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蘇(福州理工學院 福建福州 350599)

書 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導論
作 者:項久雨
出版單位:武漢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1 年09 月
定 價:50.00 元
ISBN:9787307224988
新時代的高校,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也有了全局性的轉變,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也有了深層次的理論反思和實踐創新。特別是在互聯網和移動通信技術的助攻下,微媒體時代的信息傳播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維方式在開辟新渠道中,積累了歷史經驗,實現了自身的實效性。面對因時而變的時代特征,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豐富度和實踐度上能有更長足的進步,也推動著因事而化的理論方法能夠隨時代的發展而展現其魅力。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導論》一書,立足時代,從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方法為源泉進行了詳盡的分析,針對實踐性、辯證性的深刻哲理,該書給予了全方位的解析,這必將對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方法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
在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想實現內化的價值,可以從內化和外化的范疇中發掘啟示,并積極推動大學生在這種互動的關系中實現自己的內在需求。首先,新時代的高校需要在實現思政教育內化的基礎上,將外化的影響力逐步擴大?!端枷胝谓逃椒▽д摗分赋鲈谔骄克颊ぷ髦胁荒茌p視內容,要著重強調內在結構的內化特性,只有大學生主動將政治觀念和思想體系轉化為自我意識時,才能實現一個彼此融合的氛圍。此外,在外化的過程中就需要彰顯實踐和培育的相輔相成關系,在共生中將內外化的互動進一步穩固,在循環中將內外化的矛盾發展得更加靈動。其次,高校的思政教育方法的改進,要以滿足大學生的成長需求為主要目的,這不僅僅是其個體身心發展的需求,更是社會目的的依據。該書認為在高等教育發展階段,遇到了移動互聯網的高速發展,思政不再是一味地灌輸,在方式方法上更加具有親和力和針對性,這就需要在滿足教育內容供給外,更多地將真理性和人文性的價值融入教育教學活動中。在這個過程中,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必不可少,在以文育人中要想彰顯思想的能力還需要實踐給予的切實效益,這在促進思政教育內化中發揮了基礎性的作用方法。再次,在時代引領下,高校的思政教育還需要以培養時代新人為己任,在肩負時代使命中將接班人的事業貫穿始終?!端枷胝谓逃椒▽д摗诽岬皆趭^斗中要堅持理想的作用,在實踐中為理想搭建厚實的素材和廣闊空間,在引導青年悟透真理的邏輯上,內化為自身的自覺行為,外化為實際的行動。另外在教育的過程中,更加需要升華和內省,時代的課題和新的思想需要在反思中找到開辟的新路徑。最后,在思政教育入腦入心的方法上,要講究適應的信息傳導,在心理上要避免從眾的認同,在交往中要發展共享的精神。該書認為大學生在適應新的信息,要有針對地進行淘汰,對失真的信息進行識別,選擇新的思維方式時,需要合成新的知識網絡,避免數字洪流的影響。
在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的方法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在實效性的作用發揮上也需要全方位的對策來輔助。首先,在共享開放的新媒體環境下,思政教育面臨著資源豐富化的時代機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導論》認為信息傳播的時代比起傳統紙質傳播的文字時代,有著跨越式的區別,在融合聲音,色彩及畫面為一體的動態形式下,思政教育的方法也會更加地立體化、動態化,對于學生的吸引力度也會呈現逐漸深入。