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苗苗
春季是一年的第一個季節,從立春節氣起,時序就進入春季。春代表著溫暖、生長—此時,陰陽之氣開始轉變,萬物隨陽氣上升而萌芽生長,冷空氣和暖濕氣流此消彼長。這個萬象更新的春季,同時也是吾輩該當蓄力、迎接美好明天的時節。那么,在養生方面,我們應該注意什么呢?下面,藥師從起居、飲食、防病等三個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春季起居
《黃帝內經》中記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陽春三月養生,要根據自然物候及自身體質差異進行合適的起居、運動調養。這方面,我們要做到早睡早起、散步緩行,可多參加室外活動,使自己的精神狀態與大自然相適應,力求身心和諧、精力充沛。
俗話說:春捂秋凍,不生雜病。初春時節,若氣溫升幅不大,就盡量少脫衣;冷空氣即將到來時,則應提前增添衣物,特別是北方氣溫較低,早晚溫差較大,需要注意保暖。這方面,我們尤其要注意背部、腹部、足底保暖,避免受涼:背部保暖,可預防寒氣損傷“陽脈之海”—督脈,減少感冒;腹部保暖,有助于預防消化不良和腹瀉;足部保暖則更重要,“寒從腳下起”,腳下的神經末梢最豐富、最敏感,只有做好足部保暖才能使身體真正地暖和起來。
二、春季飲食
春天是一個滋潤的季節,也是一個適合進補的季節。
孫思邈認為:“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此句指人在春季容易出現脾胃虛弱之癥,飲食以偏甜食物為宜,同時少食酸性食物:偏甜食物,如大棗、蜂蜜、櫻桃等,其中,紅棗是理想的補氣、安神藥,也是養脾養胃的理想甜食,北方自古便有“女人不能三日無棗”的俗語;酸性食物,如檸檬、橘子、西紅柿等,春天應該少吃。此外,也可適當進食一些性平味甘的食物,如山藥、薏苡仁、銀耳、扁豆等。
中醫認為,養脾胃以粥類最為適宜,也就是以清淡少鹽、易于吸收的湯品調理腸胃。胃脘隱痛、食欲不好、容易口干咽燥者,特別是形體消瘦、舌紅少苔者,可食用山藥百合大棗粥。對于因心情不好而引起的胃部不適,建議吃木耳炒肉片,木耳可益胃滋腎、調理中氣,與豬肉合用,有補益脾胃、調節中氣之效果。同時,富含粗纖維的新鮮蔬菜與水果可以刮除油膩,幫助我們調理身體,恢復元氣。另外,我們還可用陳皮、菊花、玫瑰花等泡水代茶飲,具有疏肝理氣的功效。
三、春季防病
在萬物復蘇的春天,人的神經、血管、內分泌及各組織器官也在進行適應性調整,以恢復與自然界的平衡。此時,適應性較差的人容易產生情緒抑郁、心情不暢的狀況,出現“肝氣郁結,肝陽上亢,肝風內動”的病癥;慢性肝病患者容易出現肝功能異常,特別是谷丙轉氨酶升高;精神病和抑郁癥患者的病情容易復發;高血壓、腦卒中患者也明顯增多。
針對此,中醫推薦艾灸以疏肝理氣,主要配穴為關元穴和太沖穴。關元是人身氣血的樞紐,一身元氣之總結。太沖是肝經的原穴,有“發源”和“原動力”的意思,肝臟表現的個性和功能都是從太沖穴找到推動力的。肝為將軍之官,太沖又是肝臟的閥門和開關,它調控著肝經的總體氣血—所以,通過艾灸太沖,可調整肝氣疏泄的情況,緩解生氣對肝造成的影響。
同時,初春時節,天氣由寒轉暖,各種致病細菌、病毒也隨之生長繁殖,流感、流腦、麻疹、猩紅熱、肺炎多有發生和流行。因此,春天也是“百草發芽,百病發作”的季節,應注意保健養生,尤其是老年人更要注意在春季防病保健。為減免疾病的發生,房屋內應定期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清新,適當加強鍛煉,可選擇踏青、散步、打太極拳、放風箏等活動。
當然,上述只是藥師能想到的幾個方面,不可能面面俱到—言不盡意之處還請大家多多包涵。總之,春天里更要照顧好自己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