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麗 瞿 芳 樊 倩 馬 麗
江蘇省南通市第二人民醫院消化內科,江蘇南通 226002
胰腺炎是臨床較為常見的消化內科系統疾病,臨床以腹部疼痛、惡心、嘔吐等癥狀為主要表現[1-3]。據統計,我國近20 年來胰腺炎發病率由0.19%增長至0.71%,其中約20%的患者可惡化成重癥急性胰腺炎,發病7 d 內,死亡率高達67%[4]。臨床常采用胃腸減壓、禁食等手段,有效減輕胃脹等臨床癥狀,促進胃腸道的正常蠕動,但由于長期禁食可導致腸黏膜及機體免疫力下降、腸道內部菌群失衡等,進而增加患者繼發感染及營養攝入失衡等[5]。因此,為實現患者機體營養狀態均衡、預后恢復較好等目的,需采取高質量、精細化營養支持護理干預。隨著現代化醫學技術手段不斷創新發展,傳統刻板、單一化護理干預模式,已無法滿足患者預后機體營養攝入均衡與風險防控的需求[6]。而規范化營養流程護理是基于結構化思維啟發下的護理模式,將Kanterl 提出的“結構流程性授權理論”融入進護理管理中,結合患者實際情況,制訂安全有效、合理全面的干預措施,在維持腦卒中術后患者營養均衡,降低營養不耐受等情況發生中發揮了積極促進作用[7]。本研究通過對江蘇省南通市第二人民醫院收治的100 例胰腺炎患者,實施規范營養流程化護理干預的臨床效果與價值進行深入探究。
選取江蘇省南通市第二人民醫院消化內科于2020 年1 月至2022 年4 月接收的胰腺炎患者100例,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參照組和干預組,每組50 例。研究經江蘇省南通市第二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N2019012)。診斷標準:參考《中國急性胰腺炎診治指南(2019 年,沈陽)》[8]中胰腺炎診斷。患者或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入組標準:①經由肝膽胰腺B 超、X 線、血尿淀粉酶等檢查,符合胰腺炎診斷標準;②首次入院確診;③血鈣測定>8.5 mg/dl;④年齡>18 歲。排除標準:①合并肝、腦、肺等多臟器器官功能不全;②合并食管活動性出血無法自行經口進食;③合并凝血機制障礙系統疾病;④近3 個月有糖皮質激素藥物服用史、骨質疏松。兩組性別、年齡、病程、血鈣、教育年限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成立營養護理干預小組。主要包括消化內科總住院醫師1 名、護士長1 名、科室責任護士3 名、營養咨詢師1 名等。在開展護理干預前,護士擔任組織者,集中小組內護理人員進行胰腺炎發生、發展,營養護理必要性與注意事項等相關專業理論知識的學習與培訓。在培訓過程中,護理人員全程監督,住院醫師適當給予專業性意見或建議,護理周期為5~7 d,培訓結束后考核,成績達標者參與臨床護理工作。
1.2.1 參照組 實施常規營養護理干預措施。護理觀察周期為14 d。無菌操作下進行鼻胃空腸管的植入,確認導管置于胃底后,輸入適量生理鹽水,觀察患者無不適反應后,在營養液體輸注前,對導管置管日期、名稱、深度等進行觀察核對,于導管固定處加以標記,每日交接班時對其固定位置進行確認核對,并檢查鼻部固定處是否有壓瘡或導管移位。患者在進行營養液體輸注前,護理人員將床頭抬高30°~45°,協助患者取端坐或半坐臥位,輸注開始后30 min 盡量暫停吸痰、翻身等操作。輸注時需遵循由慢至快、濃度由稀到稠、總量由少到多、由糖鹽水逐步過渡至腸內營養制劑的原則。輸注前,應用20~25 ℃的30~50 ml 溫開水,進行管道沖洗,對于持續營養輸注患者,每隔4 h 進行1次溫開水沖管,若出現導管不通暢淤堵現象,借助開水進行交替壓力沖洗及抽吸操作的同時,協助患者進行調整體位,若仍無法恢復導管的暢通度,需更換鼻腸管。護理人員將營養輸注液體配置完好后,于室溫下儲存≤4h,冰箱內部≤24h。輸注液加熱至37~40℃,冬天行腸內營養輸注液時,可借助恒溫加熱器。待患者病情逐步穩定后,護理人員約48 h 后,遵循醫囑給予其脂肪含量1.3 g、蛋白質5 g、碳水化合物17 g,每100 ml 營養液內含100 kcal 的短肽型腸內營養輸注液,初始輸注速度為25 ml/h,動態關注患者對于營養輸注液的耐受情況,24 h 后,將輸注速度增加至80~100 ml/h,輸注量維持在1 100~1 800 ml/h。護理人員在輸注過程中,若發生誤吸,需立即停止輸注,且將患者擺放成右側頭低位,并進行胃腸減壓,將誤吸入氣道內的食物盡量完全吸出,早晚各1 次口腔清潔護理。
