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磊
(單縣中心醫院胃腸外科,山東 菏澤,274300)
胃癌為臨床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發病早期癥狀缺乏特異性,與胃炎、胃潰瘍等相近,患者常出現消化不良、腹部不適等癥狀,隨著疾病進展易出現腫瘤細胞胃體浸潤、周圍淋巴結轉移等情況,增加治療難度。因此,對早期胃癌患者需盡早手術治療以控制疾病發展。在早期胃癌手術治療中,遠端胃切除術為常見治療方案,其主要優勢為操作簡單,但對患者胃體損傷較大,可能會影響其殘余胃部功能,增加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1]。胃節段切除術為一種保留幽門、賁門的胃全周性切除術,在早期胃癌患者手術治療中,胃體切除范圍相應減少,可減輕手術后患者胃腸道激素分泌異常情況,同時手術創傷小,可縮短患者術后康復時間。但此種術式可能會影響淋巴結清掃范圍,出現淋巴結清掃數量下降情況,增加術后復發風險[2]。但與遠端胃切除術相比,胃節段切除術是否可提升治療安全性仍有待研究。為此,本研究選取2021 年1 月—2022 年10 月單縣中心醫院收治的96 例早期胃癌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究對其手術治療中應用上述兩種術式對其術后胃腸激素及安全性的影響。
選取2021 年1 月—2022 年10 月單縣中心醫院收治的96 例早期胃癌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以隨機數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48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患者及其家屬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獲得單縣中心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表1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s)/n(%)]
表1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s)/n(%)]
組別 例數 男/女(例) 年齡(歲) 身體質量指數(kg/m2)腫瘤直徑(cm) 浸潤深度T1a/T1b 病理類型乳頭狀癌 管狀腺癌 其他對照組 48 29/19 58.46±6.40 23.35±2.40 1.51±0.23 21/27 21(43.75) 15(31.25) 12(25.00)研究組 48 31/17 59.71±5.88 24.07±2.77 1.58±0.37 19/29 23(47.92) 11(22.92) 14(29.17)t/χ2 0.178 0.996 1.361 1.113 0.171 0.860 P 0.673 0.322 0.177 0.268 0.679 0.650
納入標準:①符合胃癌診斷標準[3],均經CT、MRI、病理等檢查確認為胃癌;②經胃鏡檢查、術后病理分期確認為胃中部cT1N0早期胃癌,上緣距離賁門≥4 cm,下緣距離幽門≥4 cm。
排除標準:①心臟、肝臟、肺部等功能衰竭,手術不耐受;②凝血功能障礙;③研究前接受抗腫瘤治療、放化療;④遠端轉移、腹膜轉移、其他部位惡性腫瘤;⑤合并其他消化道疾?。ㄎ笣?、十二指腸潰瘍等)。
對照組采取遠端胃切除術。方法:硬膜外麻醉,仰臥位,應用5 孔法腹腔鏡技術治療,臍下緣1 cm 做1 cm 長度切口,垂直插入氣腹針建立二氧化碳氣腹[14 mm Hg(1 mm Hg≈0.133 kPa)],后置入10 mm Trocar 作為觀察孔;右上腹、右側腹置入5 mm Trocar,左上腹、左側腹分別放置5 mm、12 mm Trocar;探查腹腔,包括膽囊、肝臟、腸系膜、腹盆腔等部位,觀察是否存在周圍器官轉移;探查胃體及胃體腫瘤組織,以肝臟拉鉤懸吊左半肝葉,顯露食管下端及胃小彎;翻起大網膜,沿橫結腸邊緣持續游離至胰腺下緣,經胰腺下緣繼續向上游離到胰腺上緣,在左側切斷大網膜,切除胃端血管、韌帶,清掃胃大彎淋巴結;游離胰腺上端血管鞘,充分暴露肝總動脈、胃左動脈、冠狀靜脈,切管,并切斷胃左動脈、冠狀靜脈,清掃淋巴結;確認腫瘤可切除后,在距離腫瘤5 cm 以上距離進行病灶切除;臍部切口擴大后取出病理送檢;沖洗腹腔,放置引流管后關閉腹腔。
