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茜茜(江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江蘇無錫 214122)

書 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質量評價研究
作 者:馮剛,等
出版單位: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0 年12 月
定 價:69.00 元
ISBN:9787010224091
高等教育階段是學生塑造健全人格、培養道德品質的重要時期。從學科建設這一角度出發,針對思政教育工作開展多維度、全過程的工作質量評價,不僅對學生自身發展具有現實意義,而且對高校學科體系優化十分重要。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質量評價研究》一書從學理上分析思想引導、政治培育工作的緣起和發展歷程,對高校思想引導、政治培育工作質量進行了多方評價,解析了高校此項工作的過程內容,探索了一套具有中國教育特色的教育工作質量評價模型和指標體系,具有較強參考意義。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質量評價研究》一書主要剖析了高校思想引導、政治培育工作質量評價的指標體系和模型構建方法,該書共九章。第一章是“總領”章節,開篇引入了高校思想引導、政治培育工作的質量評價體系含義和矛盾問題所在。第二章介紹了高校該工作評價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則,羅列并闡釋了五種基礎原則。第三章和第四章介紹了高校該工作評價涉及的內容和應采取的方法。第五章從評價模型建構的選擇上進行了對比。第六章從過程管理闡述了高校該工作評價過程中需遵循的特殊規律,以及過程管理的基本結構。第七章是思想引導、政治培育質量評價的主客體研究。第八章是工作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標準要求和示例分析。第九章是國外道德教育質量評價的實踐分析和啟示。
高校思想引導、政治培育工作一直以來都是中國十分重視的教育工作。多年來,高校積極順應教育改革號召,對思想引導、政治培育工作的教育體系、課程內容、人才培育方向進行了調整和優化,并采用多角度評價方式驗證了該工作的科學性,培養了一批優秀的高素質人才。可見,高校思想引導、政治培育工作的開展勢在必行。從工作質量評價特點上分析,有以下兩點表現。其一,方法多元、重點明確。高校思想引導、政治培育工作重視評價方法的多元化使用,詳細整理了以往評價思路,綜合高校現有若干工作方法,以成長性、個性化要求為思路,精準定位了幾種思想引導、政治培育工作質量的評價方法,比如過程性評價、終結性評價等,實用性較強。其二,實踐性強、應用廣泛。高校思想引導、政治培育工作質量評價指標不僅包含基礎理論體系,而且將學生的思想態度、行為方式及社會實踐成效都納入指標,內容涵蓋較為全面。高校每學期都會開展一次系統的工作質量評價活動,并將結果引用于其他專業學科教育評價工作,應用廣泛性取得了極大突破。
參閱該書,隨著教育實踐的變化和教育評價的完善,高校思想引導、政治培育工作質量評價標準需加速更新完善,積極構建多層次、復合型的評價體系,緊跟教育工作潮流。基于此,需遵循以下基本評價原則。
第一,主觀評價與客觀評價相統一。高校思政教育中,主觀與客觀相統一的評價原則是指既要注重學生主觀能動性的激發,又要注重客觀規律性的遵循,主觀與客觀相互促進、相互輔助,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在評價內容上,既要注重對學生學習指標的評價,又要注重對教師教學指標的評價。評價內容應包括學生的思想、態度、行為,以及教師的教學思想、態度與行為等要素。評價標準上,既要依照學科特殊性和教學改革的變化性靈活調整評價標準,又要成立評價工作組,制定一套評價指標和操作規程。評價標準應參考學科特殊性、教育改革要求和人才培養需求。評價方法應包括問卷調查、個案分析、過程評價、結果評價等多種方法。
第二,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相統一。高校思想引導、政治培育工作是一項不斷發展和完善的課程,具有動態性和系統性的特點。要科學評價高校該工作質量,既應關注當下可見的實際工作和效果,又應保持動態發展的眼光,關注發展過程,即堅持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相統一。在評價內容上,既要注重對學生課堂表現、學習態度、實踐活動參與情況等過程進行評價,又要參考年終評價數據、學生成績、教師評價等結果。在評價方法上,既要采用靈活性的評價方法對教學進展進行評價,又要對學生的學期末綜合表現進行評價,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過程評價可幫助學生及時發現自身問題,及時調整學習方法,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結果評價能激勵學生努力學習,取得更好的成績。簡言之,過程評價為結果評價服務,結果評價體現過程評價的效果。
