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世琴CHEN Shi-qin
(中交第三航務工程局有限公司廈門分公司,廈門 361000)
目前在我國建筑領域當中,工程項目現場分包管理與質量監控已經成為工程項目現場管理的主要形式。但是工程項目現場分包管理與質量監控,在實際進行過程中容易遇到技術、管理、監控等方面的問題,從而限制工程項目現場分包管理與質量監控的實施,致使工程項目出現多種不可控的施工問題。因此,本次工程項目現場分包管理與質量監控研究,主要通過闡述EPC 總承包項目管理的相關內容,通過利用BIM 技術對其進行改進,致使本次研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推動建筑行業的現場分包模式發展[1]。
本次研究以某住宅項目為例,項目名稱為新建4 號樓,共有8 層住宅,建筑面積為4286m2,道路寬度4.5-5m,屬于夏熱冬冷地區。最終納入了進度管理、質量管理以及成本作為觀察指標,發現改進的方案效果顯著。
EPC 總承包項目管理的實際作用對象為總承包單位和所有參與方單位,并且是由上述單位組建而成的工程項目機構,其中BIM 技術作為該機構的架構組成的主要應用技術,所有關于工程項目的信息傳輸都在該技術支持下進行,從而提高所有工程項目參與單位之間的協調效率和溝通能力[2]。首先是在組織架構設計中的改進,由于BIM技術應用各參與方與委派專業人員,組合成該技術的應用小組,從而在EPC 技術的基礎上,利用BIM 技術有效改進工程項目的組織機構,如圖1 所示。
圖1 EPC 總承包模式中BIM 技術的組織架構改進設計
由圖1 可知,EPC 總承包項目管理中的BIM 技術改進應用主要體現在兩個階段,分別為設計和施工,內容如下。
①設計階段的BIM 技術應用:設計階段的BIM 技術應用,主要體現在所有關于工程項目設計的各參與單位當中,其中以設計部門為主,其他部門為輔。例如:設計部門的總負責人,通過應用BIM 技術,進行工程項目的設計工作,同時在BIM 技術上對設計階段的相關工作及人員進行協調,之后將完成的設計成果上報,在得到相關領導部門的認可和批復后,之后的工程項目現場施工內容,均需按照BIM 上的參數進行,同時還將其交付至建設單位,最后保存成為工程項目基礎建設資料。
②施工階段的BIM 技術應用:施工階段的BIM 技術應用,主要體現在所有關于工程項目施工的各參與單位,其中施工部門和設計部門為主要,其他部門為次要:例如:施工部門的主要負責人,通過應用BIM 技術的方式,在計算機當中構建施工模型,并對構建的模型進行深化和更新,從而更全面的掌握施工的節奏與環節,從而達到最大化施工協調,之后再由其將BIM 技術上的施工資料進行匯總、上報,致使總協調方能夠按照相關資料進行技術成果的校驗與核對,最終將得到的施工成果高質量的交付給建設單位。
此外,還有組織職責制定以及項目管理權限方面的BIM 技術改進內容[3],如圖2 所示。
圖2 EPC 總承包模式組織權限分配的BIM 技術改進
BIM 技術改進EPC 總承包模式的核心在于:EPC 總承包項目各參與方基于BIM 模型和協同平臺開展多階段多專業多參與方的協同管理,將設計-采購-施工三個階段真正整合起來,讓不同參與方的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通過BIM 技術和平臺充分流通[4]。最終,通過BIM 技術緩解乃至解決EPC 模式中的設計-施工階段的協同和融合、難以規范和監管項目現場管理行為和管理質量、項目內部和項目到公司的信息傳遞和協同交互、工程資料和項目數據的存儲、集成和管理等問題,如圖3 所示。
圖3 EPC 總承包模式中BIM 技術協同改進
工程項目的所有參與方、BIM 部門以及總承包項目部應按照BIM 技術的應用方案,開展管理與監督BIM 技術的應用實施工作,從而保證BIM 技術的應用實施工作,滿足既定實施方案的施工要求,從而在規定時間內,保證交付質量的同時按時交付[5]。而實施保障體系由軟硬件環境、管理制度和規范程序等組成,首先是軟件環境方面,在實際項目應用時,應當根據工程特點、BIM 技術應用深度和項目需求,購置合適的BIM 建模和應用軟件以及BIM 平臺;而后按照軟件運行環境要求和模型體量,選定合適的硬件配置設施,同時注意在選用BIM 軟件時,充分考慮軟件的易用性、適用性以及數據互操作性,保證項目中的不同軟件和平臺之間能夠實現數據的協同與互通。其次是制度保障方面,通過落實工程項目管理的會議、督查、報告、評估等制度的方式,同時采取細化四類制度形式,有效提高制度的可實施性和科學性。最后是程序方面,程序方面的保障流程為:建立計劃(Plan)→執行(Do)→檢查(Check)→處理(Action)的PDCA 循環管理體系,對BIM技術應用工作質量進行全面管理。
①進度管理結果。將BIM 模型在構件當中進行實時狀態反應,在生產進度中,工藝流程為混凝土配置——安裝模具——布置鋼筋網——預留預埋件——混凝土澆筑——養護——脫模。然而生產人員會使用手持終端設備進行RFID 標簽掃描,并將其上傳到管理的平臺中。施工之前,吊裝計劃能夠使用BIM 技術平臺進行傳遞,避免出現構件的堆積情況。且在使用BIM 模型對剪力墻的生產排版方案分析時,還能得知剪力墻的構件長度。前四層的剪力墻構建參數如表1 所示。
表1 前四層的剪力墻構建參數表
②成本管理結果。首先,在設計成本管理中,此項目為框架結構,在構件節點鋼筋連接中,通過濕式的方式進行連接,并借助BIM 模型仿真。將其與優化之前的傳統方案相比,成本有所降低。如表2 所示。
表2 成本管理評價結果
③質量管理結果。通過BIM 技術能夠將構件生產簡單化,無論是裝配的路線還是方法都可以通過BIM 模型展示。施工人員能夠準確的把控施工難點,管理人員也能對潛在的風險進行分析。在完成運輸后,質量管理人員還能夠通過設備對構件進行相應信息的采集,可在后期明確質量的相關責任。可是在傳統的質量管理中,反饋時效性較差,需要一層一層的匯報,使用BIM 模型之后,能夠隨時了解項目的質量情況,并對其進行有效控制,避免出現質量問題。
綜上所述,工程項目現場分包管理與質量監控研究,首先概述本次研究社會背景、意義等相關內容,從而引出本次研究;其次分析了工程項目現場分包管理和質量監控的現狀,突出本次研究主要內容的同時,明確本次研究的主要方向,并為之后的研究內容做好鋪墊;然后提出BIM技術在EPC 總承包項目管理中的改進措施,從實際工程項目常用技術的角度出發,同時針對上述現狀中出現的問題,提出有效的改進措施,從而達到完善本次研究的目的,致使本次研究具備較強的邏輯性;最后采取案例分析的方式,從實踐案例當中體現改進措施的實際應用,致使本次研究具備一定的實踐價值。
此外,本次研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主要體現在對于實際工程項目現場分包內容的結合程度相對較弱,并未從具體實際工程項目現場分包管理和質量監控的角度出發,致使本次研究針對性相對較弱,所以在之后同類型研究當中,將會從實際工程項目現場分包的管理和質量監控角度出發,通過分析具體的工程項目現場分包管理及質量監控的方式,有效提高研究的現實研究價值和可實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