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簡介:賈明勝,男,山東泰安人,浙江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教育管理、教師教育研究.
摘? 要:對鄉村青年教師相對剝奪感的關注是讓其“留得下、教的好”的關鍵。研究運用混合研究方法中的探索性序列設計方案,首先通過質性研究建構鄉村青年教師相對剝奪感的具體維度,發現鄉村青年教師相對剝奪感可分為群體相對剝奪和個體相對剝奪;將質性研究結果整理為相對剝奪感量表,在驗證量表有較好信效度的基礎上,圍繞相對剝奪感這一核心變量探究其對鄉村青年教師向城性流動意向的影響以及領悟社會支持在兩者之間的緩沖作用。研究發現,群體相對剝奪感和個體相對剝奪感對鄉村青年教師向城性流動意向均有顯著的正向影響。領悟社會支持在群體相對剝奪感與向城性流動意向以及個體相對剝奪感與向城性流動意向中均能起到調節作用。
關鍵詞:相對剝奪感;鄉村青年教師;向城性流動意向;領悟社會支持;混合研究
中圖分類號:G65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5995(2023)09-0056-10
一、問題的提出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鄉村教師隊伍建設,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向其傾斜。但據2022年《中國教育統計年鑒》數據,2021年度鄉村地區僅小學階段教師流失就高達339721人。[1]而青年教師是流失群體中的主力軍。有學者通過調查發現,在農村義務教育階段職業內流動教師群體中,青年教師占比高達78.47%。[2]對于鄉村青年教師群體的關注有助于穩定鄉村教師隊伍建設。
現有研究多數聚焦在教師流失、離職的影響因素方面。例如,經濟學視角的工資待遇,[3]社會學視角的教師形象和社會地位,[4]心理學視角的教師職業認同、心理感受,[5]文化學視角體現在教師對鄉土文化的適應上。[6]但上述研究多是從應然角度進行考察,在人們眼中,鄉村教師就是這樣或者那樣的。如人們普遍認為鄉村教師的地位不高,但是問題是如何得出的?并未進一步揭示這些問題存在的內在機理。厘清問題產生的深層次根源才有助于采取針對性的方法。
相對剝奪感是指個體或群體通過與參照群體橫向或縱向比較而感知到自身處于不利地位,進而體驗到憤怒和不滿等負性情緒的一種主觀認知和情緒體驗。[7]相對剝奪感失衡會引發離職、社會流動等負面后果。[8]該理論可以作為教師向城性流動意向的解釋變量。但目前關于教師相對剝奪感的研究還較匱乏。本文在建構鄉村青年教師相對剝奪感具體內涵的基礎上,基于領悟社會支持的調節作用,探索相對剝奪感對鄉村青年教師向城性流動意向的影響機制,豐富了關于教師流動研究的理論基礎。據此,研究試圖揭示以下問題。第一,鄉村青年教師相對剝奪感的具體表現形式有哪些?第二,相對剝奪感與鄉村青年教師向城性流動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第三,領悟社會支持能否在兩者之間起到調節作用?
