動的組織上和場所空間的設計上,制造更多的情感體驗的機會,因此設計中自然活動空間作為“框架”是不可忽視的一部分[8]。
通過開展多樣化的主題活動,《3~6歲幼兒學習與健康發展指導》突出了孩子所學的全方位和整體,因此,在教育中應該根據孩子的經歷和興趣,讓其獲得更加完整的知識和技能。同時也指出了兒童的發展是否具有整體性、綜合性是需要成人關注的。要注重目標以及其相對的領域之間的相互滲透、聯系從而進行相應的整合,促進兒童整體的全面發展。由此可見綜合性主題兒童公園的建設是必不可少的,兒童公園的主題活動也是兒童科普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
作為親子自然教育理念下建設的兒童公園,不能簡單地圈定一個范圍來劃定兒童的活動空間,應該充分利用周邊的自然環境為兒童營造進行教育和實踐的活動空間,全心全意為兒童營造活動區域,這也是兒童公園與其他城市公園相比優勢所在。基于自然教育理念的兒童公園,由承載體驗自然活動的親自然場所和支持學習自然的非正式學習場所構成的“二元”復合型場所。
在保持景觀合理度的同時,也要保持每個空間有著自己的特殊性與獨特性,能讓兒童在其中發揮自己的天性,在不同的環境有著不同的天馬行空,拓展其想象力和創造力。兒童的活動區域可以大致分為4個空間:走進自然、認識自然、親近自然、學習自然[9]。
走進自然就是以激起兒童對自然的興趣為主,是兒童學習自然的第1步,直接體驗是在自然空間的真實體驗,包括體驗山、水、木、石、土壤、植物、動物、微生物等自然元素,也可以是體驗自然元素組合成的氣象氣候、地質地貌和自然生態系統等,通過視覺、嗅覺、觸覺、聽覺、感覺幾個方面[10]接觸自然得到一個對自然的初步印象以及想象,游歷于自然之路,親近于蒼翠的環境,與車水馬龍的城市相比,多一份靜謐,多了一份未知,激起兒童的探索欲和求知欲[11]。
認識自然則是在家長或陪護人員的陪同下,對大自然的各個事物有一個初步的認知,如小溪、樹木、沙灘等自然景觀。人們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12],在父母的教導下,兒童更容易接受新事物的設定,有利于兒童世界觀與價值觀的建立與完善。
親近自然,顧名思義就是兒童通過進一步接觸自然,在腦海中形成一個對自然的輪廓。這個區域的自然群落等較為豐富,種植具有審美性的植物,也有一些小動物、鳥類、昆蟲等,兒童可以在這里進行一些蟲趣,對一些城市中見不到的生物有更深刻的了解。此外,可以利用種子、植物、小動物、非遺文化館和科普教育館[13]普及相關知識,對眼前的所見所聞有著更科學的認識,從實踐中學習[14]。親子關系能在互動中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成人也能在每天忙碌的工作中放松身心,補充一些知識盲區,寓教于樂。
和諧自然是基于以上幾個環境,兒童對自然的認識與熟悉,形成了對自然的熱愛,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不管是蔬果的采摘還是農作物的種植,都可以讓兒童感受到自然的偉大,在自己加工的產品中得到滿足,給予父母或陪護人分享自己的勞動所得,獲得勞動、分享的快感。不僅是對兒童自然教育知識的科普,更使親子情感進一步增長,城市兒童中的“自然缺失癥”也能有所改善。
兒童公園中植物的選擇是重中之重[15],兒童在親近自然的過程中最無法錯過的就是各種各樣的植物,所以兒童公園的景觀與建筑的設計規劃,就需要給予植物充分的關注。
為了使兒童對大自然有著更好的認知和印象,在兒童活動范圍內的植物選擇應該具有多樣性,植物的種植也需要考慮種植條件,色彩和造型的相互作用。在保存園內現有的古樹、名樹的前提下盡量選擇鄉土樹種[16]。培養地域特色樹種等。與周圍景觀相結合,因地制宜,增加植被的覆蓋率,適當擴展植被面積。提升園內的生態環境,涵養水源。在空間搭配上高低錯落、分布均勻,做到四季有景可觀,四季不同景觀。
在行道樹的選種上應該選擇較為高大的喬木,有利于夏日的遮蔭,如桂花樹是常綠喬木最高可達18m,花期9—10月,花為白色,香味濃郁而清新。桂花開花時白花掛滿枝頭,形成意境,整個園區充滿桂花香,在園區一眼望去白花層層疊疊,給人視覺和嗅覺上的雙層沖擊,同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擋外圍的噪音和灰塵。
為了讓孩子更好地理解周圍的環境,可以根據季節的變化來設計適宜的植物景觀。如春季的茶花,以其鮮艷的紅、白等顏色著稱,擁有完整的季節性開放,其外表秀麗,葉子碧綠,具備極佳的視覺吸引力,更可以作為一種珍貴的中草藥使用。在園內種植可起到使人心曠神怡的作用。夏季的荷花,為草本植物,花期為6—9月,花色為白色和深紅色,花期時花大色艷、清香遠溢,可廣培于湖泊,觀賞價值極高且適應性極強。秋季的菊花為多年生草本植物,花色有紅、橙、黃等,菊花種類極多,花期為9—11月,開花時花大且艷,菊花的種植歷史悠久,種植技術成熟,作為園內的裝飾或者主角再適合不過。冬季的臘梅,屬于灌木植物,花期11月—第2年4月,花色為黃、淡黃色,花芳香美麗,象征著獨立、忠誠、慈愛,有較高的藥用價值。
隨著中國經濟的蓬勃發展,生態文明建設也隨之推進,自然教育也有著良好的蓬勃發展的趨勢。但面對歐美這些發達國家在自然教育方面的研究,我國的自然教育還處于起步階段,對于自然教育的認知和體系的構建還相對滯后。將自然教育融入兒童公園的規劃設計,可以促進兒童健康成長的同時,也對自然教育帶來直接實踐的現實意義,促進我國自然教育體系的構建以及自然教育體系的專業化。兒童公園是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其進行系統的研究分析,不僅是對城市兒童健康發展的思考,同時對兒童教育方式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義。人們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兒童自然教育的基礎上加入親子互動的概念,對其進行深入的調查分析,不僅能夠完善兒童公園對于兒童自然教育的功能,同時也能促進親子之間的互動,豐富孩子的童年生活,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圍。
兒童公園是城市景觀設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能夠讓兒童在自然環境中體驗快樂,并且在這里度過一段愉悅的時光。在當今這個高樓林立的社會,兒童公園的重要性無可替代。其通過提供互動式的景觀,讓兒童有機會與大自然接觸,從而獲得更多的樂趣。其設計優良對兒童的健康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對于兒童公園景觀設施的升級研究,有利于保護城市的生態環境資源,也可以挖掘兒童公園景觀設計的特殊價值,實現兒童公園的趣味性和功能性,為兒童營造良好的游玩空間,為親子交流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塑造良好的家庭氛圍,樹立兒童良好的世界觀和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