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劍JIN Jian;劉璐LIU Lu;薛炳華XUE Bing-hua;周昊然ZHOU Hao-ran
(河北大學經濟學院,保定 071002)
當下世界經濟局勢復雜多變,突發性事件增多,導致世界經濟發展下行風險升高,對就業市場的穩定造成沖擊。因此,中國政府未雨綢繆,在2010 年結合自身工業發展未達到發達水平的現狀首次提出了適合中國國情的九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加快中國的產業升級和就業結構轉變。河北省立足于已有的產業類型及工業基礎于2013 年正式申報新興產業發展項目,主要包括電子信息,生物醫藥和新能源等領域。經過十年的發展,新興產業已經初具規模,但是它的融合集群發展是否帶動了科技類人才就業水平提高仍有待研究?;诖藢⒁院颖笔槔?,探索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集群程度對科技類人才就業水平的影響,為河北省吸引高端人才,改善就業領域結構性矛盾,減少人崗不匹配等現象提供有效參考。
依據企業間的信任、承諾和技術需要集聚起來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園區發展優勢明顯,利于聚集人才,收集信息,降低成本和提升創新能力[1]。有研究表明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方向及就業彈性與就業情況呈正相關,發展速度與就業情況呈負相關[2]。戰略性新興產業收益的高波動性導致跨國公司在新興市場盈利能力和預期就業數量都明顯減少,不利于我國的核心技術引入[3]。但是對于生產要素價格低的地區,知識密集型產業在就業方面從跨國公司中獲取的利益仍然多于傳統產業[4]。當今世界處于工業4.0 向新一代工業4.0 邁進的關口,各行業都面臨著整合新興技術以保持競爭力的持續壓力,能否成功邁入新一代工業4.0將取決于新興技術的成功采用[5]。處于世界經濟發展大變革的時代下,河北省也應抓住機遇,集中力量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產業結構升級。
1.1 研究假設 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有利于減少城市碳排放,共享新技術和吸引高端人才,進而升級產業結構,細化專業分工,提高生產效率,促進地區環境優化并改善就業情況。產業融合集群包含兩個層面,第一,空間層面的聚集。新興產業鼓勵中小企業以一定方式聚集起來加入科研團隊,有利于產業鏈上下游產品輸送和生產中資源的配置優化。第二,技術層面的集聚。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一般以一個擁有突出的存在技術壁壘的高新技術大企業為核心,細化專業分工,引進比較單一的專業的中小企業形成產業園區。這一點促進了技術的共享和人才的共享,提升了技術轉化為產值的比例。不難看出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過程對中高端科技人才需求量巨大,由此提出:
假設1:地區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程度提高直接促進該地區科技類人才就業率上升。產業集聚過程中的核心技術來源一般分為兩個方面,第一,我國自己的科研機構或高??蒲衅脚_取得的重大科技突破,第二,國外具有成熟核心技術機構的直接投資。本土技術突破當然優勢顯著,經濟效益高且成本低,但是所需時間長,技術產業化的風險也較大,故外商的直接投資創造的科技類崗位數量同樣不容忽視,由此提出:
假設2:外商直接投資對科技類人才就業率有直接且正向的影響。
科技人才就業率是針對受教育水平較高人群提出的,這類人群就業選擇除了受到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程度的影響,同時也受到城市交通現狀,公共基礎設施情況,教育資源數量和經濟發展水平等城市軟實力的影響,由此提出:
假設3:城市教育水平和城市總產值對科技類人才就業率有直接影響。
而新興產業的特點有技術含量高等,所以它的發展先決條件包括基本工業設施情況,城市經濟發展水平以及教育水平的程度。城市總產值(GDP)是衡量一個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指標之一,故本文以河北省各地級市的GDP 來代表其經濟發展水平,以成人教育、本科???、職業學校學生在校人數總和代表該城市的教育水平(edu)。新興產業的高技術含量特點決定了,對于具有大量中高端科技人才的城市和本身GDP 很高的城市更加有利。由此本文提出:
假設4:城市GDP 和教育水平對區域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程度與科技類人才就業率關系有正向調節作業。
以上影響因素對外商直接投資的調節作用則更加明顯,大部分國外高科技公司更傾向于在沿海發達地區和東中部教育水平高的城市投資建立分廠。故提出假設:
假設5:城市教育水平對外商直接投資與科技類人才就業率關系有間接影響。
互聯網給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提供了便捷,提升了輔導員的工作效率;但互聯網具有雙刃劍效應,我們要以正確的態度看待互聯網,充分利用互聯網優勢來創新學生管理工作。
1.2 模型構建
針對以上假設使用HLM 模型解決區域的教育及經濟水平與河北省微觀高新技術企業數據的匹配問題。該模型可用于分析不同層次變量間的關系,估計各層次的效果以及各層次能夠解釋的變異量,進而解決傳統的散記和合計過程造成的誤差問題。模型具體如下:
①零模型。當希望將方程分解為由個體差異造成的部分與由組差異造成的部分,使用第一層和第二層均沒有預測變量的零模型已然足夠,在這種情況下,模型如式(1)所示。
滿足Var(εi)=σ2,Var(μ0j)=τ00,其中,empij是河北省j地區高新技術企業i 的就業率,固定效應γ00是全樣本就業率均值,誤差項由區域差別μ0j和企業個體差別εij構成。采用組間相關關系測量因變量的方差中被區域差異變量所解釋的部分。若ICC 較高,則表明企業就業率存在明顯的區域差異,應加入對區域因素的考慮。
②隨機回歸模型。構建全固定項隨機回歸模型(2),以驗證假設1 和假設2。第一層企業層面變量包含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度(LQ)和技術溢出(FDI)。第一層回歸模型中的回歸系數包括截距項β0j及斜率項β1j和β2j。第二層不含任何變量,均設定為具有隨機效果的回歸模型,其中γ00表示所有第二層單位的總體平均數即教育水平和GDP 水平的總體均值,γ10,γ20的含義與β1j,β2j相同都表示變量LQ,FDI 對科技類人才就業率的影響。
③截距模型。構建全固定項截距模型(3),以驗證假設3。將第一層模型的截距項β0j作為結果變量納入第二層模型,并加入區域層面的知識教育程度變量(edu)及經濟水平變量(GDP)。
④斜率模型。構建擁有隨機項的斜率模型(4),以驗證假設4 和假設5。針對第一層模型中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度和技術溢出的斜率項,加入區域層面的知識教育程度及經濟水平變量進行預測。其中,γ11、γ21和γ12表示區域層面因素對第一層回歸系數的影響程度。
2.1 樣本確定和變量測算 由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數據沒有單獨年鑒予以統計,本文以河北省各地級市上市高新技術企業代表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初始樣本進行研究,選取研究區間為2010-2021 年,缺失數據由插值法補齊,得到258 組數據。
其中emp 代表科技類人才就業率,empr代表城市就業率且output 表示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企業層面的解釋變量分別為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程度和國外技術引入量,前者用各城市的區位熵(LQ)來計算,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qij為該城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qj代表該城市總產值,qi是河北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q 是河北省所有產業總產值,后者用外商直接投資額(FDI)來表示。區域層面兩個解釋變量分別是城市生產總值(GDP)和教育水平(edu)。以上數據來源于CSMAR 數據庫、《河北統計年鑒》《中國城市統計年鑒》以及各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文件。
2.2 河北省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與就業的描述性分析 描述性統計分析使用未標準化的原始數據,結果如表1 所示,可以看出河北省13 個地級市的教育水平,外商直接投資額,城市人均產值和區位商在區域層面差距都很大,說明河北省的資源分配十分不均衡,各城市發展水平差距巨大。但是科技人才就業率的差距卻很小,這是否可以表明擁有相對優勢資源的城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融合集群程度也不是很高,發展仍然處于探索階段,對高技術人才的吸引力不足或者需求較低,針對這些問題,本文接下來在傳統線性回歸的基礎上,加入區域層面的影響因素即城市GDP 和城市教育水平,使用HLM 模型來探究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對科技人才就業率的影響。
表1 變量描述性統計