1.2.2 干預組 實施規范化營養流程護理干預措施。基于常規營養護理措施聯合實施規范化營養流程護理干預,護理觀察周期為14 d。
營養支持標準:以歐洲危重病醫學會制定的臨床指南[9]作為營養支持依據,每隔6 h 對患者胃潴留情況進行監測,具體內容如下:①胃潴留<200 ml 時,說明患者存在胃腸道功能不全,需24 h 內給予營養支持,輸注速度增加20 ml/h,最大速度控制在120 ml/h;②200 ml≤胃潴留<350 ml,說明患者胃腸功能存在障礙,需經由鼻腸給予腸內營養支持,降速至原先輸注速度的50%,喂養速度為10~20 ml/h;③350 ml≤胃潴留<500 ml,并排除可能存在其他胃腸道疾病,提示患者存在胃腸功能衰竭,降速25%,喂養速度控制在10 ml/h,遵醫囑給予肌內注射10 mg 甲氧氯普胺促進胃動力藥;④胃潴留≥500 ml 時,提示存在其他器官衰竭,在給予營養支持前先給予其胃腸減壓處理,必要時停止輸注,遵醫囑給予患者外科緊急治療及腸外營養支持。
注意事項:每日對患者進行胃潴留監測,依據評估結果進行營養支持方案的及時調整,并核實患者實際喂養量,確保患者每日熱量攝入量充足。
1.3.1 康復指標 責任護士觀察患者腹脹緩解、體溫恢復正常、血淀粉酶恢復、尿淀粉酶恢復等時間情況。
1.3.2 營養指數 責任護士于入院1 d、干預14 d 后,空腹靜脈采血、測量,對兩組體重指數(body mass index,BMI)、血漿白蛋白(plasma albumin,ALB)、總蛋白(total protein,TP)等進行觀察。
1.3.3 營養不耐受 對患者嘔吐、腹脹、便秘、胃潴留等營養不耐受情況進行觀察分析。
采用SPSS 26.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數和百分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組腹脹緩解、體溫恢復正常、血淀粉酶恢復、尿淀粉酶恢復時間短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康復水平比較(d,±s)

表2 兩組臨床康復水平比較(d,±s)
干預前,兩組營養指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14 d 后,兩組BMI、ALB、TP 水平高于入院1 d,且干預組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入院1 d、干預14 d 后營養水平比較(±s)

表3 兩組入院1 d、干預14 d 后營養水平比較(±s)
注t1、P1 為兩組入院1 d 比較;t2、P2 為兩組干預14 d 后比較。BMI:體重指數;ALB:血漿白蛋白;TP:總蛋白。
干預組嘔吐、腹脹、便秘、胃潴留等營養不耐受總發生率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營養不耐受發生情況比較[例(%)]
本研究結果顯示,聯合采取規范化營養流程化護理措施的干預組臨床各項指標恢復情況,與常規營養干預的參照組比較(P<0.05),與馮秀蓉等[10]研究中給予胰腺炎患者早期營養支持,利于改善血清淀粉酶等臨床癥狀的結果相同。可見,通過增加護理人員對于規范化營養流程支持的重視與臨床應用的熟練程度,確保臨床護理開展的專業性與針對性[11-14]。在輸注前做好充足準備,輸注中動態關注患者病情變化、機體情況,適當調節液體輸注速度,確保患者胃腸營養液早期安全輸入,增加消化液的分泌,促使患者胃腸整腸蠕動與功能恢復,加速患者腹脹、血尿淀粉酶指標的恢復與改善[15-18]。
研究顯示,與參照組比較,干預組營養分級狀態提升狀態較為顯著(P<0.05)。分析原因,護理人員在給予患者鼻腸管道內部營養液輸注時,嚴格遵循循序漸進原則,保證患者機體營養的合理攝入與均衡吸收,維持患者機體營養處于良好狀態[19-22]。此外,本研究還顯示,干預組患者營養不耐受情況發生率降低(P<0.05)[23]。由此可見,護理人員動態監測患者營養液體輸注時機體癥狀表現與情況,結合患者自身耐受情況,對輸注速度與輸注量進行合理調節,緩解或預防輸注期間嘔吐、胃潴留等情況的發生[24-27]。
綜上所述,對胰腺炎患者采取規范化營養流程護理干預,利于患者臨床康復指標的改善,營養狀態的加強,不耐受情況發生的減少,在推動醫院及科室經濟持續發展中發揮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