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發兵MA Fa-bing;龐東喆PANG Dong-zhe
(①鄭州大學管理學院,鄭州 450001;②中建一局集團第三建筑有限公司,北京 101100)
20 世紀90 年代開始,由于自然補給水量減少,加之工農業排水等因素[3],2008 年,烏梁素海污染達到頂峰,出現面積高達8 萬多畝、持續時間長達五個月的黃藻,導致湖面被覆蓋,水體發生嚴重污染。烏梁素海流域曾一度成為匯集工業廢水、生活污水以及農田退水的“污水池”。2017 年內蒙古自治區對外公開中央環境保護監督整改方案中指出:“烏梁素海接納河套地區90%以上農田排水,超過36%的總氮、55%的化學需氧量和62%的總磷來自農業污染,農田排水是烏梁素海污染主要來源。”[4]烏梁素海流域的環境污染和生態功能退化形勢嚴峻,土地沙漠化的面積也日益增加。
究其原因,不僅因為外部環境污染帶來的環境影響,還因為內部生態環境被破環帶來的生態破壞。另外長期超出負荷,資源消耗,無法恢復的“體力透支”,所有的這些因素疊加都在驅使著烏梁素海流域走向滅亡,塞外明珠的光亮一點點消散。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內蒙古自治區生態保護建設做出重要指示批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快呼倫湖、烏梁素海、岱海等水生態綜合治理。為改變烏梁素海流域等地區生態系統受損嚴重的現狀,2018 年,財政部、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聯合發文,將烏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保護修復工程(以下簡稱“烏梁素海生態修復工程”)納入國家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
2019 年5 月,烏梁素海生態修復工程開工建設,一體化治理打造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系統,如圖1 所示一體化治理后的現狀。歷時五年,2022 年12 月31 日烏梁素海生態修復項目正式竣工,復活了面臨消失的烏梁素海流域,烏梁素海流域面貌煥然一新,再現塞外明珠美麗風采。

圖1 山水林田湖草沙治理后現狀
為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修復,以構筑我國北疆萬里綠色城為目標,堅持“保護優先、系統治理”的原則,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按照“一中心、二重點、六要素、七工程”組織實施烏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工程。“一中心”即以建設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屏障為中心,“二重點”即聚焦于提升“北方防沙帶”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和保障黃河中下游水生態安全,“六要素”即圍繞流域內沙漠、礦山、林草、農田、濕地、湖水等生態要素開展系統治理,如圖2 所示“七工程”就是在前期治理的基礎上,分時間、分步驟、分區域,通過三年的時間,充分考慮資金年度投入強度、可行性及地方政府的實施能力,優先啟動對國家生態安全格局產生重大影響的工程項目。

圖2 項目系統結構圖
項目設計及空間布局貫徹整體性、系統性原則,布局合理,統籌考慮了烏梁素海各區域實際存在的問題及自然生態各要素,體現了“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5]要求;工程類型合理,能聚焦生態受損、開展修復治理最迫切的重點區域和工程。
根據“尊重自然、差異治理”的主要原則,按照“因地制宜、重點突出”的規劃方法,將烏梁素海流域生態保護修復分為6 個主要治理區域,如圖3 所示形成“四區、一帶、一網”的生態安全格局,具體包括環烏梁素海生態保護帶、河套灌區水系生態保護網、烏梁素海水生態修復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區、阿拉奔草原水土保持與植被修復、烏拉山水源涵養與地質環境綜合治理區、烏蘭布和沙漠綜合治理區。圍繞“修山-保水-擴林-護草-調田-治湖-固沙”的系統路徑開展烏梁素海生態系統修復,創新性提出“4233”生態修復治理模式。即4 步走標準化沙漠治理,林草修復2 大神器,礦山3 重治理,海堤整治3 步施工。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和系統化治理,解決“種樹的只管種樹、治水的只管治水、護田的單純護田”所導致過度重視部分而忽略整體,項目之間缺乏協同的問題,打破各個生態系統的邊界。

圖3 工程分區
2.2.1 礦山生態修復主要采用“三重”治理
如圖4 所示,第一重通過“磨腮削骨”,對邊坡陡立的危巖體進行削坡整修;第二重即“墊坡整容”,修復地形地貌。對于“凹陷式”露天礦坑和“山坡式”礦坑分別采用廢渣回填和墊坡的方式進行整容,恢復原有地形地貌。第三重即植被生態恢復。結合區域的自然條件和原土質的利用情況,對經過此前物理修復的邊坡采用無人機播撒耐寒草籽,使得植被、地貌景觀以及土地功能得以恢復。打破各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系統的邊界,修山的同時達到水土保持,恢復植被,播撒草種,達到保水、擴林、護草多生態恢復的效果。