2.3 河北省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程度對就業的影響檢驗
①零模型檢驗。如表2 所示,河北省各城市科技類人才就業率截距項的殘差變異系數為-1077.062,十分顯著,通過計算ICC 可知,河北省科技類人才就業率大部分變異來自于區域層面因素。說明區域層面的城市GDP 和教育水平對科技類人才就業率影響顯著,適合運用HLM 模型分析。
表2 零模型估計結果
②隨機模型檢驗。如表3 所示,城市區位熵和外商直接投資對模型均有顯著影響,假設2 為真。其中區位熵的系數是-0.0001,表示融合集聚程度每上升1 單位,科技人才就業率下降0.01%,回歸結果與假設1 違背,即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聚程度的提高沒有促進科技人才就業率。這一與事實不符合的結論說明了在不考慮河北省各城市之間客觀存在的固有差異,例如,經濟發展水平,教育發展水平和文化發展水平等差異,而對全體數據直接做回歸得到的結果是不可靠的。接下來本文將加入區域層面因素對整體數據進行多層線性回歸。
表3 全固定隨機模型估計結果
③截距模型檢驗。截距模型結果如表4 所示,可以看出截距項十分顯著,證明假設3 為真,城市人均產值和教育水平對科技類人才就業率有顯著影響。截距模型中區位熵(LQ)的系數為0.0002 并且在10%顯著性水平下是顯著的,說明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聚程度上升1 單位,科技類人才就業率提升0.02%,與事實相符合,證明假設1 也是正確的。
表4 全固定截距模型估計結果
④斜率模型檢驗。斜率模型回歸結果如表5 所示,代表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的指標GDP 和表示城市教育水平的指標edu,對第一層回歸模型的兩個關系(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程度與科技類人才就業率的關系及外商直接投資與科技類人才就業率關系)都有顯著的調節作用,證明假設4 和假設5 為真。說明當城市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程度相同且技術溢出水平相當時,經濟發展水平越高,教育資源越豐富對科技類人才的吸引力越大,進而提高該城市科技類人才就業率。
表5 斜率模型估計結果
以河北省高新技術上市公司為樣本,采用多層線性模型研究了省內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程度對科技類人才就業率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程度對科技類人才就業率同時存在直接和間接影響。由于河北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在各城市差距較大,從企業層面很難找到與科技類人才就業率的關系,而在加入區域層面因素的考察后,就能明顯的看到戰略性新興產業對科技類人才就業率的正向影響。同時,由于河北省相關企業科研水平短期內有限,導致外商直接投資對科技類人才就業率同樣存在顯著的正向影響。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優化了科技類人才就業率,這表現在外商投資直接影響企業科技類人才就業率。城市GDP 和教育水平還可以通過調節外商直接投資與科技類人才就業率的關系,對企業科技類人才就業率產生間接影響。此外,在不同的城市GDP 和教育水平下,影響河北省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程度的具體因素不同,對企業科技類人才就業率的影響機制也呈現差異。
中國在“建設制造強國”的同時,高新技術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相對較弱,作為中國經濟欠發達地區之一的河北省,亟待從本省發展的實際情況出發,根據外商直接投資強度和教育實際水平有側重地出臺相應人才引進政策,打造獨屬于河北省的特色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最大限度體現科技型人才的競爭力。河北省高新技術企業,尤其是產業鏈供應鏈上的中小企業,具有較強的科技創新活力,是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的主力軍,在科技類人才就業上需提供驅動力,在優化河北省人才培養并為省內人才提供就業選擇的同時,積極引入外省人才,促進河北省高端人才供給體系形成,提升人才供需總量和質量。同時,對河北省政府及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企業而言,需吸納更多外商投資以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優化科技類人才就業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