二、研究設計
(一)混合研究方法的使用
當前關于教師相對剝奪感的研究多是從社會地位、經濟收入、專業發展三個維度進行研究。一方面,通過文獻梳理可以發現,這三個維度對于其他群體同樣適用,并未體現出鄉村教師群體的特殊性。另一方面,這幾個維度是從群體角度進行研究,但相對剝奪感還包括個體維度。基于此,本研究采用克雷斯威爾在其著作《混合研究導論》中提出的探索性序列設計方案。如下圖所示,探索性序列設計方案共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旨在通過定性數據收集和剖析研究問題。隨后第二階段的研究涉及利用第一階段定性研究的結果并研發測量單元或者添加新的研究工具亦或是新的實驗干預。第三階段的定量研究應用上一階段的測量單元、測試新的研究工具或者在實驗研究中使用了新的干預或者活動。[9]
因囿于已有教師相對剝奪感的維度劃分過于泛化,無法窺探出教師相對剝奪感的具體內涵。因此,本研究首先通過扎根理論建構鄉村青年教師相對剝奪感的表現形式。圍繞著鄉村青年教師相對剝奪感這一核心變量,將當前鄉村教師研究主題中最為嚴重的向城性流動問題引入研究中。與此同時,在結合文獻的基礎上,探索領悟社會支持在相對剝奪感和向城性流動意向之間的緩沖作用。可以看出,探索性序列設計方案與本研究具有較強適切性。
(二)質性研究設計
1.研究對象的選取
本文首先運用質性研究方法,以研究者本人作為研究工具,通過社會互動對其行為與意義建構獲得解釋性理解。[11]研究采用目的性抽樣與方便性抽樣相結合的方法,在2023年4—7月完成訪談數據收集工作,從山東、河南及浙江地區抽取了12位鄉村青年教師作為研究對象。因鄉村學校教師男女比例過大,故抽取的青年女老師較多(N女=9,N男=3);結合關于青年的限定,年齡介于22—35歲。其中的3位訪談對象具有鄉村—縣城雙重教師工作經歷,使訪談資料的信度具有一定的可靠性。研究對象信息如表1所示:
2.訪談編碼
訪談完成后,通過NVIVO 12軟件對訪談信息進行編碼。值得一提的是,編碼方式并非完全按照“扎根理論”范式,而是介于預定式和歸納式之間。[12]這種收集資料的方式雖有預先設定的分析框架,但并非僵硬的將訪談資料塞進框架,而是仍對資料持開放態度。具體編碼結果如表2所示。
(三)量化研究設計
1.理論假設
(1)相對剝奪感與向城性流動意向
從地域空間來看,教師職業內的流動包括降級流動(城市到農村)、平級流動鄉鎮到鄉鎮或者縣城到縣城、升級流動(鄉鎮到地級城市或省會城市、縣城到省會城市)。本研究中的向城性流動為鄉村青年教師在職業內由鄉鎮向地級城市及地級以上城市流動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過程。相應的,向城流動意向指的是鄉村教師在職業內由鄉鎮向地級城市及地級以上城市流動的意愿。
在相對剝奪感研究領域,盧西曼在其1966年發表的《相對剝奪與社會公正——20世紀英國社會不平等態度研究》一文中,[13]首次區分了相對剝奪感的個體與群體維度,即所謂個體相對剝奪感與群體相對剝奪感。
群體相對剝奪感是個體以所在群體的身份與另一群體相比較。關于群體相對剝奪感對人口社會流動影響的文章已取得豐富的進展,而教師群體相對剝奪感的文章也有涉及。陳煒等人在相對剝奪感的視角下對農村流動人口問題的研究中指出群體相對剝奪感會促使人們謀求社會流動以減輕剝奪感并取得社會經濟地位。[14]賈盼盼將群體相對剝奪感劃分為物質利益、職業發展機會及職業聲望三個維度,并通過調查研究發現群體相對剝奪感對農村教師的向城性流動意向有顯著的正向影響。[15]根據以上研究材料可以推斷群體相對剝奪感對農村教師的向城性流動意向是有影響的。因此,提出本研究的第一條研究假設:
H1:群體相對剝奪感對鄉村青年教師向城性流動意向具有正向影響
