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觸

以一名在英超豪門俱樂部效力的球員為例。他從7月開始加入球隊集訓,八月開打聯賽,在第二年6月賽季結束時,至少要打50場正式比賽。過去,球員在1月、6月和7月可以獲得休息和調整的機會,但是隨著國際足聯和各大洲足聯不斷將賽事填充到本該休息的冬夏,導致球員幾乎沒有完整休息的時間。
有數據顯示,去年冬天的卡塔爾世界杯后,英超聯賽的球員傷病率至少提升了20%,很多球員遭遇膝蓋十字韌帶撕裂這樣的重傷。原因當然是過于密集的賽事讓球員過于勞累,身體超負荷運行。傷病事小,像歐洲杯上的埃里克森一樣差點死在賽場上,才是得不償失的。能夠在五大聯賽踢球的球員常常被認為是打工富豪,但以極大地損失身體健康為代價獲得金錢與名望,恐怕任何人都要三思而行。
比賽越來越多,歸根結底與逐利有關。國際足聯想賺更多的錢,就必須在空白的時間里填進更多的賽事,于是聯合會杯、世俱杯應運而生,現在又有了劃分更細的U系列賽事。各大洲足聯一看國際足聯把時間填滿了,只好從人頭上做文章,如今歐冠、歐聯之后有歐協杯,亞冠之后還有亞冠聯賽二區。但是,踢球的還是那些人,明星球員更是稀少。比賽變多,只會讓球員更加忙碌,這無異于殺雞取卵。
貝利曾回憶,他踢球的時代,一年踢兩三百場比賽很正常,話里話外都在揶揄現在的球員太嬌氣。但時代不同了,現代足球更加精細,一場高水平的足球比賽,無論對身體還是腦力都是極大的消耗。
球迷醉心于精彩的比賽和炫目的球技,這樣的話,比賽應該越多越好才對。然而,當一支球隊比賽過于頻繁時,比賽質量必然會下降,這會帶來相反的結果。
其實人人都知道后果是什么,只是沒有人去踩上一腳剎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