第三,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統一。定性評價是采取綜合分析、抽象概括的方法,側重從高校思想引導、政治培育工作的性質方面對被評價對象進行綜合評判,明確探析教育價值和教學成果。定量評價是采用數據分析的手段,及時捕捉并記錄分析評價對象的變化現象,最后準確反映評價對象局部或整體變化的一種方法,其對科學評判教育效果具有一定價值。定性和定量評價的結合,能給高校思想引導、政治培育工作帶來相輔相成、相互統一的作用。定性評價能幫助學生隨時了解自身學習進度,反思自身問題,及時轉變思維方式和學習方法,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定量評價能從客觀視角科學呈現學生的階段性變化現象,為教師教學方法的更新提供參考依據。總之,定性評價為定量評價提供前提服務,定量評價也能反作用于定性評價工作。
質量評價是高校思想引導、政治培育工作開展的重要部分,更是人才培育工作有效開展的關鍵保障。高校在開展思想引導、政治培育工作質量評價的過程中,需逐步優化評價工作方式及指標體系,構建專業的模型結構,解決指標體系實施中遇到的難點問題。基于此,綜合書中內容,總結了三條建議,希望能對此項工作的開展發揮借鑒作用。
第一,端正質量評價的態度和認知。高校思想引導、政治培育課程開展質量評價的目的主要有兩個:一是要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把握;二是要對學生的道德素質發展情況進行綜合評估。然而在以往評價中,部分主體過于重視學生理論知識考評,忽略了學生道德素養的評價,導致評價成效不夠良好。對此,教師需轉變思維理念,多參加校內組織的質量考核評價指導工作,明確課程質量評價的重要性和實際意義,并在課堂中向學生分享,引導學生加強重視,理性對待評價工作。高校應組織相關學術會議,圍繞教育評價相關理論進行教育座談、主題宣講,要求全校師生積極參與,提升對教學評價工作的了解程度;在校內官方網站、公眾號積極宣傳先進的教學評價理念,每日播放思想引導、政治培育工作質量評價細則和評價理論,創造良好教育評價環境,厚植師生主體的教育評價理念。
第二,構建高校質量評價資源庫。高校質量評價資源庫是由高校教學工作者和思政教師組成,在開展高校思想引導、政治培育工作中構建的數字化評價載體。這一平臺集合了被評價對象的基本信息、學習情況、以往評價情況等數據,以專業化視角自動分析高校教育工作質量評價中出現的各類問題。高校可積極引入此項評價載體,聚焦評價方向,準確明晰評價目標,確保評價結果的周到完善;可將學生的考試情況、在校期間參與的公益勞動、志愿者活動、社會實踐、研學會等信息都錄入資源庫,并對學生的思想道德、心理變化狀態等情況進行調研,結果錄入平臺,由平臺自動整合分析分散的數據資源,重點針對綜合成績相差較大的學生進行針對性教育,達到精準教育效果。
第三,完善教育多方評價機制。評價機制的完善離不開評價主體和評價制度這兩項內容的配合。從評價主體來看,高校思想引導、政治培育工作的主體是由教師和學生組成的,平時參與質量評價也是由二者交叉進行的。但僅僅依靠兩類主體參與評價,容易弱化評價結果的科學性。因此,除師生主體之外,還需調動家庭、社會與校園其他主體力量,協同合作開展質量評價工作。定期組織家校合作評價會,邀請學生家長參與,交流學生的心理變化、學習情況;組織班級評價活動,邀請校內領導、社團負責人、輔導員等主體參與評價,交流評價意見和建議。從評價制度來看,需堅持立德樹人教育要求,聚焦高校思想引導、政治培育工作質量,分別細化過程和結果結合評價、定性與定量綜合評價、主體與客體融合評價的實施方案和操作流程,增減不符合要求的評價內容,保證評價制度的公正和完善;豐富評價內容,將學生的思想情況、學習情況、勞動情況、考試成績分別量化考分,增加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考核比重,保證學生考核工作的全面性;創新評價方法,參考國外先進的評價方法,引進絕對評價法、相對評價法、差異化評價法、歷史評價法等新穎方法,對學生的思想道德和知識學習進行階段性培訓,達到科學評價的效果。
綜上所述,高校思想引導、政治培育工作的質量評價內容、方法及體系構建在當前已經有了明顯變化,逐步趨于完善。其中的一些多維度評價方法不僅有利于高校科學檢驗學生培育成果,而且有利于高校學科體系的完善性和科學性構建。今后,高校作為育人主陣地,需持續加大思想引導、政治培育工作的評價體系建構力度,著力提升該工作質量評價機制的可操作性,立足主客觀統一、過程結果協調、定性定量結合的常態化工作原則,發揮育人優勢,構建多維度評價機制,使學生通過評價認清自身不足之處,端正思想觀和價值觀,實現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