研究組采取胃節段切除術。方法:硬膜外麻醉,仰臥位,應用5 孔法腹腔鏡技術(與對照組相同)治療;探查腹腔,觀察是否存在周圍器官轉移;病灶定位后,剪斷與胃結腸韌帶緊貼的結腸,切除大網膜,游離胃大彎,清掃胃大彎周圍淋巴結(No.4sb、No.4d、部分No.6)及胰腺被膜;提起胃體,從胰腺被膜開始沿頭側方向解剖,清掃胰腺被膜周圍淋巴結;切斷胃左血管主干,清掃周圍淋巴結(No.11p、No.9),從胰腺被膜開始沿胰尾方向解剖,顯露脾血管在脾門部位3 個分支后,剔除其表面淋巴脂肪組織;剪開肝胃韌帶,從賁門右側開始向胃小彎方向清掃淋巴結(No.1、No.3、No.5),不保留迷走神經;病灶標記近端、遠端各5 cm 位置,應用切割閉合器切斷胃體,雜交法吻合;沖洗腹腔,放置引流管后關閉腹腔。
①手術及術后康復相關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淋巴結清掃數量、腸鳴音恢復時間、術后肛門排氣時間、排便時間及住院時間。②胃腸激素水平。術前、術后7 d,采集患者3 mL 空腹靜脈血,離心(3 000 r/min,10 min,離心半徑為10 cm)取上清液,檢測患者胃泌素(GAS)、膽囊收縮素(CCK)、胃動素(MTL)、生長抑素(SS),均以化學發光免疫法檢測,應用全自動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及配套試劑盒檢測,嚴格依據試劑盒、儀器要求完成操作。③并發癥發生率。術后并發癥包括吻合口瘺、切口感染、傾倒綜合征、食管反流等。并發癥發生率=(吻合口瘺+切口感染+傾倒綜合征+食管反流)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SPSS 27.0 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s)描述,行t 檢驗;計數資料以[n(%)]描述,行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淋巴結清掃數量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腸鳴音恢復時間、術后肛門排氣時間、排便時間及住院時間均較對照組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手術及術后康復相關指標比較 (±s)
表2 兩組手術及術后康復相關指標比較 (±s)
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 淋巴結清掃數量(個) 腸鳴音恢復時間(h) 術后肛門排氣時間(d) 排便時間(d) 住院時間(d)對照組 48 209.46±37.55 81.33±19.43 20.26±3.34 22.79±3.56 3.24±0.71 4.75±0.60 9.14±2.11研究組 48 214.30±28.97 77.58±15.76 19.97±2.18 15.82±3.20 2.82±0.55 3.58±0.69 7.23±2.38 t 0.707 1.038 0.504 10.088 3.240 8.865 4.160 P 0.481 0.302 0.616 <0.001 0.002 <0.001 <0.001
術前,研究組GAS、CCK、MTL、SS 水平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7 d,研究組GAS、CCK、MTL、SS 水平均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胃腸激素水平比較 (±s,pg/mL)
表3 兩組胃腸激素水平比較 (±s,pg/mL)
