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瑪折洋
(青海省玉樹州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青海 玉樹,815000)
肺結核主要是指由結核桿菌侵犯肺組織所導致的慢性消耗性疾病,在中國較為常見,尤其在一些偏遠的高原地區[1]。當前,臨床上針對肺結核多采用口服藥物方式進行治療,但治療時間較長,需要采用多種藥物聯合治療,不良反應較多,導致患者負面情緒嚴重,治療依從性較差[2]。有研究發現,許多高原地區肺結核患者,由于地處偏遠,醫療資源有限,很多患者擅自改變藥物服用次數或劑量,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較差,影響治療效果,降低患者生活質量[3]。所以,對于肺結核患者來說,除了常規藥物治療之外,對其采取有效、細致的護理措施,能夠進一步改善患者不良情緒,提升其治療依從性[4]。因此,本研究選取高原地區2020 年3 月—2023 年1 月80 例肺結核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有效護理聯合細節干預對高原地區結核病患者依從性及負面情緒的影響,具體報道如下。
選取2020 年3 月—2023 年1 月高原地區80 例肺結核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應用隨機數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40 例。對照組男32 例,女性8 例;年齡15~40 歲,平均年齡(26.21±3.28)歲;病程1~3 年,平均病程(1.57±0.27)年;高中及以上學歷32 例,初中6 例,小學2 例。觀察組男33 例,女7 例;年齡15~41 歲,平均年齡(26.38±3.44)歲;病程1~3 年,平均病程(1.53±0.32)年;高中及以上學歷31例,初中7 例,小學2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青海省玉樹州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對研究知情同意,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①符合肺結核診斷標準[5];②年齡≥15 歲;③臨床資料完整。
排除標準:①精神障礙疾病者;②癲癇者;③中途退出本研究者。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患者入院后均采取抗結核藥物常規治療,并在住院期間開展結核病健康教育和心理護理,為患者發放疾病相關知識手冊,及時回答患者提出的問題,并培養其良好生活習慣,為患者講述隔離消毒的重要性,指導患者正確服藥。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加有效護理聯合細節干預。(1)建立有效護理及細節干預護理小組,小組成員包括結核病副主任醫師1 名,主治醫師2 名,心理專家1 名,護士長1 名,3 年以上工作經驗護理人員8 名。由小組開會共同制訂結核病患者有效護理及細節干預措施,并由相關醫師對護理人員進行培訓和考核,考核通過才能參與建組。(2)有效評估患者需求。由于高原地區患者少數民族居多,其文化和語言可能存在一定差異,患者的需求可能也有所不同。因此,護理人員需在患者入院后應用患者能夠了解的語言與患者進行溝通,講解對患者心理需求調查的目的和意義,取得患者理解之后,發放調查問卷,在患者身體條件允許情況下進行填寫,及時了解患者的實際護理需求和負面情緒。(3)有效護理及細節干預護理措施。①健康指導。由醫院組織集中授課,1 次/周,并邀請患者家屬參與,主要講解結核病的相關知識、傳染途徑、治療方法、不良反應、注意事項以及停藥和減量的危害等。并為患者例舉一些成功治療案例,提升患者康復信心。②心理護理。對患者講解疾病常見的負面情緒,如孤獨、抑郁、恐懼、焦慮等,告知負面情緒對患者疾病治療和預后產生的負面影響。每日在查房過程中鼓勵患者吐露心事,通過溝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共同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展開細致的心理護理,鼓勵患者積極面對治療,增強康復信心。并向患者提供社會、家庭和情感支持,鼓勵其家屬多關心患者,給予患者正性支持。③用藥監督及指導。向患者及家屬講解藥物服用方法、藥物相關知識及用藥后常見不良反應,遵循“全程、聯合、適量、早期、規律”的原則,向患者強調藥物治療的重要性,護理人員應對患者的用藥情況進行嚴格監督,避免患者擅自改變用藥量。④定期評估,進行血尿常規及腎功能檢查1 次/周,指標恢復正常之后則每月檢查1 次;每2 個月進行1 次痰培養檢查與痰涂片,每3 個月進行1 次X 射線檢查,根據患者具體檢查結果對用藥方案進行改動。⑤飲食護理。指導患者應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則,多進食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的食物,增加礦物質的補充與新鮮果蔬的攝入,指導患者多食用百合、梨等止咳化痰、潤肺養陰的食物,少食辛辣食物,多補充鈣,禁煙禁酒。⑥出院護理。于患者出院日由護理人員將預防手冊、宣傳書籍與藥物發放給患者,告知患者用藥、復查、飲食及隨訪等注意事項,叮囑患者遵醫囑用藥并需定期復查。出院后,護理人員可通過電話、郵箱、微信、短信等方式與患者保持溝通,以隨時了解患者病情。
兩組均護理1 個月。
①比較兩組負性情緒。應用簡明心境量表(POMS-SF)分別在護理前、護理1 個月后評估兩組患者負面情緒,其中包括困惑、活力、疲勞、抑郁、生氣和緊張6 個維度,每個維度5 項,分數為0~4 分,共30 道題目,每個維度總分20 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的負性情緒越嚴重[6]。
②比較兩組護理依從性。應用依從性評定量表評價患者的依從性,滿分為100 分。其中分數>81 分為完全依從;71~81 分為基本依從;<71 分為不依從[7]。依從率=(基本遵從+完全依從)例數/總例數×100%。
③比較兩組生活質量評分。采用世界衛生組織生活質量-100 量表(WHOQOL-100)評估兩組患者護理前、護理1個月后生活質量,量表主要包含生理、心理、獨立性、社會關系、環境和精神/宗教信仰6 個維度,24 個子項,總分為480分,分值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好[8]。
