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姝影,王一賀,裴兆斌
(大連海洋大學 大連 116023)
“雙一流”建設是我國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戰略選擇,人才培養是我國高校建設世界一流大學、一流學科的重要基礎。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將高等教育發展的方向提升至新高度。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深刻闡明黨和國家對教育事業發展的高度重視,也對教育發展提出了新要求與新標準。從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海洋強國的重大部署,到黨的十九大提出堅持陸海統籌,再到黨的二十大進一步提出加快海洋強國建設,在建設中國特色海洋強國背景下,海洋事業未來的發展方向是“以海強國,人海和諧”,海洋法治是發展海洋經濟、海洋安全的制度保障基礎。而培養卓越海洋法治人才是落實國家戰略舉措的重點一環。海洋法治人才培養作為行業特色人才培養的一個類型,不僅是我國加快海洋強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對我國高等教育“雙一流”建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在“雙一流”建設背景下,卓越海洋法治人才培養成為涉海高校抓住機遇發展、實現高校在教育教學方面的重點突破所必須把握的重中之重。本研究立足于卓越法治人才培養的長遠價值,著眼于實際需求,抓住時代機遇,應對時代挑戰,突出應用型、復合型的培養發展方向,針對目前我國海洋法治人才培養的現狀與問題,加大海洋法治人才培養力度,提出有效、完備的卓越法治人才培養路徑,以期建立高素質海洋法治人才隊伍,從而推動我國海洋強國建設作出貢獻。
2015 年10月,國務院發布《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以下簡稱《總體方案》),初次提出“雙一流”教育建設,確定了每5年為一個建設周期,從2016年開始,同國家5年建設規劃同步實施。這也給各大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雙一流”建設是黨中央、國務院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旨在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有利于提升我國高等教育的綜合實力以及國際競爭力,能夠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有力的支撐。2015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進一步強調了要提高高校教學水平和創新能力,使高校教育達到世界一流水平。2018年8月,《關于高等學校加快“雙一流”建設的指導意見》進一步指出,重視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將抓好政治教育、提升教師隊伍的綜合素質、構建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列為3項基礎性工作,實現“雙一流”建設總體方案的戰略目標。
“雙一流”建設總體方案的整體戰略目標,不僅要求提升高校的教學條件、教師隊伍建設、教學能力、科研成果,更加看重的是人才培養中的社會服務能力和實踐管理能力[1]。培養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專業人才后,只有讓人才實際服務于社會和人民,只有讓人在工作中具有繼續培養人才的實踐和管理能力,才能實現卓越人才培養的長遠價值。人才培養是“雙一流”建設的首要目標。社會任何領域的發展均需要法治來保障,這也就對法治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法治人才培養要求人才是高素質的人才,并且要求人才在實踐中發揮自身價值和社會價值。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要讓高校人才基于深厚的理論基礎,深入社會基層,了解和掌握實踐中法律從業者的經驗和能力,理論聯系實踐。