個體相對剝奪感所作的是人際比較, 指的是通過與周圍其他人(如內群體其他成員或相關外群體成員)比較而感知到自身處于不利地位。這里主要是以鄉村學校的領導或者同事為參照對象。目前關于個體相對剝奪感對人口社會流動影響的文章較少,教師個體相對剝奪感的材料更少,這方面的實證研究也極少。從個體相對剝奪感的其他研究主題可以推斷兩者間的相關關系。有學者從人力資源管理角度探討了員工在并購(M&A)過程中對個體相對剝奪感與其離職意愿之間的關系。研究發現個體相對剝奪感能夠預測員工的離職意愿。[16]此外,組織公正也是個體相對剝奪感產生的一個重要因素。組織不公正導致的相對剝奪感會降低員工的組織承諾,提高離職率。[17]根據以上材料可以推斷個體相對剝奪感對鄉村青年教師向城性流動意向是有影響的。據此,提出本研究的第二條研究假設:
H2:個體相對剝奪感對鄉村青年教師向城性流動意向具有正向影響
(2)領悟社會支持與向城性流動意向
社會支持的概念最早在西方精神病學的相關研究中提出。我國學者肖水源將社會支持分為客觀支持、主觀支持以及支持利用度。領悟社會支持則是主觀的社會支持,是個體在社會環境中領悟和體會到的被理解、被尊重、被支持的情感體驗和滿意程度。目前關于教師社會支持對于教師離職的研究已取得豐富的進展。曾練平、何明遠等通過對571名中小學教師進行考察,發現社會支持能直接影響中小學教師的離職意向。[18]與此類似,唐文雯、蘇君陽等人研究表明,涵蓋組織支持的社會支持也能降低教師離職意向。[19]綜上所述,領悟社會支持被認為是一種能夠減少工作負面影響的社會心理因素。教師在工作場所感受到的社會支持會降低職業倦怠和離職意向。據此,提出本研究的第三條研究假設:
H3:領悟社會支持對鄉村青年教師向城流動意向具有負向影響
文獻回顧發現,學者們在相對剝奪感對流失意向或者留任意愿的影響進行研究時,并未考慮其中的調節變量。典型的外源變量如社會支持,可以考慮作為相對剝奪感和向城性流動意愿之間關系調節變量。[20]社會支持緩沖器理論模型認為,當個體受到其他因素對身心狀況的負面影響時,可以通過社會支持的調節使個體保持或提高自身的身心健康水平。[21]很多研究者以此為基礎對社會支持的調節作用進行了檢驗和探討。有學者發現感知到的社會支持緩沖了抑郁癥狀與個人相對剝奪之間的關系。[22]也有學者通過對815名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發現,朋友支持調節個體相對剝奪對基本心理需求滿足與FOMO之間關系的中介作用。[23]還有學者探討農民工群體相對剝奪感與生活滿意度及社會支持的相關關系,發現社會支持對群體相對剝奪感和生活滿意度的關系起調節作用,[24]因此,我們假設領悟社會支持可以調節相對剝奪感與鄉村青年教師向城性流動意向之間的關系。鄉村青年教師領悟社會支持感的高低調節相對剝奪感對向城性流動意向的影響的程度。研究假設如下:
H4:領悟社會支持在群體相對剝奪感與向城性流動意向間起到調節作用
H5:領悟社會支持在個體相對剝奪感與向城性流動意向間起到調節作用
2.問卷設計
相對剝奪感量表。鄉村青年教師相對剝奪感測量工具采用自編量表。問卷以質性研究探索結果為基礎,開發問卷《鄉村青年教師相對剝奪感的內容結構量表》。該問卷包含34道題目,包括群體相對剝奪感和個人相對剝奪感。群體相對剝奪感包括五個維度,分別是社會地位、情感投入、專業發展、工作負擔及子女教育。個體相對剝奪感包括四個維度,分別是價值期待、區別對待、不透明的考核及收入差距。問卷采用李克特5點計分法,得分越高表示鄉村青年教師被剝奪感受越明顯。檢驗結果顯示,群體相對剝奪感及其分維度的克隆巴赫系數為0.822-0.883之間,X2/df為1.059,RMSEA為0.012,CFI為0.998,IFI為0.998,TLI為0.998。而個體相對剝奪感及其分維度的克隆巴赫系數為0.822-0.883之間,X2/df為1.333,RMSEA為0.028,CFI為0.993,IFI為0.993,TLI為0.991,這說明兩量表的信效度及各維度的擬合指數較好。