其次,在雙向、立體地傳輸過程中,每個個體的交流會更加地自由靈活,這就為思政教育的內容發展增加了互動特性。該書認為思政工作者在與學生互動的過程中,要注重微媒體的效應,依托好互動的傳播能力,引導學生接受正確的觀念,巧妙地實現線上線下的無縫交流。同時,在發展中也會面臨諸多的挑戰,其中,時代的社會思潮對于思政話語權的沖擊是不可避免的,這就需要思政教育的方法在運用中不能是強制的方式,大學生作為新媒體的主力軍,思政工作需要雙向的模式使得信息傳播得更加自由、平等,感召力也更強。再次在思政教育的主渠道上,也要輔之于更多的內容體悟。該書認為思政工作者借助媒體要先進行自我自主學習,才能在與學生的互動中達到配合度的滿足感,這種有效的互動才是方法論的目的所在。最后,在實現思政方法實效性中,加強思政隊伍建設,挖掘更多的信息資源也是可選之路。該書認為思政工作者采取“專兼聘”的方式,是培養全面發展時代新人的抓手,不同教師在開拓創新以及功底理論上有著不同的層級,方便學生聯系實際去學習,價值引領的不同方式也會使得學生的教育知識目標和情感態度能有機結合,話語的時代性也能實現更有力的發展。另外,新媒體平臺的教育作用顯而易見,對于思政方法的創新也具有較大作用。
高校思政教育方法的探索在配齊隊伍力量基礎上,落實好育人根本,夯實到主題教育,將育人體系協同到位,才能在方法創新中突出關鍵,注入活力。第一,在立德樹人的統領下,思政教育方法要彰顯鑄魂育人的主線,在挖掘育人本質要素的同時,抓好立德的核心環節,新時代的高校也要將其作為教育的根基?!端枷胝谓逃椒▽д摗氛J為致力于培養時代新人是高校的本色,思想教育的方法是練就過硬本領的關鍵步驟。第二,在主題教育中要夯實好實踐教育的原點,打牢根基,針對亟需精心培養的青年大學生,要用精準滴灌的方式將理論教育融入其思想期待中。該書提到主題教育要全景式布局,思政教育的方法要運用在集體學習和自我學習中,不斷引導青年學生親身考察,積極投身實踐。第三,較大限度地挖掘校內外的資源,廣域的建構協作機制,聯動的方式方法也是思政教育方法的有效選擇。該書認為在課程體系上的育人要實現思政和知識體系的統一,在科研中的育人要樹立正確的學術發展趨向,在實踐中的育人優化設計,強調信息技術的融合,在資助育人上增加道德浸潤的長效機制。第四,思政教育方法在激發創新動因時要圍繞學生因時而進,借助形勢謀篇布局,沿用老方法的基礎上,引進新媒體元素,形成靈活開放的格局。該書認為一個邏輯嚴密的有機整體一定是原則方法的高效化運行,思政教育要想釋放動能,需要適應時代的矛盾,解決當前存在的問題,揭示思政方法中的特定內容,拓展出新的信息場域。最后,堅守思政教育的陣地要配齊建強的思政隊伍,在精湛的育人本領下,通過一定規模的影響,多元化的角色扮演,激發出育人的積極性。該書認為確保思政方法實效性的前提下,加強隊伍的柔性流動,制定特色的選拔標準和要求,讓思政隊伍能夠成為思政文化的傳播者,做好思政教育的引導者。
整體推進思政教育方法創新發展的背景下,課堂內和課堂外的教學混合發展,實體課堂和虛擬課堂的交叉進行,形成了思政課教學的活力樣板。第一,在理念上要講究規律,灌輸和啟發要相機而行,教師上課要藝術性和生活性相配合,講理論要接地氣,讓方法不再是理論而是一種管用的辦法?!端枷胝谓逃椒▽д摗氛J為思政教育方法是本質觀的探索,是教學觀的挖掘。第二,教學環境的搭建也是雙向互動的新生態,在現實和虛擬的環境中搭建顯性和隱性的課程建制,在直接和間接的課程中拓展學校的實踐領域。該書認為其他課程要和思政課同向同行,這種協同效應需要在現實和虛擬的空間中實現無縫銜接,在學校和社會的實踐中打通空間的障礙,在理論和創新中能夠同頻共振,新生態的環境才能有效拓展。第三,教學方法的新樣態需要多層面的發展和多方向的進展決定,新時代也決定了這種趨勢是更加寬闊領域的綜合發展。該書認為教學方法、理念和模式規律的層次發展,是實現教學模式和方法的創新,師生的雙向互動是思政課的領域延伸,學校真實課堂與網絡虛擬空間的混合教學,能夠實現多向發展的目的。第四,新的思政教育方法要產生出新的成果,培育提煉出行之有效的模式,這對于積淀理論也有促進作用。該書認為擇優推廣的助力是教學成果能夠得到彰顯的平臺,教學方法的集成是學科專著及成果評選的結果,社科基金的支持也是各種豐富學術成果的有力支撐。
總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導論》全面展望了新時代新征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研究,總結了教學方法的引領式發展,推廣了均衡式發展的培養政策,發揮出了個性化發展的主動創造性,更是學術性牽頭的理論創新,實現高校教學方法的顯著進步,對倡導教師改革方法涵育成果具有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