在公檢法機關以及律師事務所等單位中設置實習單位,以保障法治人才的實踐機會。海洋法治人才是一種行業型法治人才重要的組成部分。培養海洋法治人才對于實現海洋強國戰略有著關鍵作用,是國家維護海洋權利、進行海洋資源開發的重要保障。培養海洋法治人才對實現我國海洋強國的戰略目標,正確履行海洋權利和義務,保護我國海洋主權具有重要作用。海洋法治人才培養關系到我國海洋權益的維護,還與我國的國際地位息息相關。海洋強國的建立離不開法律制度的建設和執法者的維權。“雙一流”建設以及海洋強國戰略要求我國大力培養海洋法治人才,也為卓越海洋人才培養提供了新的機遇,而針對我國卓越型海洋法治人才的短缺、供需不足、精通涉外法律實務的法治人才較為匱乏等現實存在的問題,也是培養過程中面臨的巨大挑戰。
近年來,我國海洋事業蓬勃發展,在這樣的態勢下,卻發現各個類型的海洋人才相對缺乏。我國海洋法治人才遍布在海警、漁政等20余個涉海行業部門以及百余個科研所、大專院校以及部分高等院校。海洋人才隊伍規模呈現不斷擴大的趨勢,然而能夠應對復雜變化的海洋法律實務甚至是國際海洋法律實務的人才卻較為匱乏,暴露出海洋法治人才培養面臨的問題。
通過對目前各部門的海洋法治人才的基本情況調查能夠發現,目前較高學歷的海洋法治人才尤為匱乏。具有博士學位的人員僅為總人數的7%,具有碩士學位的人員也僅為總人數的18%,而更有44%的海洋法治人才為大學或大專學歷(圖1)。這樣的低學歷由于未接受過專業的理論知識培養,難以應對復雜多變的海洋法律事務甚至是涉外海洋法律事務,難以滿足目前我國海洋戰略發展對人才的較高需求。因此,目前我國缺乏前沿領域以及涉海關鍵領域的高學歷海洋法治人才,也成為卓越海洋法治人才培養面臨的首要難題。
圖1 各層次海洋法治人才分布Fig.1 Distribution of marine legal talents at all levels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海洋經濟發展迅速,國內外涉海活動日益頻繁,由此引發的糾紛也隨之增多。但是當前我國關于涉外海洋法治人才較為匱乏,復合型、應用型海洋法治人才短缺,難以在國家參與國際規則的制定中占據足夠的主動權。本研究通過調查問卷以及深入高校走訪的形式,對部分涉海高校學生的英語水平等級進行了調查[2],發現大部分學生能夠通過全國大學生英語四級考試,約45%的學生能夠通過大學英語六級考試,而通過專業英語四級、六級以及托福、雅思的學生呈逐漸遞減的趨勢,而通過法律英語證書考試的學生少之又少(圖2)。原因在于,涉海高校法學院學生普遍參加的是大學英語四級或六級考試,而參加專業英語、雅思、托福考試的學生大多是在就業或升學上面存在需求才參加考試,而法律英語證書考試的需求量更小,即使參加了考試,這些類型的考試通過率也較低。這也反映出,高校在培養機制上未能形成跨學科高端人才培養體系。
圖2 涉海高校法學院學生英語等級水平分布Fig.2 Distribution of English level of students in law schools of sea-related universities
面對我國對涉外海洋糾紛的增多,我國對卓越海洋法治人才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多,但是反觀現實,我國復合型、應用型海洋法治人才供不應求。在當前各大高校的法學人才培養模式上,除了涉海專門院校以外,普通院校均較為重視國內法治的教學,對于涉外法治的講解未能達到足夠的重視,對于專門海洋法律制度的教學也更是較為薄弱[3]。如何將復合型、應用型法治人才培養落到實處,仍然缺乏健全的培養方案與實施模式。涉海專門院校雖然重視海洋類法律人才的培養,但是也缺乏復合型涉外海洋法治人才的具體培養方式,雖然也設置了法律英語課程,但是基于對普通法律英語的教學較多,缺乏對專門涉海法律英語的專門研究。由于涉海法律英語的專業性較強,學習難度高,不僅授課老師水平有限,師資力量較為薄弱,導致學生在學習中也存在困難,構建一個全面的涉外型法治教學體系成為現實所需。從現存高層次海洋法治人才的分布情況來看,具有高學歷、精通專業英語、熟悉國際規則的海洋法治人才均集中在各大科研機構以及各大高校,實務領域的高端人才寥寥無幾,導致理論領域與實踐領域的人才分布嚴重失衡。海洋法治人才培養的體量規模和普及程度與新時代我國海洋法治實踐的迫切需求之間存在顯著差距[4]。