向城性流動意向量表。根據朱智賢(1989)對意向活動肯定和否定或者正向和負向的兩分法。在問卷選取前,參考了國內外關于離職意向與留任意愿的量表,例如魏淑華在2008年編制的《離職意向量表》,最終整理出《鄉村青年教師向城性流動意愿量表》。本量表由一個維度構成,共四個題項,主要測量鄉村青年教師留在鄉村的利益考量,向城性流動意向的強度。問卷采用李克特5點計分法,得分越高表示鄉村青年教師向城性流動意向越高。檢驗結果顯示,向城性流動意向量表的克隆巴赫系數為0.883,X2/df為2.315,RMSEA為0.052,CFI為0.097,IFI為0.997,TLI為0.992。該量表的信效度及擬合指數較好。
領悟社會支持量表。研究在借鑒Zimet等人編制、姜乾金修訂的領悟社會支持量表的基礎上進行了改編。[25]前人編制的量表多用于評定個體感受到來自家庭、朋友和其他人的社會支持程度。但鄉村青年教師有其特殊性。一方面,國家出臺了一系列補助政策傾斜,那鄉村青年教師感知到的政策支持程度以及鄉村學校所給予的組織支持程度如何?另一方面,多數鄉村青年教師正面臨著家庭與工作交織的雙重壓力,那么其感受到的家庭支持程度如何?質言之,本研究將領悟社會支持改編為三個維度,分別是政策支持、家庭支持及組織支持,三個維度各包括四個題項。所有題目均采用李克特5級評分標準。得分越高反映鄉村青年教師領悟到的社會支持感越高。檢驗結果顯示,領悟社會支持及其分維度的克隆巴赫系數為0.861-0.895之間,X2/df為1.503,RMSEA為0.034,CFI為0.993,IFI為0.993,TLI為0.990。該量表的信效度及各維度的擬合指數較好。
三、研究結果
(一)共同方法偏差檢驗
本文選取了使用頻率最高的Harmans單因素方法對共同的方法偏差進行了檢驗。通過對所有題項進行因子分析,采用無旋轉的主成分分析方法來評估共同方法偏差的影響。可以看出,未旋轉的最大因素方差的解釋率只有30.949%,小于40%的臨界標準,沒有出現只析出一個因子的情況,這說明本研究沒有出現嚴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二)相關分析
對相對剝奪感、向城性流動意向和領悟社會支持的相關性進行分析,結果如下表所示,結果說明相對剝奪感與向城性流動意向、領悟社會支持顯著相關。群體相對剝奪感與領悟社會支持顯著負相關,與向城性流動意向顯著正相關。而個體相對剝奪感同樣與領悟社會支持顯著負相關,與向城性流動意向顯著正相關。領悟社會支持與向城性流動意向顯著負相關。
(三)領悟社會支持在相對剝奪感與向城性流動意向中的調節作用
本研究將性別、年齡編碼為虛擬變量后作為控制變量,相對剝奪感作為自變量,向城性流動意向作為因變量,領悟社會支持作為調節變量。采用多元層級回歸來進行調節效應檢驗。根據調節效應檢驗程序,筆者首先將控制變量放入第一層回歸;自變量、因變量及調節變量去中心化(即個體值與其均數之差),再將自變量(相對剝奪感)和調節變量(領悟社會支持)放入第二層回歸,然后將前兩者及二者乘積(相對剝奪感×領悟社會支持)放入第三層回歸,考察領悟社會支持可能的調節作用。
1.領悟社會支持在群體相對剝奪感對向城性流動意向預測中的調節作用
上表模型2是以群體相對剝奪感和領悟社會支持為自變量,向城性流動意向為因變量建立多元回歸模型;模型3是以群體相對剝奪感和領悟社會支持和交互項群體相對剝奪感*領悟社會支持為自變量,向城性流動意向為因變量建立多元回歸模型。進行分層回歸分析后比較第二層R22和第一層R21的大小, 如果R2有顯著增加則說明存在調節效應。模型2中,群體相對剝奪感對向城性流動意向有正向影響作用(β=0.283,t=5.966,P<0.001);假設H1得到驗證。領悟社會支持對向城性流動意向具有負向影響作用。(β=-0.340,t=-7.159,P<0.001)。假設H3得到驗證。在納入群體相對剝奪感和領悟社會支持的交互項后,回歸方程解釋了向城性流動意向的35.2%。R2顯著增加了4.8%。交互項對向城性流動意向的預測顯著(β=-0.245,t=-5.697,P<0.01),說明領悟社會支持的調節效應顯著。假設H4得到驗證。
