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慧
“數學老師生氣地說:‘好,你們既然這么氣我,那我這節課不上了!可是我又沒犯什么錯,本來數學就不是很好,好好的數學課就沒了……”女兒打電話來,十分郁悶。說班上有兩個男同學當眾懟了數學老師,氣得她直接罷課了。我只好安慰女兒:“老師還年輕,媽媽當年也曾經不止一次犯過這樣的錯。”
確實,教學中經常會遇到各種沖突,圍繞紀律問題、學習問題、各種關系。當自己的尊嚴在課堂上被冒犯,是該縮頭退卻,還是該沖動發火呢?
這令我想起了這些年來我曾經處理過的三樁違紀事例,現在想來實在需要深刻反省和檢討。
第一件事是十幾年前當初一班主任的時候。小樂經常在課堂上坐不住,動來動去,極度影響周圍同學。那天我實在忍不住了,生氣地喊:“小樂,站起來!”他很生氣:“干嗎啊!憑什么要我站?”他居然在全班面前頂撞我?我怒氣沖沖地把他拉起來站好。“我不站,就不站!”……就這樣來回拉扯了幾個回合,他就是趴在那兒不動。看了下時間,還有十分鐘放學,我趕緊回到講臺上,忍著怒氣上完了課,我喊他:“小樂,你到辦公室來!”
在辦公室等了十分鐘,他沒來,其他同學說他回家了。我氣急敗壞地打電話給小樂媽媽,當小樂一回家,他媽媽馬上把他重新帶來學校,當著我的面把他打了一頓。當他邊哭邊低下頭對我說“對不起”時,我的氣是消了,但這孩子事后雖然收斂了一點,卻更看不起我了,因為我每次都得投訴他家長才有用。唉,我這班主任當得真是失敗。
第二件事是2020年當初二班主任的時候。小康很喜歡收集奧特曼卡片,把卡片帶到教室里來傳閱,甚至和同學互相購買卡片。我想:這種風氣該剎住,不然班上就成了交易市場了,哪里還有學風?
我去找他談:“你不要再把卡片帶到教室來,整個班的男生都沉迷這些,顧不上學習了,影響班風。如果再有下次就沒收。”第二天早讀,他的一本卡片冊又從書包里掉了出來。我把卡片冊撿起來:“好啊,昨天才警告你,今天你還繼續拿過來?這本我暫時幫你保管了。”他沒借口狡辯,于是我當場就沒收了。他知道我說一不二,所以沒有吭聲。但我看得出來他內心非常不滿,眼神中也充滿恨意。當天他開始在語文課上擺爛,基本不聽課不做筆記。后來我再讓他認真聽課,基本也不搭理我。其實這些行為都是對我沒收他冊子的無聲抗議,我的做法其實沒有收到好的教育效果。
第三件事是2021年時,我上課發試卷,還剩下一張試卷放在講臺上。我大聲問:“這里有一張沒寫名字只有10分的試卷是誰的呀?”無人認領。當我看到登分表上只有小何沒有成績和試卷時,就喊道:“小何,是不是你的?”他上來一看就說:“不是我的。”我生氣了:“其他人都有試卷了,就你沒有,登分表也只有你一個位置空缺。不是你的是誰的?趕緊上來拿!”他上來又說:“不是我的。”但他領回去了,馬上揉成團扔到垃圾袋里。后面也一直不聽課。
以上三件事,我總結了教育失敗的原因,就是處理的方式方法不對,錯在都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
當十多年后,再來反省第一件事時,我發現自己錯得很離譜。錯在我沒有用足夠多的耐心、足夠多的方法、足夠多的時間去捂熱一個孩子的心,而且讓孩子的尊嚴徹底喪失了。
當時的我總是固執地認為,如果我不嚴肅處理這件事,那以后上課不是更加難管?其他人會有樣學樣,我一定要殺一儆百。今天,當自家孩子也上初中后,當自己讀了更多教育學心理學的書后,我發現年輕的我,面對學生的舉動,真的太過較真。其實真沒必要大驚小怪、小題大做。
