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振久李清兵
【摘? 要】 伴隨著“雙減”政策的全面貫徹與落實,提質增效,愈發成為教育教學的重要導向。因此,在現代化教育步伐不斷深入的今天,廣大教師應全面解讀學生的客觀發展現狀,從多個方面來展開一系列的探索與嘗試學習,積極參與各種培訓,或是落實各種學術研討等,致力于教學質量與模式的創新提升,逐漸形成更具專業化與創新性的教師隊伍,為學生的成長而賦能。文章結合實質性的探索與研究以及教育實踐,提出一些思考與策略,促進教師專業化素質提升。
【關鍵詞】 農村中小學;創新型教師;師資隊伍建設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在學生的發展過程中,教師往往承擔著傳授知識、滲透思想意識的責任。新的時代背景之下,教育者更是肩負起了立德樹人的重任。好的師資往往是教育興國、民族繁榮、國家振興的重要基石。隨著《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的出臺,全面打造創新型教師隊伍,發展他們的專業化素質、成了一個重要的方向,農村地區的中小學教育工作者也應達成有效的聯合,探尋更多更具實效的發展路徑。
一、新時代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之內涵論述
由國家提出的“造就人民滿意的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理念來分析,其中明確推進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是支點。即在國家的未來,需要打造專業度強、極具創新意識、素質水平高的教師隊伍,這三個范疇對于廣大教師實踐性工作有重要的引導價值,更是成了一個重要的行動指南。
(一)高素質
在現代化的語言體系中,素質一詞匯,往往會指人在社會上實踐活動中所形成的素養。重點體現在思想意識、品質和行為方面之間的統一。教師作為學生發展過程中的引導者,作為學校教育活動實施的主要角色,承擔著立德樹人的使命。其素質本身的素質,能夠影響育人的方向。實踐之中,高素質教師首先要具有崇高的思想意識、堅定的理想信念,全面踐行現代化社會背景下的核心價值觀,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文化觀、民族觀、教育觀等,成為發展學生思想意識過程中的第一引導人。同時,高素質的教師往往也需要具備良好的道德素養,極具公民意識,自動自覺地去遵守一系列的憲法與法律,使各類知識內化于心,并且外顯于形。
(二)專業化
專業化教師,指的是具有高尚教育情懷,具備專業精神的教師隊伍。重點體現在關愛學生、熱愛教育事業,具備為教育事業奉獻一生的信仰,極具科學育人的精神以及理念。某種意義上來說,教師需要具備一定的學習專業能力,并不是指個教師個人的學習。而是需要教師能夠在學習相關理論的基礎之上,立足于學生整體的身心發展規律以及個體化發展需求,將學習到的知識理論融入教育教學實踐中的能力。同時,專業化教師也指的是具備集體教研的能力和較為強大的學科能力,真正理解學科教學的本質,運用跨學科的思維來融合各類型資源或實踐活動,開發課程內容,拓展相應的校本課程等,尤為重要。實踐過程中,教師也需要學生聯系學生的動態性成長狀況和接受程度,來使自己的教學變得更專業,運用更具有啟發性、引導性的方法來煥發起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真正彰顯出自身的主體地位,融入自主探索以及參與的過程之中,最終達成理想健康的學習狀態。
(三)創新型
創新、創造隸屬于心理學的重要研究范疇。某種意義上來說,創新之要點在于發現、創造。因此創新型教師隊伍的概念,即能夠發現在教育教學之中所存在的規律,進而聯系客觀情況去創造教學方法,或課程資源的更新。從思想觀念上來看,創新型教師必須具備豐富的好奇心以及想象力。因此,在極具這兩個方面的基礎之上,才能夠突破原有的思維定式,打破原有的矛盾,實現突破。同時,教師的創造力展現,往往也源于其本身的好奇心。聯系心理學理論的論述,創新型教師必須定期推進對教學實踐的反思。針對在發展機制之中存在的困境和問題,來進行新的統籌規劃以及設計。即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完整性機制,才能夠使創新型教師形成屬于自己的風格和特點。