為了進一步揭示領悟社會支持在群體相對剝奪感與向城性流動意向間的調節作用,將領悟社會支持以上下一個標準差分為高分組和低分組,通過計算在高領悟社會支持和低領悟社會支持水平下,群體相對剝奪感對向城性流動意向的影響趨勢,結果如圖3。
如圖3所示,對于低領悟社會支持的個體,群體相對剝奪感對向城性流動意向的負向預測作用顯著;群體相對剝奪感對向城性流動意向的影響只在低領悟社會支持組達到顯著水平(simple slope = 0.765,t=8.4147,p<0.001) , 即對于低領悟社會支持的被試而言, 較強烈的群體相對剝奪感可以顯著預測向城性流動意向;而在高領悟社會支持組, 群體相對剝奪感對向城性流動意向沒有顯著預測作用 (slope = -0.006,t=-0.057,p>0.005) ;說明高社會支持可以緩沖群體相對剝奪感對向城性流動意向的影響。
2.領悟社會支持在個體相對剝奪感對向城性流動意向預測中的調節作用
同樣,模型2是以個體相對剝奪感和領悟社會支持為自變量,向城性流動意向為因變量建立多元回歸模型;模型3是以個體相對剝奪感和領悟社會支持和交互項群體相對剝奪感*領悟社會支持為自變量,向城性流動意向為因變量建立多元回歸模型。模型2中,個體相對剝奪感對向城性流動意向有正向影響作用(β=0.243,t=4.977,P<0.001);假設H2得到驗證。領悟社會支持對向城性流動意向具有負向影響作用(β=-0.355,t=-7.262,P<0.001)。在納入個體相對剝奪感和領悟社會支持的交互項后,回歸方程解釋了向城性流動意向的36%。R2顯著增加了7.5%。交互項對向城性流動意向的預測顯著(β=-0.299,t=-7.128,P<0.01),說明領悟社會支持的調節效應顯著,假設H5成立。
為更進一步分析領悟社會支持的調節作用,將領悟社會支持以上下一個標準差分為高分組和低分組,通過計算在高領悟社會支持和低領悟社會支持水平下,個體相對剝奪感對向城性流動意向的影響趨勢,結果如圖4。
如圖所示,對于低領悟社會支持的個體,個體相對剝奪感對向城性流動意向的負向預測作用顯著;個體相對剝奪感對向城性流動意向的影響只在低領悟社會支持組達到顯著水平(simple slope = 0.758,t=8.587,p<0.001) ,即對于低領悟社會支持的被試而言, 較強烈的個體相對剝奪感可以顯著預測向城性流動意向;而在高領悟社會支持組,個體相對剝奪感對向城性流動意向沒有顯著預測作用 (slope = -0.141,t=-1.488,p<0.005) ;說明高社會支持可以緩沖個體相對剝奪感對向城性流動意向的影響。
四、結論與討論
(一)鄉村青年教師相對剝奪感的維度劃分
群體相對剝奪感是鄉村青年教師與縣城教師的比較過程中產生的。在本研究中,群體相對剝奪感包括社會地位、情感投入、專業發展、工作負擔及子女教育五個維度,也就是說,與縣城教師相比,鄉村青年教師主觀認為自己在這五個維度多處于劣勢。與已有研究將鄉村教師相對剝奪感劃分為經濟收入、專業發展、社會地位三個維度相比,本文通過質性研究豐富了教師相對剝奪感的維度。一方面,“鄉補”政策的實施使得鄉村教師在橫向的群體對比中已不存在明顯的經濟剝奪。例如BQ教師所說,和縣城老師比的話,我們收入其實比他們要高一些,因為我們有鄉補。(BQ-03)另一方面,在已有文獻的基礎上又擴展了子女教育、工作負擔和情感投入三個維度。在子女教育方面,有學者通過調查研究發現,“讓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資源”以及“照顧家人”仍然是影響鄉村教師離職意愿的最重要因素。[26]而在工作負擔方面,由于鄉村學校存在教師結構性缺編問題使得青年教師需要承擔較重的工作量。CC教師說:去年缺英語老師。校長說經費有限,超出了上面給的名額。就變成語文老師去教英語。同時,我三個同事也面臨這樣的遭遇。(CC-07)在情感投入上,與縣城教師相比,鄉村地區的家長配合程度低。JM教師說:家長說最多的話是,我不在家,老師你多費心;我周末回不去,孩子玩手機我也沒辦法,老師,你說說他吧。(JM-02)此外,生源差距也是一個重要的方面,加上鄉村學校服務的生源較差,致使青年教師的教學投入難以獲得相應教學產出。一些老師戲稱“燃燒了自己,卻照不亮學生”。JX教師說,看到成績,你會覺得白費心思。我教的初中物理,就那幾個學生能考及格。稍微難點的知識我都不太講,講了他們也搞不明白。(JX-11)可以看出,相對剝奪感是一個動態及漸變的生成性概念,某一階段存在的剝奪層面會因外界的有效干預而消失,而隨著社會的變遷,又會產生新的相對剝奪感。