從實務部門的海洋維權執法人才培養模式來看,目前,全國范圍內尚未形成統一的人才培養模式。主要是通過隸屬于公安部的培訓學校以及基地為海警隊伍培養、輸送人才,位于浙江寧波的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海警學院,也是全國唯一一所專門培養武警海上執法人才的高校,此外還有原公安部海口、廣州、威海、海南海警培訓基地,以及各地海警局也會舉辦海警執法資格認證培訓班。
從各個培訓基地的分布上來看,以東北地區為例,東北地區有黃海和渤海,具有豐富的海洋資源,東北亞地區海洋環境治理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對于海上維權執法人員的需求量也較大。但是東北地區沒有設置專門的海警培訓基地,僅有和高校法學院合署辦公的聯合培養基地。大連海洋大學2014年批準設立海警學院,與法學院合署辦公,主要負責開展全日制海洋安全與執法人才培養、在職海洋執法人員教育培訓及海洋執法理論講授與實務指導等工作。根據上述培訓基地的培訓對象和內容可知,東北地區海上維權與執法人才通常是通過全國其他地區的調配組成的,很少一部分接受東北當地的專業培養。同時,體能訓練為培養的主要方式,而缺乏對海上維權與執法人才較為系統的理論知識的講授,以及實踐技能的專門培訓。
“雙一流”建設背景下,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與高校的發展密不可分。因此,海洋法治人才培養是海洋強國戰略進程中的關鍵一步,是實現“人海和諧”的關鍵。要求涉海高校構建面向國家戰略需求,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秉持“教育、管理、文化”的培養理念,構建海洋特色法治人才培養模式。
涉海類高校應當注重涉外海洋法治人才培養,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導,秉持為黨教育、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把握國家重要戰略,突出專業特色。構建協同育人平臺,與海警局、漁政等事務部門、海事法院、律師事務所、其他涉海高校積極合作,建立完整的多層次理論與實踐教學教育體系,構建具有特色的人才培養方案,形成具有海洋特色、校地聯動合作的復合型海洋法治人才培養模式[5],并且在人才供給上,面向海事法院、海事律師事務所、海事仲裁委員會、海警、國際航運公司等輸送卓越海洋法治人才。同時,涉海類高校應當堅持“政治建校、政治建警”方針,注重思想政治課程教育與海洋類課程的融合,加強對學生的核心價值觀教育,搭建起“教育、管理、文化”三位一體的全方位育人格局。
(1)應當對海洋法教學予以足夠的重視,將海洋法基本理論作為海洋法教學的主要內容,不僅是涉海院校,其他高等院校的法學院均應當開設海洋法課程,對海洋法基本理論進行講授。將海洋法列入法學院的必修課程,并且在法律職業資格考試中增加海洋法的內容,擴大海洋法的普及范圍,為培養卓越海洋法治人才創造有利的條件。課程設置上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理論課程設置海洋法基本理論、海上維權與執法專業知識、海洋文化、海洋環境保護、海洋法律英語等;實踐課程上,設置登臨緊追虛擬仿真實驗、涉漁“三無”船舶案件虛擬仿真實驗等課程,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6]。
(2)加強涉外海洋法治人才的培養。將國際法設置為一級學科,增加海洋法在國際法教學中的內容比例,增設國際海洋法專門課程,加大對國際海洋法內容的講授,培養國際性海洋法治人才。從根本上改變國際海洋法學科長期以來弱化的現狀,提升國際海洋法學科地位,構建符合海洋法特點的學科和專業體系[7]。注重法學與國際貿易、漁業經濟等學科的交叉融合,培養跨學科復合型海洋法治人才。將法律英語與國際海洋法課程的教學統籌推進,實現二者的協同建設,注重海洋法律英語語言能力的培養,重視海洋法法律英語專業內容的講授,形成法律英語與國際海洋法協同培養的法治人才課程體系。同時為學生提供國外交流、留學生項目資助,提升學生的國際海洋法理論學習,提升英語語言能力。選拔優秀海洋人才到國際海洋法法庭實習,提升實踐能力。
(3)推進卓越型、涉外型海洋法治人才培養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改革。在教學中注重中英文教學的結合,結合學生的基礎分為中英文教學班和純英文教學班,以涉外海洋法案例作為教學資源,注重模擬法庭教學法、模擬國際研判教學法以及研討式教學法的運用。帶領學生積極參與國際模擬法庭競賽、國際海洋法競賽,提高學生的實務能力,拓展學生的視野,提升教學的有效性。
