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橋華,李小玉,江鳳瓊,邱 云,唐曉麗
綿陽市中心醫院,四川 621000
嬰兒黏膜血管豐富,黏液腺分泌不足,纖毛運動能力弱,清除能力差,嬰兒毛細支氣管炎極易引起呼吸道痰液堵塞,進而引發感染,并造成肺內壓變化,顯著增加了死亡風險[1-3]。因此,應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對嬰兒毛細支氣管炎進行干預。胸部物理治療在毛細支氣管炎中較常用,可清除氣道分泌物,降低肺內壓。當前臨床上常用胸部物理治療措施主要包括體位引流、叩背、振顫、咳嗽、吸引、呼吸練習等,受小兒配合能力的影響,兒科患兒的胸部物理治療手段主要包括叩背、振顫和吸引。當前國內多使用振動排痰機輔助排痰,有一定效果,但嬰兒咳嗽能力弱,且不能有效配合,影響了振動排痰機的排痰效果。另外,臨床缺乏適用于嬰兒的機械輔助排痰的設施、設備,部分機械輔助排痰機限定在2 歲以上病人使用。基于此,本研究比較手法振顫叩拍排痰和機械輔助排痰用于嬰兒毛細支氣管炎的排痰效果,以探索嬰兒毛細支氣管炎輔助排痰的最佳方案。
選取2019 年2 月—2021 年6 月在我科接受住院治療的98 例毛細支氣管炎患兒,其中男65 例,女33 例;月齡1~12 個月。納入標準:1)符合嬰兒毛細支氣管炎的臨床診斷標準[4];2)患兒有咳嗽、咳痰、喉間痰響癥狀;3)患兒家屬同意患兒參與研究。排除標準:1)有胸部物理治療禁忌證患兒;2)合并有其他重要診斷影響疾病恢復患兒。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隨機分為干預1 組(n=49)和干預2 組(n=49)。干預1 組:男33 例,女16 例;月齡1~12(5.24±2.98)個月。干預2 組:男32 例,女17 例;月齡1~12(5.25±2.46)個月。兩組性別、月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綿陽市中心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批準號:S-2020-033。
兩組患兒入院后均給予常規治療,主要包括抗病毒、止咳、祛痰、平喘等,合并細菌感染者給予抗感染治療,給藥途徑包括口服、霧化吸入、靜脈輸液。在此基礎上干預1 組患兒予以手法振顫叩拍排痰,每天1 次,具體操作如下:霧化吸入后,操作者利用手法振顫及手法叩拍交替作用于患兒前胸、側胸、背部,叩拍和振顫聯合應用,每分鐘振顫40~60 次,每次1.0~1.5 s,每分鐘叩拍振顫40~60 次,具體力度以不產生疼痛或不適為宜,時間為10 min,根據患兒情況給予吸痰處理。干預2 組采取機械輔助排痰,每天1 次,每分鐘振動10~20 次,振幅15~30 cps,時間為10 min,根據患兒情況給予吸痰處理。
比較兩組患兒痰鳴音消失時間、住院時間、總有效率。療效評判標準:患兒3 d 內癥狀明顯改善為顯效,患兒5 d 內癥狀消失為有效,患兒5 d 內癥狀無明顯改善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5]。
通過SPSS 22.0 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定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描述,行t檢驗;定性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描述,行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1 組痰鳴音消失時間早于對照組,住院時間短于干預2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痰鳴音消失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s)單位:d
表1 兩組痰鳴音消失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s)單位:d
組別干預1 組干預2 組t 值P例數49 49痰鳴音消失時間1.90±0.74 3.73±1.17-33.959<0.001住院時間6.04±1.58 6.98±2.75-22.302<0.001
干預1 組總有效率(97.96%)高于干預2 組(87.7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比較
兒童胸部物理治療在臨床上已受到越來越多醫護人員的關注,而毛細支氣管炎是嬰幼兒時期常見的呼吸道疾病,尤其多見于嬰兒,且是導致嬰兒死亡的重要原因[6]。由于嬰兒肺彈力組織發育差,肺泡數量少,含氣量低,因此一旦發生毛細支氣管炎,則會出現通氣障礙、喘息,甚至喘憋癥狀[7]。嬰兒毛細支氣管炎護理主要是保持患兒呼吸道通暢,緩解咳嗽、咳痰、喘息、喘憋的臨床癥狀[8-10]。同時,呼吸道中存在的痰液量及排痰效果是影響預后的主要指標,而嬰兒咳痰無力,且不會主動排痰,因此易導致痰液積聚在氣道,影響小兒呼吸狀態,進而導致疾病遷延不愈[11]。因此,如何有效清除氣管內痰液是臨床醫務人員首要關注的問題。王玲等[12]基于13 項研究的Meta 分析結果表明,胸部物理治療能縮短毛細支氣管炎患兒住院時間,降低臨床病情嚴重度,緩解肺部癥狀與體征,未見嚴重不良反應發生。
本研究結果顯示,手法振顫叩拍排痰與機械輔助排痰相比,前者能縮短毛細支氣管炎患兒住院時間、肺部聽診痰鳴音消失時間,提高總有效率,與王猛等[13-14]的研究結果一致。賴辛嬌等[15-19]的研究結果顯示:機械輔助排痰在治療兒童肺炎方面優于人工叩背排痰。分析其原因可能在于其研究僅用到叩拍手法,未結合振顫手法,且其研究對象年齡在(3.2±1.37)歲。對于年齡較大患兒,人工叩拍操作者體力的消耗會影響治療效果,而機械輔助排痰叩擊頻率和強度穩定,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而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為嬰兒,嬰兒年齡小,使用機械輔助排痰時易出現不配合、躁動,導致機械輔助排痰機探頭難以與患兒身體良好接觸,降低了機械輔助排痰作用面積[20-21]。而手法振顫叩拍操作者可根據患兒接受程度交替給予適當頻率和強度的振顫、叩拍,全面作用于嬰兒前胸、側胸、背部,震動時使受力作用部位產生更大的共振力,促使痰液松動,清除痰液,從而達到排痰效果,彌補了機械輔助排痰的不足,所以手法振顫叩拍排痰是嬰兒輔助排痰的優選方案。
手法振顫叩拍排痰是清理呼吸道無效或低效的嬰兒毛細支氣管炎患兒的有效治療手段,在嬰兒毛細支氣管炎中起到了很好的輔助治療效果,與機械輔助排痰相比,其更能縮短患兒聽診痰鳴音消失時間和住院時間,提升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