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出來啰喂,喜洋洋啰啷啰……”十月深秋,暖陽照進重慶市石柱縣中益鄉華溪村的山間,紅葉點綴,層林盡染。在草木掩映的“初心小院”旁,陳朋在地里忙著采收黃精,見到一塊塊根莖交錯成盤、色澤黃潤、肉質飽滿的黃精,情不自禁地唱起了那首耳熟能詳的石柱民歌《太陽出來喜洋洋》。
“今年收成好!這一堆得有10公斤,按照現在的行情,至少值240元。”陳朋抱著剛從土里刨出來的姜形黃精向人們展示,臉上樂開了花。
地處渝東南大山深處的華溪村,曾是深度貧困村,從前村民普遍以種植玉米、紅薯、土豆“三大坨”為生,日子過得緊巴巴,大多數青壯年選擇外出謀生,村里只剩下老人婦孺“留守”。
當地山林一直長有野生黃精。2018年,華溪村調整產業布局,將黃精與蜜蜂、黃連一起作為主打產業。隨后,該村就通過與皺皮木瓜進行套種的方式建成了220畝黃精產業基地。
“這產業選得真準!”陳朋曾是貧困戶,2018年他將閑置土地流轉給村集體,由村集體引資打造黃精產業,又從村里返包了6畝多黃精地,如今他已成為村里響當當的種植大戶。
“我們將村集體發展的220畝黃精產業基地,切塊劃分為每塊5畝左右的地塊,返包給42戶農戶進行管理。村集體負責管護期間的肥料、藥物等物資,村民只需按照時令除草、施肥,3年每畝有2400元管護工資,而且管護地塊按效益的20%分紅。”中益鄉華溪村支部書記、村主任王祥生說。在黃精產業帶動下,村民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流轉費、管護費、分紅……每一筆收益都很可觀!”陳朋算了一筆經濟賬,一般黃精種植4—5年就可以收獲,每畝地可采收黃精2500多公斤,按照2023年市場價每公斤24元計算,每畝黃精能賣6萬元左右,6畝地光是分紅就有7萬多元。
如今,華溪村的黃精種植面積達到730畝,已構建起從育苗、種植到精深加工的全產業鏈條。村集體建成黃精育苗基地15畝,目前累計已銷售129.9萬株黃精苗,總銷售額64.46萬元。同時還開發了黃精面條、黃精蜜片、黃精果脯等11款精深加工產品,針對農家樂推出了黃精燉雞等特色菜。
“目前,華溪村已簽訂了2800萬元的出口訂單,黃精面條出口到加拿大等11個國家和地區。”王祥生說。華溪村的黃精已從小村子“漂洋過海”到了國際大市場,走出了一條產業發展的“黃金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