圖4 礦山“三重”治理
2.2.2 農田面源及城鎮點源污染治理
主要措施包括:控肥、控膜等措施→城鎮、村落污水處理→面源垃圾、廢棄物回收及資源化利用,達到減少面源污染,凈化城鎮村落污水以及間接控氮減磷、提高水質。同時采用精準化水肥一體化灌溉系統,優化導料、下料系統,實現分散下料,進而可以保證水肥濃度。通過調田工程,能夠有效減少污水進湖,從而保護湖泊。
2.2.3 湖體水環境保護與修復
通過松木樁圍隔網,將治理區域進行分割,逐步進行治理,能夠有效的節約工期,并提升治理效果。在治理過程中,首先采用蘆葦破碎技術,快速破碎蘆葦地,有效提高清淤設備工作效率,減少成本投入;其次是疏浚底泥快速沉淀技術,運用這種原理將水中懸浮的粒子或顆粒聚集在一起,使管道內的底泥迅速沉淀;最后采用菌床一體化設備,激活水體中有益微生物,同時抑制有害微生物,削減底泥中的有害物質,形成穩定的循環凈化系統。高效率達到治理湖泊和保持水循環。
2.2.4 沙漠綜合治理
漫漫治沙路正式開展。在治沙工程中,如圖5 所示,主要采取四步走戰略,首先是機械平沙,平整高大沙丘,使沙丘坡度整體不大于15°,便于植被生長;其次是設置沙障,創新輕型壓草覆沙機械,輔助草方格沙障鋪設;然后是梭梭種植,種植具有極強的耐旱性、抗逆性及適應性的梭梭樹,進一步固定沙丘。其中梭梭樹的種植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不僅有效固沙,而且能夠促進當地的發展,梭梭種植同時嫁接具有極高藥用價值的肉蓯蓉,助力當地經濟發展。治沙工程的順利結束,意味著在烏梁素海構建多元共生的生態系統順利進入收關之際。

圖5 沙漠綜合治理“四步走”
烏梁素海流域生態修復項目的成功收關,大力推進試點區域生態環境安全、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生態發展,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治理體系,規劃7 個高質量、全覆蓋流域生態環境修復治理系列工程,不僅挽救了瀕臨滅絕的烏梁素海流域,通過構建多元共生的生態系統以及全局化、一體化理念,使烏梁蘇海流域真正“活”起來,而且帶動了內蒙古西部巴彥淖爾經濟的發展,帶來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遠超我們的想象,成功響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號召,帶動當地長遠的發展,實現了烏梁素海從“生態修復”到“生態富民”。
首先項目通過流域水環境治理削減了流域污染物的數量,大大提升了烏梁素海水質情況,增加鳥類和魚類數余萬只,成為無數野生動物棲息的家園,同時烏梁素海每年可承泄分洪水量2 億立方米以上,有效緩解了黃河流域的水承載風險。
其次通過植被修復新增植被覆蓋面積68 平方千米,每年增加植被固碳量10840 噸,增強水源涵養能力和水土保持能力,每年減少土壤侵蝕量116 萬立方米,每年水源涵養量共計1191 萬立方米,系統提升烏梁素海作為“北方防沙帶”功能。
首先是在烏梁素海流域生態綜合治理的過程中,通過設立一萬畝第五人工種植“扶貧示范林區”,成功為當地1200 多人提供了就業的機會,為當地村民、牧民帶來收入來源;同時提供沙漠種植經驗,培訓當地村民沙漠種植和滴灌安裝操作的相關技術,引導更多村民運用學到的相關技術實現自主創益增加收如,從而徹底擺脫貧困,為當地村民帶來價值收益。其次是在烏梁素海流域開展生態產業園建設,助力當地百姓就業和經濟發展。項目團隊承接了中國和以色列的防沙治沙生態產業園建設工程,該工程采用了中國以及以色列的現代農業技術管理措施,確保產業園的農作物清潔、新鮮、綠色的穩定質量,各種農作物高達600 余畝,有助于本地的土壤、空氣和灌溉水質量得到相應的提高。改善生態氣候,提高當地的農業生產力,推動老百姓就業,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首先烏梁素海流域生態項目推動流域內3.7 萬人口增收。沙漠治理工程中種植的具有極高藥用價值的肉蓯蓉以及山桃、山杏、酸棗、蘋果等適宜農作物,其中肉蓯蓉名貴中藥材,持續期20 年累計收益336000 萬元;通過秸稈加工、飼料加工、有機肥生產獲得經濟收益總計772017 萬元;中水回收利用產生的收益為201.15 萬元/年。生態修復項目帶來的經濟收益極大推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帶來更高的價值。其次經過生態修復的烏梁素海,依托得天獨厚的地理資源優勢,生態文化旅游產業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旅游業呈現出欣欣向榮的繁榮景象。發展旅游產業能夠促進當地的產業結構調整,打贏脫貧攻堅的關鍵一步,是解決就業,增加收入,推動經濟發展的有效渠道。2023 年十一“雙節”假期,烏梁素海流域景區假期的熱度暴增,接待游客近3.95 萬人,實現營業收入142.9 萬余元。
烏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工程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統籌推進工程綜合治理,強化北方防沙帶生態功能,實現流域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形成流域生態良性循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產生活環境,全流域綜合治理效果大于單個工程產生的效果總量。本工程的成功實施為促進區域催生新產業、新業態和新動能,加快貧困人口脫貧步伐,并為西部生態脆弱地區及相關生態保護工程踐行“兩山”理論、實現綠色發展提供可借鑒的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