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鎮西
“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為了一切孩子”這三句話分別是對教育的工作目的、工作內容和工作對象的范圍界定——這個范圍就是“一切”。
這樣理解就夠了嗎?我還想說得更細更具體一些。
今天我先說說 “一切為了孩子”的“一切”是什么。
“一切為了孩子”,是鐫刻在許多學校教學樓上的口號。
但這里的“一切”是什么呢?
或曰:“校園建設、思想領先、觀念更新、文化營造、隊伍提升、課程開發、教學改革、品牌打造……這一切都圍繞孩子的成長,這就是‘一切為了孩子。”
嗯, 是的,所謂“一切為了孩子”,說的是我們的所有努力、所有工作,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孩子的成長與幸福。
這個答案非常完美。學校所做的全部工作,的確都指向一個目標——孩子的成長。
但,答案完美卻不完整。
因為上述方方面面的工作,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于每一天的每一件事情上,所以“一切為了孩子”這句話還應該放到校園里具體的情景中去理解,去體驗——
臺灣省臺北奎山中學的操場上,籃球都是放在籃板下面的,我感到很奇怪,因為在大陸的學校,籃球都是放在體育器材室的,還有專人保管,只有上體育課或課外鍛煉時間才拿到操場上。我問校長:“怎么把籃球放在籃板下呢?”他回答:“孩子方便。”我頓時羞愧了,人家看重的是“孩子方便”,而我們想到的是“不能讓籃球丟失”。
在這里,“一切為了孩子”就包括不惜損失地方便孩子打籃球。
大概十年前,北方某地一所私立學校的校長收到一封來自南方的家長來信。這位家長說,他的孩子在學校什么都滿意,就是感覺飯不好吃,因為從小養成的飲食習慣讓他難以適應食堂的飯菜。校長當即找來分管食堂的負責人商量,可否單獨為這個孩子做一份適合他口味的飯菜,食堂負責人有些為難:“這太麻煩了!”校長指著不遠處墻上的標語:“不是‘一切為了孩子嗎?”于是,從第二天起,那個南方孩子每天都吃“小灶”。
在這里,“一切為了孩子”就包括了不怕麻煩讓孩子吃上可口的飯菜。
以我的審美觀,國內最美的校園首推成都華德福學校——有草坪,有水塘,有修竹,有田壟,有樹林,有小屋……讓我驚訝的是,樹上還有猴子一般靈活攀爬的孩子!我問校長李澤武:“怎么能讓孩子爬樹呢?”他說:“爬樹是孩子的天性,孩子開心就讓他們爬吧!”當然,為了保證安全,他們也是煞費苦心,比如在高枝上系上紅布警示孩子,不能再往上爬了;在樹下,堆放著沙子或放著許多柔軟的輪胎。我說:“為了孩子爬樹,你們費了多少心思啊!”他說:“應該的,為了孩子嘛!”
在這里,“一切為了孩子”就包括了創造條件讓孩子們自由安全地爬樹。
那年我校舉行藝術節,如果全校60個班的節目都上,時間顯然不允許,于是分年級先審核每一個班的節目,將不太理想的節目淘汰,而讓最后選拔上的20來個優秀節目在全校正式演出。一天,一群小姑娘因為節目被淘汰而在我辦公室外面哭。我想,“藝術節”是什么?不就是讓孩子們樂一樂嗎?為什么不讓所有的節目都正式演出呢?于是,我找來分管校長:“能不能讓每一個班的節目都上呢?”他說:“如果60個班的節目都上,又得停一天課,這不光耽誤教學時間,也增加了組織工作的難度,給學校管理帶來很大壓力。”
我說:“這一切都是值得的。平時不是說‘一切為了孩子嗎?‘尊重學生‘以人為本……平時我們反復說反復寫的這些話,可不是口號,而是行動,就應該體現在這些地方。”后來,所有節目都登臺表演。
在這里,“一切為了孩子”就包括了寧可自己辛苦也要保證學生的所有節目都展示。
2006年8月,我到武侯實驗中學做校長時,發現來自當地失地農民家庭的孩子家里幾乎沒有課外書,如果去學校圖書館借閱,又不太方便。于是,我建議設立“開放書吧”,即把閱覽室和圖書室的部分書放在教學樓過道和學校的風雨操場邊上,讓孩子課間隨時都可以看書。
但是,一學期下來,書丟了不少。于是,不少老師說:“還是把書放回閱覽室和圖書館吧!”
