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名:《地方文化資源教育轉化現(xiàn)實與超越》
作者:盧德生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ISBN:978-7-5201-9417-4
出版時間:2021 年12 月
定價:138 元
在中小學所開設的學科教育中,語文、歷史、地理等偏文科性質的學科是理想地融入地方文化的學科。非遺技藝作為地方文化,其傳承不僅要融入其他學科,還要建設相應的獨立課程。盧德生教授在《地方文化資源教育轉化現(xiàn)實與超越》一書強調課程是文化傳承的主要手段,文化是建構課程內容的來源,文化傳承要與學科互通,學科課程要與文化融合,為非遺進校園課程建設,以及北京聯(lián)合大學校級教育規(guī)劃課題“師范類院校非遺師資培養(yǎng)課程體系建構研究”(JK202302)開展提供了參考。
本書作者認為校本課程是傳承、保存、發(fā)展地方文化的重要方式,非遺作為地方文化要更好地傳承就應建設校本課程。課程的開發(fā)建設需要基于一定的教育理論、內容與結構等的設計。就非遺技藝來說,學校的教育者對非遺技藝的了解不是全面的,非遺作為文化資源歸屬文旅部門管理,普通教育者很難對地域的非遺全面掌握熟知,而文旅部門不熟悉教育理論和內容的建構,形成目前中小學或是以部分非遺技藝以校園活動的形式開展,或是以某項非遺技藝為內容建立一門課程,以致非遺在中小學校園傳承沒有全面深入地開展。只有文旅部門與教育部門相互協(xié)調合作,組織教育者篩選地方非遺技藝,分析非遺技藝與學生培養(yǎng)的內涵與外延關系,整合各項非遺技藝與中小學學科關系,才能把非遺技藝開發(fā)成獨立的校本學科綜合課程。
本書作者強調地方文化資源要開發(fā)成校本課程須體系化,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資源,以知識性、地域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等方面為考量進行篩選,在內容建構上要充分考慮學科與生活實踐的融合互補,在結構上要從縱橫兩向建構課程。
非遺課程建構上要考慮各學段學生認知特點,即縱向上從中段(3 -4年級)到高段(5 -6 年級)要對非遺技藝的教學內容有所區(qū)分,要考慮到非遺技藝的難度和教學的時間安排。非遺技藝是生活中形成的,是被人民群眾認可的,符合一定時期或某一階段人們的生活認知特點,具有季節(jié)的時間性,就某一學年非遺課程的設計要考慮非遺技藝與現(xiàn)實生活的相應性,例如圍繞“二十四節(jié)氣”為時間軸,具體編排一年的縱向非遺課程內容。
非遺課程的橫向設置安排要考慮非遺技藝的學科性。目前,我國有1557 個國家級非遺項目,3610 個子項,分十大門類,這是按照文化類別進行劃分的。作為課程教學內容,要把非遺技藝按中小學所開設的語文、歷史、地理、音樂、美術、自然、勞技等學科進行分類,從而使非遺課程的學習能與學科更好地融合,進而達到寓教于樂的文化傳承目的。
本書作者認為文化一直以來都不是一家之言,它具有多樣性和多元性。地方文化有其歷史性、地域性、遺傳性和現(xiàn)實性。非遺技藝作為地域文化具備以上四方面特點,因此,在課程建構上要考慮課程內容的地域性、民族性、歷史性、傳承性,還要考慮創(chuàng)新性。
非遺是某一地域人們的生產(chǎn)和生活形成的結果,具有鮮明的地域特點,在歷史發(fā)展中被不斷改進,而最終傳承到今天,所以其歷史性的特點必須尊重和承認。我國地域廣闊,五十六個民族融合形成大家庭,“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各地區(qū)有各地區(qū)的特點,各民族有各民族的文化與風俗,因而形成一些獨具特色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的非遺技藝。各地方文化在具有地域特色同時,也有著中華民族文化的共性;少數(shù)民族文化具有獨特的民族特點,也包含著中華民族特點。建構校本課程,對于有益于學生教育與成長的非遺技藝都可以納入,要接受各民族優(yōu)秀的非遺技藝,接受各地域有教育意義的非遺技藝,非遺課程內容篩選要跨越地域和民族,一切為我所用,進而才能豐富學生學習內容,開闊學生眼界,激發(fā)學生對民族文化的熱愛,增強學生的自豪感。
本書作者認為文化的開放性和包容性為文化帶來創(chuàng)造和重構。文化是發(fā)展的文化,文化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要基于原有的基礎,有傳承。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延續(xù)不斷就在于文化的接納與包容,從最初的漢民族文化逐漸接受其他民族和其他地域的文化才形成今天的中華文化,在不斷地接納融合中創(chuàng)造出新的歷史文化。無論是地域性還是民族性的非遺技藝在納入教學內容建構課程時必須要有創(chuàng)新。
非遺技藝的創(chuàng)新是繼承原有的技藝、材料、作品形式與主題等要素進行創(chuàng)新。非遺課程建構要在保留原有的技藝基礎上,在材料的選擇上可以創(chuàng)新,如京劇臉譜繪制,在原有的紙質材料創(chuàng)新出石膏、布藝等新材質;風箏在原有的紙與竹子的架構中出現(xiàn)絲絹、尼龍布和塑料膜等材料。舊瓶可以裝新酒。非遺技藝的主題內容與形式創(chuàng)新是當下課程建構的最重要創(chuàng)新。學生是新時代的學生,非遺課程建設必須貫穿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在傳承傳統(tǒng)文化元素教學同時,在主題內容上要放開,加入現(xiàn)代文化的元素,讓學生既要有文化的傳承,也要有新的思維、意識的創(chuàng)造,融合時代精神與文化,使課程內容教學更具有時代特色,這是非遺課程建設的最重要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