對于已經形成壞習慣的孩子來說,不能老是抓住缺點不放,隨時隨地去批評他,讓他煩躁。強迫這樣的孩子遵守某項規則,是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做到的,能做的只有想辦法去跟孩子交心。其實我可以私底下跟他聊一聊:上課老干嗎呢?有什么好玩的?或者問他最近在玩什么游戲……總之慢慢跟他交心,有什么缺點私底下溝通,改善關系后,再慢慢放大他的優點,抓住好的方面不斷夸他,讓孩子一點點去改變,就像王君老師所說的那樣:“因為有太多孩子,看不懂老師的心血,體會不到老師的熱心,他們才需要被教育,被喚醒,被捂暖。這就是教育的真相。這就是身為教師的艱難,也是身為教師的美好。因為好的教育,從來不是灌輸規則,而是贏得人心,改變人心。要影響他,讓他有能力,用熱臉來迎接你的熱臉。”
反思第二個事例,是覺得比起嚴厲的斥責,還有很多方式更能使學生心悅誠服地接受教育,更有效果,也更加保護孩子的尊嚴。
這段時間和五歲的兒子看了不少奧特曼的電視劇,比如《戴拿奧特曼》《迪迦奧特曼》《蓋亞奧特曼》,自家孩子對這些卡片也如數家珍,我開始理解那個學生為什么會喜歡奧特曼、收集奧特曼的卡片了。我突然覺得,如果當時的我對奧特曼的理解能像今天一樣深入的話,可以跟那個學生聊一聊他喜歡哪個奧特曼,哪個怪獸最強大,哪些卡片最值錢……這樣深入交流之后,再來理解他去交易卡片的心態,或許能慢慢引導他處理好那些東西,以后他也會更加信任老師。
就像丑小鴨學校詹大年校長在公眾號寫的《關系,不在于對與不對,而在于好與不好》,他說:“一個孩子就因為下課玩撲克要賠上自己的性命嗎?如果是我,我會先來陪孩子玩完這把牌。因為,只有關系好了,‘對才有可能,才有意義。好的關系,才有好的教育,換言之即順應天性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我相信,教師與學生建立起親密無間的關系,是使教育達到最佳效果的關鍵條件之一。好的關系,從接納開始,從滿足開始。好的關系,首先必須保護最好的生命狀態。生命好了,人才會好,一切才有可能好。”
想要改變學生,必須觸動他的心靈,而觸動心靈的最佳方式就是激發情感。當關心成為一種關系,情感會讓師生之間的雙向奔赴成為一種現實。如果做到這一點,教育還會是一場“單戀”嗎?學生還會抱怨嗎?
第三個事例我覺得自己的處理方式不夠好,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我分析了一下,小何不肯認領試卷,應該是10分的試卷讓他在其他同學面前丟了面子。當時我沒能很好地控制情緒,而是用尖銳的語氣批評他,所以他寧愿不認,同時兩個人的關系也變僵了。
后來我讓他把垃圾袋里的試卷還給我,拿回來之后就一直在等待時機。之后又考了一次,結果我發現試卷的筆跡是一樣的,他不得不認了。我找了個安靜沒人的地方,先跟他道歉,承認自己那天傷他自尊了,再把證據拿給他看,這時他不得不認了,認了之后再跟他繼續溝通聊天,后面他也釋懷了。
通過以上三個事例的反思,我覺得,所有的教育行為,都要把保護學生的尊嚴作為立足點。沒有尊嚴,教育就不會真實、有效,也不會持久。
跟學生打交道,如果老師能夠撇開永遠高于學生的面子和尊嚴,具有真正的“共情能力”和同理心,將學生的尊嚴放在第一位,在學習生活中平等對待學生,那么我相信,通過對學生人格的尊重,我們也將培養出一個尊重別人人格的人。
(作者單位:廣東東莞市道滘中學)
責任編輯 晁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