SS術前 術后7 d 術前 術后7 d 術前 術后7 d 術前 術后7 d對照組 48 128.43±8.97 102.31±7.84 13.20±2.17 14.43±2.35 386.64±16.69 240.26±15.37 243.34±22.70 175.46±12.44研究組 48 125.77±7.25 113.46±6.20 13.05±1.99 18.73±3.20 381.41±21.22 276.43±19.25 238.96±25.48 188.72±12.53 t 1.598 7.729 0.353 7.504 1.342 10.173 0.889 5.203 P 0.113 <0.001 0.725 <0.001 0.183 <0.001 0.376 <0.001組別 例數GAS CCK MTL
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n(%)]
早期胃癌主要特征為病灶局限性,在對其手術治療過程中可通過局部切除保留患者大部分胃體組織,以保留患者胃部功能,改善患者術后生存質量[4]。在早期胃癌患者手術方案中,遠端胃切除術主要優勢為手術操作簡單,且對胃體周圍淋巴結清掃數量較多,可在保留患者胃體功能基礎上最大程度上避免發生淋巴結轉移,以改善預后[5]。但此種術式對患者手術創傷較大,且手術可能會造成幽門、賁門等結構損傷,影響患者后續胃體運動功能,增加傾倒綜合征、食管反流等并發癥發生風險。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淋巴結清掃數量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腸鳴音恢復時間、術后肛門排氣時間、排便時間及住院時間均較對照組短(P<0.05)??紤]原因為,對早期胃癌患者實施胃節段切除術治療并未顯著增加手術治療難度,因此并未延長手術時間;同時因早期胃癌胃中段淋巴結轉移數量較少,因此在淋巴結清掃結果中兩種術式并未見顯著差異,提示在早期胃癌手術治療中,應用胃節段切除術可基本滿足手術治療需求。胃節段切除術治療對胃體切割范圍較小,對胃部及周圍血運損傷較小,可降低術后局部缺血性疼痛、手術牽拉相關胃腸道應激反應,縮短患者術后胃腸道功能紊亂時間,因此可縮短患者術后康復時間[6]。楊世揚等[7]研究發現,對早期胃癌患者實施胃節段切除術,與遠端胃切除術相比,胃節段切除術可縮短患者術后肛門排氣時間、排便時間,與本研究結果一致。
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7 d,研究組GAS、CCK、MTL、SS水平均較對照組高(P<0.05)??紤]原因為,在進行胃體手術治療后,會造成胃黏膜損傷,并在手術治療過程中受術中出血、牽拉等作用影響,會造成胃腸功能紊亂,出現胃腸激素水平下降情況,且手術創傷大,其胃腸激素水平影響程度大;遠端胃切除術治療對胃體切除范圍較大,直接減少切除組織部分胃腸激素水平[8-9];術中淋巴結清掃范圍大,手術創傷進一步增加,引發胃腸功能紊亂、胃腸激素水平下降情況[10]。胃節段切除術對病灶切除范圍較小,可在滿足手術治療需求基礎上,最大程度上減少患者手術相關損傷,減少對患者胃腸激素分泌量影響[11-12]。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較對照組低(P<0.05)??紤]原因為,雜交吻合為機械與手工吻合相結合的吻合方式,適用于畢Ⅰ式吻合,可用于胃中段癌治療,盡管操作相對復雜,但吻合質量更理想;遠端胃切除無法完成此種縫合方案,可能會增加吻合口瘺發生風險[13];兩種術式均為腹腔鏡手術,手術切口較小,切口感染發生風險均處于較低水平;胃節段切除術保留了幽門組織,而在對幽門周圍淋巴結清掃時,保留了胃右動脈、胃網膜右血管主干完整性,因此可保留遠端、近端殘余胃體血運,保證殘余胃體功能完整性,促進患者術后功能恢復,同時因幽門功能完整,可避免術后胃內容物迅速進入腸道,因此可降低傾倒綜合征發生風險[14-15];胃節段切除術可減少賁門功能損傷,增強賁門對胃酸阻攔作用,減少患者在運動狀態下出現食管反流情況,同時因此種術式對患者胃體功能影響較小,可減少胃排空障礙情況,可進一步減少患者術后食管反流情況,保證患者食道功能穩定性,降低整體并發癥發生率[16-17]。但在對早期胃癌患者手術治療中,胃節段切除術對病灶位置要求較高,若病灶位置處于胃上段或胃下段,則此種術式同樣可能會造成賁門或幽門損傷。
綜上所述,在早期胃癌患者手術治療中,與應用遠端胃切除術相比,實施胃節段切除術治療,可縮短患者術后康復時間,促進其胃腸激素水平恢復,降低并發癥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