二、教育技術工具之運用:高效課堂的構建
先進信息技術的產生與更新迭代,為教育教學本身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所以在創新型教師隊伍的構建歷程之中,各大教師應不斷建立與時俱進的意識,基于教育技術所衍生出來的各種系統軟件,來展開一系列的探索與嘗試運用等,全面發揮出這些工具本身的價值,導入到課堂中的各個環節之中,進而將更多優質且豐富的資源落實輸出,賦予學生最為獨特的視聽覺體驗等,打造出更加有活力的課堂,以貫徹“雙減”政策的理念。
(一)減負增效的滲透
基于現有的觀察與調研來分析,絕大部分中小學生在參與課堂學習的歷程之中,都會表現出興趣不高,或者注意力無法集中的情況。仔細推敲,這類型狀態的產生往往源于他們本身所具備的消極心理,受到身心發展規律的限制,學生本身無法保持一種最佳的狀態,來展開知識的探索與學習。在長期性、高頻次接觸同一教學方式的狀況下,學生本身的學習主動性也在不斷喪失。在這一背景下,各種先進教育工具技術的有效運用,可以充分發揮出其本身的輔助性作用,為學生的成長而賦能。
(二)現代教育技術使用的價值以及具體路徑
現代教育技術本身的特質就是生動與形象,它能夠將一些視頻、圖文結合類的教學資源內容,進行全面導入。而其中所具有的形象或者是畫面則可以將課堂變得更加富有感染力,營造出積極、有趣的課堂氛圍。學生在參與觀看時,則會獲得最為強烈的感官刺激,或者說接觸到來自多個方面的感知,意識到參與學習過程時所帶來的樂趣,進而煥發自己的興趣,在濃厚的學習熱情推動之下落實主動思考。更重要的是學生會形成相對投入與專注的狀態,參與到知識解析歷程之中,整體的教學效果則會得到優化。
與此同時,這一技術本身更是富有動態與組合的優勢,往往可以將一些重難點知識進行充分的展現,或者是巧妙地拆分與重組等,更加有助于減輕學習的學生學習負擔,或者說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在信息技術的輔助下,學生的直觀性思維則會充分地被彰顯出來,經歷多方位和全面的感知,來建立一定的立體成像等。因此,在具體推進創新的歷程之中,教師群體應不斷展開網絡教學等模式的全面探索,通過各種數據庫資源,或是線上培訓的方式,參與到教育技術的巧妙運用歷程之中。教師隊伍必須有創新精神,從各種教學的客觀發展需要來落實一系列研究與探索,營造出更加富有活力的教學環境,提升教學質量與效率。
三、教研共同體的構建:在交互中成長
教育教學層面所延伸出來的科研創新,與學生的成長發展有著直接性的關系。因此創新型教師隊伍的構建所表現出來的價值,主要在于構建共同體,經過更多深入的研究以及實踐,來進行各種經驗的交互,或是對其中所出現的各種問題與困境來做出方案的解決與共享等。通過更多維度的分享,設置新的課程內容、教學方法或手段,抑或技術工具等,為實質性的教育教學提供更加強有力的基礎。
(一)現代化教育的更新與發展
從客觀的角度來分析,時代在不斷發展,對于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斷變化。因此,教育教學的推進也需要更新迭代,其本身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需要結合學生的客觀發展需求,或者是順應人才的培養目標,來落實一系列的更新與優化。在此過程中,教師單一的力量往往是相對薄弱的,他們所獲取到的數據基礎或者是觀察基礎更是片面的。因此,教研共同體的構建則顯得尤為重要。在真正參與的歷程之中,各個教師不僅需要深入展開相關的研究工作,針對自己在教育教學中所遇到的問題和困境來提出相應的質疑。同時,在實時性展開相互分享后,更是可以形成一種群體性的探討模式。基于各種目標導向來進行教學內容的更新與優化,或是有價值教學手段與工具的嘗試探索等。歷經各種經驗與反思,來共同建構教學設計,其本身與實踐的過程更加地契合。