采取件SPSS 23.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組內對比采用配對t 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前,兩組困惑、活力、疲勞、抑郁、生氣和緊張方面的POMS-SF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困惑、活力、疲勞、抑郁、生氣和緊張方面的POMSSF 評分均明顯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前后負面情緒比較 (±s,分)
表1 兩組護理前后負面情緒比較 (±s,分)
注:與同組護理前比較,*P<0.05。
緊張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40 11.67±3.02 4.65±1.54*11.75±2.95 3.50±1.14* 8.68±2.62 4.30±1.28* 12.36±3.58 4.41±1.25* 10.24±3.25 6.50±1.25* 8.84±2.22 3.25±1.36*對照組 40 11.52±3.95 6.75±1.23*12.35±3.02 5.60±1.86* 8.27±3.75 6.20±1.05* 12.53±2.68 6.68±1.03* 10.46±2.53 8.60±2.31* 8.79±3.25 5.24±1.12*t 0.191 6.739 0.899 6.088 0.569 7.258 0.240 8.864 0.338 5.057 0.080 7.144 P 0.849 <0.001 0.371 <0.001 0.572 <0.001 0.811 <0.001 0.736 <0.001 0.936 <0.001組別 例數困惑活力疲勞抑郁生氣
觀察組患者治療依從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依從性比較 [n(%)]
護理前,兩組患者生理、心理、獨立性、社會關系、環境、精神/宗教信仰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生理、心理、獨立性、社會關系、環境、精神/宗教信仰生活質量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前后生活質量比較 (±s,分)
表3 兩組護理前后生活質量比較 (±s,分)
注:與同組護理前比較,*P<0.05。
精神/宗教信仰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40 35.23±8.35 44.62±8.24* 47.83±7.37 66.26±9.42*41.23±7.36 59.26±9.35* 31.36± 7.47 46.26±7.37*89.47±12.73 112.73±14.37*7.36±1.2414.63±2.14*對照組 40 36.11±9.52 40.25±7.32* 47.31±8.36 60.51±8.37*41.26±8.22 51.62±13.66* 31.25± 6.83 41.62±6.73*90.10±15.26 101.26±13.73*7.83±2.2311.24±3.11*t 0.440 2.508 0.295 2.886 0.017 2.919 0.069 2.940 0.201 3.650 1.165 5.679 P 0.662 0.014 0.769 0.005 0.986 0.005 0.945 0.004 0.842 <0.001 0.248 <0.001生理心理獨立性社會關系環境組別 例數
肺結核由于治療費用高、病程長、治療期間不良反應多,會降低患者勞動能力,影響其社會角色功能和家庭生活,患者還會擔心自己的疾病傳染給朋友和家人,經常會出現焦慮、抑郁、恐懼、緊張等負面情緒[9]。有研究顯示,肺結核患者抑郁、焦慮等負面心理情緒的產生與疾病了解程度不足具有很大關系[10]。本研究結果表明,護理后,兩組患者困惑、活力、疲勞、抑郁、生氣和緊張方面的POMS-SF 評分明顯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有效護理聯合細節干預可減輕高原地區結核病患者的負面情緒。分析其原因為,本研究針對肺結核患者采取的有效護理和細節干預措施中,制訂了更細致的健康教育和心理護理方式,能夠通過團體健康指導和針對性心理護理,讓患者了解到更多疾病知識,并通過溝通與交流過程,引導患者表達自身情緒等措施,讓患者得到更多鼓勵與關心,減輕由疾病帶來的負面心理情緒。
結核病的病情較為復雜,治療周期相對也較長,同時對于高原地區的結核病患者來說,由于其地處偏遠,城市流通性和醫療條件較差,而且很多農村人口對于疾病認識程度較低,影響患者治療依從性[11]。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治療依從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采取有效護理聯合細節干預可提升患者治療依從性。這主要是因為,對患者采取了集中授課形式,家屬也能夠參與其中,增加了家屬對于疾病知識的了解,深入了解按時服藥對于結核病治療的重要性,能夠在患者治療過程中,進一步督促患者,預防患者漏服和停藥情況發生,提升治療依從性。另外,結核病多以全程、聯合、早期治療為主,從時間上看來服藥療程一般為6~9 個月,多數治療時間是在院外進行[12]。而本研究所應用的出院指導措施,在常規出院指導基礎上增加了持續性復查和隨訪等內容,能夠通過及時聯系患者幫助其解決相關問題,并提醒患者定時服藥,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患者治療依從性[13]。
本研究結果表明,護理后兩組患者生理、心理、獨立性、社會關系、環境、精神/宗教信仰生活質量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采取有效護理聯合細節干預可改善結核病患者的生活質量。究其原因,本研究在護理措施中除了增加健康教育和心理護理之外,還增加了飲食、用藥監督、定期評估等護理方式,能夠為患者提供更健康、更有利于疾病康復以及更加細致的護理,促使其改變不良生活習慣,提升預后水平,改善生活質量[14-15]。但由于本研究樣本量過少,可能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還需在后續研究中增加樣本量進行持續深入分析。
綜上所述,有效護理聯合細節干預可改善高原地區結核病患者的負面情緒,提升患者治療依從性和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