涉及個體相對剝奪感的單獨研究還較少,而關于教師個體相對剝奪感的研究處于空白。在本文中,個體相對剝奪感包括個體—橫向相對剝奪感及個體—縱向相對剝奪感,為了克服個體—縱向相對剝奪感單一維度測量的繁瑣,本研究在編制問卷時,統一并為個體相對剝奪感。個體相對剝奪感是青年教師與鄉村學校的同事比較后產生的。一方面,對于城鎮籍青年教師來說,從小一直享受著城市的生活慣習,鮮有農村的生活經驗,往往把鄉村想象為“山美水美人更美”的世外桃源。但入職后發現鄉村與他們的預設不符。城市有保潔,像大學里那種每天來收拾衛生的阿姨。縣城教學樓也有廁所;鄉村學校廁所和教學樓有段距離,班空時間去一趟剛來得及。(YY-09)而對于農村籍青年教師來說,闊別鄉村教育的場域多年,對于鄉村學校的變化倍感生疏。盡管鄉村的學校環境和教師待遇都在改善,但真實的情境卻讓農村籍青年教師有苦難言。如JX教師說,我在鄉村讀書時,也有個別不學習、愛搗亂的學生。但現在我們班1/3的學生是那樣的。(JX-11)另一方面,青年教師與鄉村學校的同事比較后產生的相對剝奪感劃分為區別對待、不透明的考核及收入差距三個維度。三者產生的根源在于鄉村學校組織對于資源的不公正分配以及中國中國傳統單位制所強調的“關系”文化。老教師帶的班犯錯可以視而不見,比如發型不合適,我們青年教師的班有時候沒有錯都硬要找出來。檢查衛生,老教師的班可能礙于面子就不會扣分。還有些活動根本就不會公開,專門私發給幾個本地老師,讓他們去參加,然后我和同事都沒見過那些通知。(JX-11)當青年教師在關系文化中處于被動位置以及社會身份認同低于自我身份認同時,被剝奪感受開始凸顯。
(二)相對剝奪感、向城性流動意向及領悟社會支持的相關關系
1.群體相對剝奪感是鄉村青年教師向城性流動意向的推力
從數據分析可以發現,群體相對剝奪感對于鄉村青年教師向城性流動意向具有明顯的正向影響,鄉村青年教師感受到群體相對剝奪感越高,向城性流動意向越強。這與已有的研究結論大體一致。有學者發現群體相對剝奪感會對教師的工作積極性產生影響,農村教師的群體相對剝奪感越高,其工作積極性越低。更有相似的研究發現群體相對剝奪感對農村教師的向城性流動意向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而與本研究不同的是,該研究僅將群體相對剝奪感劃分為上述所說的三個維度。
根據推拉理論,個體選擇流動的最終目的是想通過流動來改善當前的生活條件。人口選擇流動是兩種不同方向的力相互作用的結果。一方面是促使人口城鄉遷移的力量,包括來自城市的拉力(如工資高、就業機會多、生活工作條件好等)。在本研究中,群體相對剝奪感充當了青年教師選擇向城性流動意向的拉力。質言之,縣城學校有鄉村青年教師較為青睞的因素,對鄉村青年教師具有較強的吸引力,這推動著青年教師向城性流動。
2.個體相對剝奪感是鄉村青年教師向城性流動意向的拉力
從數據分析可以發現,個體相對剝奪感對于鄉村青年教師向城性流動意向具有明顯的正向影響。青年教師感受到個體相對剝奪感越高,向城性流動意向越強。這與國外的研究相一致,Osborne研究發現個體相對剝奪感對個體行為產生顯著性的影響,包括離職、降低對自己所在組織和部門的忠誠度等。[27]而從國內的相關文獻看,關于個體相對剝奪感的研究較少,但是關于組織公平感對個體行為影響的行為居多。國外有學者認為相對剝奪感理論和公正理論實質是相同的理論,也有研究者認為兩者不同,他認為相對剝奪感理論和公正理論均屬于組織公平理論中的內容理論。因此,組織公平感與個人相對剝奪感具有有某種程度上的聯系性,兩者都是由于資源的不公正分配導致的。已有研究發現學校領導地緣傾向趨重、排斥外地籍高學歷教師是導致他們離職的原因之一。[28]