究竟是“以人為本”,還是“以書為本”?為什么把“以人為本”叫得那么響亮,可一到行動上,卻把“人”忘得干干凈凈?說是“一切為了孩子”,可實際上卻是“一切為了圖書”。
當然,書籍丟失的現象不容忽視,學生的品德教育也很重要。我和老師們討論后達成共識:第一,在全校學生中征集開放書吧管理方案,集中集體智慧,讓開放書吧更好地存在。第二,以各種形式在各班進行誠信教育,尤其是要將書吧的存在與每一個人的良心和利益聯系在一起,讓每一個孩子都意識到,每一本書都是“我”的,對每一本書的損害都是對自己的侵犯。第三,每一次出現丟書的情況,都是一次在情境中實施誠信教育的機會。須知最好的教育,是情境中的教育。所以,開放書吧存在的意義絕不只是提供方便的閱讀,而且也提供了自然的教育情境。
后來,丟書的現象越來越少,大概是從第二年開始,我們開放式書吧的書就基本不丟了,到我卸任的2015年,學校開放書吧里的四千余冊書一本都沒丟了。
在這里,“一切為了孩子”中的“一切”就包括了寧可丟書也要讓孩子下課后能夠自由地讀書。
也是我當校長的時候,有一天,一個男生在課堂罵英語老師。因為不守紀律而被年輕的女教師點名批評,他竟然在課堂上頂撞老師,而且語言很不文明。
在我看來,如同孩子的尊嚴必須維護一樣,教師的尊嚴也同樣不可侵犯。這個孩子犯的錯誤,是不可原諒的。我先把這個孩子請到我的辦公室,嚴肅而耐心地跟他談了整整一個中午,最后他誠懇地表示錯了,愿意給老師道歉。我為了教育全校學生,決定讓他在全校師生面前道歉。他猶豫片刻,表示同意。
但他的“猶豫”讓我想到,孩子畢竟是未成年人,哪怕是犯了嚴重錯誤的學生,也要考慮他的自尊心。于是,我先讓他去向英語老師道歉,然后,在第二天課間操的時候,我面對全校三千師生,匿名宣讀了犯錯學生的道歉信。這樣,既教育了全校學生,又保護了孩子的面子。
在這里,“一切為了孩子”就包括了選擇恰當的教育學生的方式。
我從來不否認“以人為本”“學生第一”“把孩子放在正中央”“給孩子一個精彩的舞臺”等理念的無比正確性,我只是擔心這些口號只是寫在墻上的口號, 擔心一旦遇上麻煩,“一切為了孩子”便成了“一切為了領導(教師)管理方便”和“一切為了不出亂子”。
當校長時,我一再提醒自己, 不要讓“一切”只呈現于口號之中,而在現實中“一切”卻變成了“沒有”。
所以,“一切為了孩子”應該體現于這樣一個個具體的行動
中——
上課不拖堂,以保證學生的休息時間;未經允許不占用學生的自習課,以尊重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利;寬容學生偶爾的遲到,畢竟誰也難免會“猝不及防”;別讓孩子穿著單薄的衣服在寒風中久久矗立,以等待前來視察的領導、專家;星期天能讓孩子進學校踢球;發試卷時,假裝將不及格的卷子不經意地卷上一角蓋住分數,然后再給孩子;評講作文時需要讀優秀作文,請課前先問問小作者是否同意;為了讓學生在校三年有一個終生難忘的狂歡之夜,我和老師們不怕辛苦把畢業班的孩子帶到山里,點上篝火,在燦爛的星空下舉行畢業典禮,狂歡至深夜……
上述種種,就是“一切為了孩子”的含義。
責任編輯 黃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