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淳
教育敘事通過聚焦學生行為,引出問題情境,形成一個需要“嚴陣以待”的局面,這不僅推促教師進入責任的迫切中,也使讀者產生同樣的緊張和期待。往往是這種對沖突或困境的留意、對現實和目標的距離大致的感知或忖度,使教師變得壓力重重或躍躍欲試。
問題是什么?要從哪些方面入手開始愛的行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關心或干涉出現抵觸或不滿教師應該怎樣調整?如何確定采取的行動正在帶來好的影響?……隨著對挑戰的面迎,教師進入具體的研究,在這種內部的運作中,師生的交互變得密切,由是更深入的理解成為可能。但“挑戰”也可能一直盤桓在敘事的上空,構成一種懸而未決的吸引。不過無論在故事的最后,壓力是否得以釋放,教師對挑戰的領受帶來的對學生關注的增量,不僅作為師愛落幅于日常,也作為一種對人的生存境遇同情的努力留存為珍貴的敘述。
“挑戰”還隱含著對人的改變的相信,包括對學生成長的渴望以及教師對自身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如面對一個心房緊閉的孩子,挑戰不僅在于對外部原因的排查,也在于對其內心視象的感受和搜尋,它還更加敦促教師重建教學場景和空間,在新的交流路徑中,使那原本遁形的癥結悄然浮現。
“挑戰”也會賦予敘事一種“經歷”的生動意味,“這一個”故事不會因為過度平常而使教師缺失教育敏感。更有意義的地方是,它使我們注意到人總是慣于使用舊經驗解決新問題的虛弱的傾向。正因為日常的變奏,老的經驗變得不可依賴,新的實踐才更加“蓄勢待發”。敘事的精彩通常來自別于舊法的新探索——唯有新的在場可以克服慣習,唯有具體的情境可以“瓦解”挑戰。
迎向新的情境,教師在交往的過程中更加“耳聰目明”地探尋和發現,同時,這也是新的“下沉”,凝神靜氣地將自己和孩子引領到寧和的境地,幫助孩子發現他內心的需求。熱騰的挑戰,以冷靜的沉潛應付,以擴大了的視野接納,于具體而微中把教師飽滿的內核派發給成長著的學生。
只有對孩子內心奧秘的洞察,才能夠使教師的關心成為一種切實的扶持,形成有利于他們學習和領悟的環境。而挑戰正是集結在對于學生內在成長需求的聆察上。往往不是為了促使改變而去改變,而是保持著反思的自覺,在自己的觀察和記錄中感受到師生可能共鳴的東西,在生命的共振中使教育之路逐漸變得明晰。
也許有巨大的令人驚喜的改變發生,能夠深深激勵你和讀者;也許改變并沒有期望中那么大,但還是足以撫慰人心;也許還是看不出任何變化,你雖然拼盡全力卻無法撼動學生心靈的堅冰,但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你才得知當時的堅持已經讓一條裂紋在冰面上悄悄出現。總之也許有改變也許沒有改變,但是留下希望非常重要。
困難和問題的存在,既是教師的清醒劑,迫使其努力突破認知的束縛,也是敘事的興奮劑——對挑戰的感受、描寫或分析常常是敘事作品能扣動心弦,推動故事展開的關鍵。也就是說敘事作品中最好有一個需要教師調動情感、經驗和智慧的挑戰,這會吸引讀者偕同你走到故事的最后。更重要的是,“挑戰”賦予教師“參與情節”的權力,能夠從陪伴的姿態中獲取身份的認同,并針對性地提出解決的思路,貫穿對個人價值的重視。
責任編輯 晁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