如果說群體相對剝奪感是青年教師向城性流動意向的拉力,那個體相對剝奪感就是向城性流動意向的推力。由于鄉村學校存在資源分配不均以及諸多管理失調的現象,這倒逼著鄉村青年教師向城性流動。
3.領悟社會支持是相對剝奪感與鄉村青年教師向城性流動意向間的緩沖力
調節作用分析結果顯示,領悟社會支持在相對剝奪感與向城性流動意向之間起到削弱作用。從結果論看,盡管鄉村教師政策實施的效果差強人意,但是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教師的向城性流動意向。有學者通過大規模調查研究發現,經濟補償力度是影響鄉村教師留任的一個重要因素。[29]此外,馬斯洛認為人存在五種層次需要,作為最高層次的需要,針對鄉村學校職稱評審的政策傾斜對向城性流動意向也有重要的影響。盡管職稱傾斜政策對于青年教師長期留任鄉村學校的影響還有待檢驗,但是對其短期去留會有某種程度上的抑制作用,有效專業發展與教學效能感對教師留任意愿具有顯著的預測作用;[30]再者,家庭支持對鄉村青年教師向城性流動意向也具有重要的影響。我國自古就有“父母在,不遠行”的俗語,父母希望子女常伴身旁,并且教師還算是一個體面的工作。有研究表明,父母態度對大學生農村就業意向產生直接影響,在大學生農村就業意愿推拉力模型中,父母態度發揮了中介作用。[31]最后,領導及同事支持帶來的組織支持對向城性流動意向也有重要影響。組織支持能夠有效提高留任意愿。[32]可以發現,在較高領悟社會支持的緩沖下,相對剝奪感與向城性流動意向間的關系減弱。
(三)研究不足
本文在現有文獻的基礎上推進了研究進度,但仍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在樣本選取上,因可利用資源的限制,本研究只是研究者通過滾雪球的方式借助人際網絡來分發問卷,主要以山東、河南地區的鄉村青年教師為調查對象,未能保障嚴格的抽樣,研究結果的可推廣性具有一定的限度。未來研究可以嘗試加大樣本量,對比分析不同省份的鄉村青年教師相對剝奪感的現狀及差異。其次,在研究內容上,限于題項及篇幅限制,本文只考慮到了相對剝奪感中的認知成分,忽視了相對剝奪感所包括的情感成分,即鄉村青年教師在相對剝奪感情境中的憤怒或者不滿意程度如何?這需要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發展規劃司.中國教育統計年鑒2021[Z].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22:154.
[2]于海波,于冰.農村義務教育教師補充機制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9.
[3][29] 于海英.經濟補償越多越能留住鄉村教師嗎——基于組織承諾中介效應的實證研究[J].當代教育論壇,2022(02):109-115.
[4]白亮,郭二梅.農村教師單向流動的原因及應對策略——基于社會認同動機理論視角[J].教師發展研究,2018,2(01):25-30.
[5]楊進,李廣,楊雪.何以堅守——基于勒溫“場動力理論”談鄉村教師流失的規避[J].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43(02):114-121.
[6]呂天.文化環境層面的鄉村教師流失問題探查[J].教學與管理,2019(32):6-8.
[7][20] 熊猛,葉一舵.相對剝奪感:概念、測量、影響因素及作用[J].心理科學進展,2016(3):438-453.
[8]時勘,崔有波,萬金,等.分配公平對員工離職傾向的影響:相對剝奪感的中介作用[J].現代管理科學,2015(10):7-9.