(二)構建教研共同體的路徑
廣大教師隊伍也應全面關注到教育教學領域的各種發展新動態,從中提取各種先進的教育理念,或是聯合探索來感悟其中的教育工具與方法等,積極尋求在自身教育教學方面的創新路徑。這種模式可以通過一些信息技術來取得實現,包括一些前沿性的論壇講座的展開,向專業化、高水平教師落實學習等。廣大教師也可以積極參與一些學術交流活動。通過科學的規劃與協商分工去創造科研項目,并且落實完成,提升實效,注重追求進步和改善等策略,致力于提質增效的理念,促進自身的職業發展。通過教師間的碰撞與交互,來獲得更多的教學反思與積累更多的經驗等。再者,學校層面也應積極組織教師參加省、市、區教育裝備建設和教學改革課題研究等,不斷接觸到更多專業性的指向。同時,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廣大教師自身可以發揮各種會議平臺或是教研系統的作用,創造出更加智能且巧妙的交互模式,打破空間與時間的限制。
四、職業理念與素養的提升:教育為本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職業素養是教師隊伍的標志性特征。教育創新不僅僅在于下行性策略的落實方面,更是應從自身素質提升的角度出發,來落實一系列的更新與創造。全面遵循教育為本的理念,進而以學生為中心,將他們的成長與需求放在首位,致力于學生成長做出更新與優化。
其一,教師需要增強自己的責任意識,將“以生為本”作為重要的導向來推進工作,從更加細膩的角度來落實對學生的全方位觀察,解析不同學生在成長歷程之中存在的各種困境等,結合學生實際發展規律或是一些不同于他人的特質,來進行適配教學方法的運用,或者說為學生創造相對完整的培養流程,鼓勵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引領下,不斷投入到正向感知與創造的歷程之中,在潛移默化中完成經歷中獲得成長,由量變的過程轉化為質變。
其二,教師要堅定教育教學的原則。將各種行為的規范作為創新與改革的重要一環,尤其是彰顯出學生在校課堂中主體地位,注重學生潛能的發揮,讓他們自主性地參與到創造的歷程之中。在更加豐滿且有趣的體驗中,落實一系列的自主學習。
其三,教師要堅定以身作則或教書育人的理念,將自己的示范引領新價值充分地發揮出來。進而不斷結合自己的各個方面來落實創新,建立更加權威和正義的形象,尤其是在自己的言談舉止中,做出行為方面的示范,不斷升高個人職業道德水平,促使學生真正認識到公正,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發展導向,強化學生的價值理念等。“教書育人,為人師表”,也全面貫徹了這一理念,教師本身的言行態度,為人處世的形式更是會對學生的道德修養、精神品格,造成直接性的影響。
五、結語
教師隊伍是中小學教育教學中的重要引領者,因此他們的整體性素質和創新能力影響著教育質量與效率。作為前沿性的教育工作者,需要建立與時俱進的意識,基于教育技術所衍生出來的各種系統軟件,將更多優質且豐富的資源落實輸出,貫徹減負增效的理念,使學生形成相對投入與專注的狀態來參與到知識解析歷程之中,為提升課堂質量與效率而賦能;教育工作者也應展開更多深入的研究以及實踐,通過教育共同體的形式,來設置新的課程內容或是教學方法等,不斷提升個人職業道德水平,順應人才的培養目標來進行各種經驗與反思的交互,致力于學生成長優化。
參考文獻:
[1] 蔣友梅. 中小學創新型教師培養的理論模型和實踐探索——基于名教師培養項目的考察[J]. 中小學教師培訓,2023(09):1-7.
[2] 阮守華,王帆. 新建學校創新型教師培養的實踐路徑與保障措施研究[J]. 中小學校長,2022(02):40-43.
[3] 于君紅,王志向. 基于CiteSpace的國內創新型教師培養研究現狀與趨勢分析[J]. 高等繼續教育學報,2021,34(03):67-73+80.
[4] 張小青. 提高中小學教師創新教育能力的思考與初探[J]. 文教資料,2015(19):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