(1)目前很多國家設置了海洋維權與執法人才培養的專門院校。例如,美國有海岸警衛隊學院;日本有海上保安學校、海上保安大學;韓國有海洋警察學校;俄羅斯有聯邦安全局邊防學院、聯邦安全局國立邊防軍事醫學院、聯邦安全局加里寧格勒邊防軍事學院等武備學校等專業軍事院校。可以發現這些國家海洋維權執法人才培養學校的設置是與海洋執法體制相吻合的。目前,我國海上維權與執法隊伍正在整合的進程中,可以借鑒國外經驗,探索建立一所專門的綜合性海上維權執法人才培養高等院校,并且在院校中設置涵蓋本科生、碩士研究生以及博士研究生的不同層次人才,以便能夠為我國海上維權執法實務定點、定向輸送各類精英化、專業化海洋法治人才。
(2)為了進一步增強教學的有效性,提升學生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涉海類高校應當基于應用型、國際型的辦學定位,推進實行“校局”“校地”合作聯合培養模式。邀請當地海事法院、律師事務所、海警局等部門的專家到學校開展實務課程教育,也可以定期安排學生到實務部門實習,設身處地地參與實務工作中,并且開展海洋法、海洋維權法的研討會,學生與實務部門的專家共同交流,相互學習[8]。同時,學校也可以邀請具有深厚海洋法經驗的學者開展講座,邀請實務部門的執法人員來學習與交流,全方位構建“教、學、練、戰”一體化教學模式。
加強海洋強國建設,培養海洋法治人才,離不開師資隊伍的建設。“雙一流”建設背景下,卓越型、國際型海洋法治師資隊伍、精英團隊能夠為人才培養提供強力保障。
①培養精通海洋法基本理論的教師和科研人員。如,涉海部門通過邀請較為資深的海洋法理論專家與實踐經驗豐富的實務專家,舉辦海洋法理論培訓班,為高校教師以及科研人員提供學習的平臺,培養精英的教師和科研團隊,再通過他們培養出優秀的學生,保障海洋法治人才的資源供給。②培養國際型、跨學科教師團隊。加強海洋法教師的綜合性培養,鼓勵海洋法教師對外文文獻進行學習與鉆研,積極參加專業英語培訓班的學習,增強涉外海洋法治的專業性。在自身精通涉外海洋法的基礎上,創新教學方法,利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將涉外海洋法治傳授給學生。例如,在課堂上,合理運用雙語教學,在入門時以較為簡單的英文案例作為講授素材,循序漸進,培養英語海洋法教學模式,讓學生真正融入課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③鼓勵海洋法專業教師參與自然資源部、海警局、海事法院等單位的橫向課題,與實務部門的專家展開交流與學習,增強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提升教師的學術水平和教學能力。④涉海類高校法學院應當積極邀請海事法院、海事仲裁委員、律師事務所、海事局等部門的專家作為學校的兼職教授,負責海洋法治實務課程的講授,并且作為碩士、博士研究生的兼職導師,開拓學生的視野。⑤涉海高校與國外涉海高校構建交流合作項目,鼓勵青年教師參加國外交流計劃,也歡迎國外教師到國內進行學習與交流,拓展國際實業,吸收先進的教學與教育理念,推動國際化教學團隊建設[9]。
培養卓越海洋法治人才是“雙一流”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也關乎我國海洋維權執法隊伍的優化和整體素質的提高,對維護國家海洋主權和權益具有不容小覷的作用。在“雙一流”建設背景下,應當深刻認識到海洋法治人才培養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型工程。海洋強國建設,必須加強海洋法治人才的培養,必須腳踏實地,積極探索高效的培養路徑。堅持“立德樹人”的基本理念,構建海洋特色法治人才培養模式、設置合理的課程體系,推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改革,推進“校局”“校地”合作聯合培養模式、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每一步均不可或缺[10]。唯有如此,才能提高我國行業特色教育水平,建設教育強國,唯有如此,才能積極應對復雜多變的國際海洋法律實務,緊跟時代發展,構建海洋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