[9][10] [美]約翰·W.克雷斯威爾.混合研究方法導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44-45+63.
[11]陳向明.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12.
[12]邁爾斯,休伯曼.質性資料的分析方法與實踐[M]張芬芬,譯.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8:86-87.
[13]Runciman W G.Relative deprivation and social justice:a study of attitudes to social inequality intwentieth-century England[M].Gregg Revivals,1966.
[14]陳煒,徐綾澤.“相對剝奪理論”在農村流動人口犯罪防控中的應用[J].法學雜志,2010(3):78-80.
[15]賈盼盼.群體相對剝奪感對農村教師向城性流動意向的影響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5.
[16]Cho B , Lee D , Kim K .How Does Relative Deprivation Influence Employee Intention to Leave a Merged Company? The Role of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J].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2014, 53(3).
[17]ZIGARMI D,NIMON K,HOUSON D,et al.Beyond engagement:toward a framework and operational definition for employee work passion[J].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Review,2009,8(3):300-326.
[18]曾練平,何明遠,陳靜怡,陳顯紅.中小學教師社會支持與離職意向的關系:基于潛變量有調節的中介模型[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36(05):115-120.
[19]唐文雯,蘇君陽,吳娛,孫芳.農村幼兒教師社會支持與離職意向的關系研究——以職業承諾為中介變量[J].教師教育研究,2015,27(06):66-71.
[21]Etzion D.(1984).Moderating effect of social support on the stress-burn out relationship.[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84,69(4):615-622.
[22]Zhao Sibo,Peng Li.Feeling matters: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moder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 relative deprivation and depressive symptoms.[J].BMC psychiatry,2021,21(345):1-10.
[23]Xie X,Wang Y,Wang P, et al.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 Satisfaction and Fear of Missing Out: Friend Support Moderated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Individual Relative Deprivation[J]. Psychiatry Research,2018(268):223-228.
[24]王亞楠.新生代農民工相對剝奪感對生活滿意度的影響:社會支持的調節作用[D].福建師范大學,2018.
[25]汪向東,王希林,馬弘,等.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M].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205-209.
[26]王艷玲.鄉村教師離職意愿影響因素的變與不變——基于《云南省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實施前后的比較[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3,41(09):85-99.
[27]Osborne D, Smith H J, Huo Y J, More than a feeling:Discrete emotions medi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 lative deprivation and reactions to workplace Furloughs[J].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012,38(5):628-641.
[28]周明.中小學高學歷教師職業生態現狀研究——基于對上海市某郊區中小學高學歷教師訪談的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18(12):81-84.
[30]李瓊,何柯薇,周敬天.從政策留人到發展留人:合作交流的專業發展氛圍可以留住鄉村教師嗎[J].教育學報,2022,18(02):124-133.
[31]劉姍.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大學生農村就業意愿的影響因素分析[D].湖南師范大學,2021.
[32]江鷺欣.鄉村教師留教意愿影響因素調查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21.
The Influence of Relative Deprivation on the Intention of Rural
Young Teachers to Move to Cities
——Exploratory Sequence Design Scheme Based on Hybrid Research
Jia Ming-sheng
(School of Education,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 Zhejiang 321004)
Abstract:The focus on the relative sense of deprivation among rural young teachers is the key to making them “stay and teach well”. The exploratory sequence design scheme in the mixed research method was used in the study. Firstly, a specific dimension of relative deprivation among rural young teachers was constructed through qualitative research. It was found that the relative deprivation of rural young teachers can be divided into group relative deprivation and individual relative deprivation; Organize the result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into the Relative Deprivation Scale, and on the basis of verifying the good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scale, explore the impact of Relative Deprivation, a core variable, on the intention of rural young teachers to move towards urban areas, and understand the buffering effect of social support between the two. Research has found that both group relative deprivation and individual relative deprivation have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the intention of rural young teachers to move towards urban areas. Understanding social support can play a moderating role in group relative deprivation and intention towards urban mobility, as well as individual relative deprivation and intention towards urban mobility.
Keywords:
relative deprivation; Rural young teachers; Intention to move towards urban areas; Understand social support; Mixed 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