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供圖/視覺中國
《關于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 加快科技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2023—2027年)》由中共浙江省委組織部、浙江省科學技術廳、浙江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浙江省經濟和信息化廳、浙江省教育廳、浙江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浙江省人民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浙江省市場監督管理局、浙江省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等九部門聯合印發。
9月20日至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考察時指出,要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支持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落地轉化。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發揮科技型骨干企業引領支撐作用,營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成長的良好環境。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出臺《關于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的意見》,圍繞“為誰創新、誰來創新、創新什么、如何創新”,從制度建設著眼,對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成果轉化全創新鏈條進行整體部署。
11月初召開的全省創新深化大會上提出要“塑造五個新優勢”,其中之一就是著力塑造企業主體活力新優勢。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的意見》文件精神,落實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省科技廳會同相關廳局制定了《關于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 加快科技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2023—2027年)》。在制定過程中,力求把握以下兩點:一是突出國家、省委、省政府關于企業創新主體的部署要求,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黨的二十大報告及中央深改委、財經委會議精神,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的意見》,圍繞省委、省政府創新深化和“315”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工程總體部署,從制度設計上和全鏈條上強化企業的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二是著力突出系統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聚焦著力塑造企業科技創新主體活力新優勢,面向農業、工業和服務業等全產業,針對浙江省企業在全球產業鏈中“跟跑”居多、“領跑”“并跑”不足等問題,提出讓企業在科技創新中更有獲得感、安全感的具體政策措施,全面系統地推進科技企業“提質擴面”,激發企業創新活力,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優化企業創新生態,加快科技企業高質量發展。
《關于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 加快科技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2023—2027年)》由總體要求、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三個部分構成。
第一部分總體要求。以創新深化為戰略核心,以增強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為主線,以壯大高水平科技企業隊伍為基礎,以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為關鍵,以提升科技企業價值創造為目的,聚力打造最優創新生態,激發企業科技創新活力,著力增強農業、工業和服務業等全產業中企業科技創新的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
到2027年,從“提能”和“擴面”兩個維度確定了實施目標。“提能”方面,規上工業企業研發費用支出占營業收入比重達3.4%以上,進入全球企業研發投入500 強企業8 家以上,科技領軍企業成為國家重要戰略科技力量,企業或以企業法人形式牽頭建設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產業創新中心3 家以上,組建創新聯合體50 家以上,支撐三大科創高地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突破。科技企業成為引領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力量,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68%。“擴面”方面,形成以科技領軍企業、科技小巨人企業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為引領,高新技術企業為中堅力量,科技型中小企業為基礎的高水平科技企業隊伍,每年新增高新技術企業4000 家、科技型中小企業8000 家,農業高新技術企業累計達2000 家,規上工業企業、規上服務業企業中高新技術企業的數量占比分別超過50%、20%,每萬家企業中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165 家。
第二部分重點任務。從3 個方面提出了14 條具體的政策和措施。
一是實施“兩清零一提升”專項行動2.0 版。力爭全省3 億元以上制造業企業無研發機構清零,5000 萬元以上制造業企業無研發活動清零,規上制造業企業研發活動覆蓋率提升到80%左右。每年新建省重點企業研究院50 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100 家、省級工程研究中心40 家左右,省重點農業企業研究院累計達到50 家以上。二是支持企業引進培育高水平創新型人才。加強人才計劃支持,在申報資格條件上根據企業人才特點予以適當傾斜。支持符合條件的科技領軍企業開展人才計劃自主評審。開展校企、院企科研人員“雙聘”等流動機制試點,推廣科技特派員制度,深化科技特派團試點。三是推動企業高能級科創平臺提能升級。實現科技領軍企業省重點企業研究院動態全覆蓋,科技小巨人企業省企業研究院動態全覆蓋、省重點企業研究院覆蓋率達50%以上,專精特新“小巨人”省高企研發中心動態全覆蓋、省企業研究院覆蓋率達50%以上。四是培育創新能力卓越的科技型骨干企業。科技領軍企業和科技小巨人企業分別達到150 家、500 家。入圍世界一流企業創建示范企業6家以上。五是深化數字賦能精準高效培育科技企業。完善“科技企業成長在線”數字化重大應用。建立科技企業“孵化資源數字地圖”,更好地服務科技人員帶技術、帶成果、帶項目創辦科技企業。完善科技企業“儲備庫—培育庫—成長庫”梯次培育庫,實現科技企業資質申報評定便利化、自主化。

供圖/視覺中國
一是強化企業技術創新決策的主體地位。省科技咨詢委員會的企業專家比例不少于1/4,進一步提高科技專家庫中的企業專家比例。建立企業家科技創新咨詢座談會議機制。完善重大科技項目盡職免責機制。探索建立國有企業創新容錯機制。二是強化企業研發投入的主體地位。將企業研發投入獎補政策作為制度性安排長期實施。明確省屬制造業企業最低研發投入比例,探索建立國有企業研發準備金制度,省屬企業研發投入累計達400 億元。三是強化企業科研組織的主體地位。重大科技項目指南編制更多征求企業意見。每年企業牽頭或參與承擔的重大科技攻關項目數占總立項數的比重一般不低于80%。邀請最終用戶、科技領軍企業等直接參與項目驗收評價工作。支持科技領軍企業、科技小巨人企業、鏈主企業等龍頭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四是強化企業成果轉化的主體地位。推動中國浙江網上技術市場成為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載體。推動財政資金支持形成的非涉密科技成果向企業開放。全面推廣科技成果“先用后轉”。
一是增強金融服務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組建國資創新基金、50 億元規模的省科創基金和百億級“專精特新”母基金,完善科技重點企業與基金對接機制。每年動態保有1000 家以上重點上市后備企業。強化“浙科貸”“創新保”、央行再貸款再貼現等政策工具支持。二是加快科技資源和應用場景開放。有序推動科研機構和國資國企的科研設施和儀器設備納入大型科研儀器開放共享平臺。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推動政務公共數據脫密開放共享,鼓勵地方發布人工智能等場景清單。三是完善政府采購制度。實施政府首購制度。在競爭性方式采購中,鼓勵采購人將技術要求作為主要評審因素。逐步提高國有企業采購首臺(套)、首批次、首版次產品和服務的比例。四是優化資源要素配置。對研發費用占營業收入比重高于5%的企業,鼓勵各地安排用電、用水、用地、能耗排放指標。實行高新技術產業投資高可靠性供電費用優惠項目常年申報、按季審核,高可靠性供電費用按收費標準的70%執行。五是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依法嚴格加大對源頭侵權、重復侵權、惡意侵權和規模侵權的賠償力度。實施高價值專利快速申請、快速授權、快速保護。推動自主知識產權標準成為國際標準。
第三部分保障措施。共提出了加強組織領導、加強跟蹤反饋、加強考核評價、加強宣傳引導等四方面保障措施。

供圖/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