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紅玉
【摘? 要】 在當今全球化的背景下,教育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承載著培養公民素質、傳承文化傳統、促進社會發展的重要使命。而小學階段的道德與法治教育,則是培養學生積極向上、有擔當、有道德情操的重要環節。文章探討了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道德與法治單元整體作業設計的有效策略。通過靈活運用教育資源、強化實踐與案例分析以及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可以提升教學效果,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
【關鍵詞】 “雙減”政策;小學道德與法治;單元整體作業設計
近年來我國教育體系面臨著巨大的調整與變革。“雙減”政策的全面實施,使教育資源重新配置,教學方式得到了全新的思考與探索。這一政策的出臺旨在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鼓勵學生的自主發展,推動教育從以應試為主轉向以素質教育為導向。在這一大背景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必然也需要進行相應的調整與優化。文章旨在探討“雙減”政策的背景下,如何進行小學道德與法治單元的整體作業設計。本研究將從“雙減”政策對教育資源和課程設置的影響著手,進一步分析如何根據新的教育理念,設計出更加符合學生成長需求的作業,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實踐能力和道德情操。同時,也將提出在“雙減”背景下,小學道德與法治單元整體作業設計的一些建議,以期為小學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借鑒價值。通過對這一主題的探討,希望能為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的優化與提升提供一些新的思路與參考。
一、“雙減”政策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的影響
(一)教育資源的變動
“雙減”政策的實施,直接影響了小學階段道德與法治教育的教學環境和資源配置,教師在教學工作中得到了更為充裕的時間。過去繁重的教學任務和大量的課外補習活動,常常讓教師感到焦慮和壓力倍增。而如今,減輕了課業負擔,教師能夠有更多的時間用于精心準備課程、挖掘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使教學質量得到有效的提升。教育資源的重新配置也讓學校得以將更多的關注和資源投入到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領域。這意味著可以為學生提供更為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和資源,例如豐富多樣的課外實踐活動、講座、研討會等。同時,學校也有更多的機會引入專業領域的教育專家,為學生提供更加權威、專業的教學內容和指導。“雙減”政策的實施也鼓勵了家校合作的深入發展。家長在減輕了過多的陪伴學習壓力后,將更多的精力和時間投入到了與學校的溝通和合作中。這使得學校和家庭能夠更加緊密地攜手,共同為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持與保障。“雙減”政策的實施為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帶來了積極的變革。
(二)課程設置與內容調整
隨著“雙減”政策的全面實施,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的課程設置和內容也發生了變化,以適應新的教育理念和政策導向,課程設置更加注重全面發展。過去,可能存在過多的教學內容被強行灌輸,導致學生缺乏自主思考和實踐能力的情況。現在,針對小學生的認知和發展特點,課程設置更趨向于全面培養學生的品德、道德情感、社會責任感等方面的素養。通過將課程內容巧妙地融入實際生活中,使學生能夠從中感受到道德與法治的價值和意義,從而在實踐中逐步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課程內容強調實踐與案例分析,為了使學生在道德與法治教育中有更為具體的體驗和認知,課程內容更加注重實踐性。通過組織各類實地考察、社區服務活動等,讓學生親身參與其中,感受到法律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同時,案例分析也成為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引導學生分析真實或虛構的情景案例,讓他們理解法律原則的具體應用,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課程內容也更加注重對公民責任的培養。在過去的教育體系中,可能偏重于傳授知識,而忽視了對學生公民意識和責任感的培養。現在的課程內容更注重引導學生認識到作為公民的權利和義務,讓他們在道德與法治教育中體驗到作為社會成員的重大責任。“雙減”政策的實施使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的課程設置和內容得到了積極的調整。從全面培養學生素質、強調實踐與案例分析,到注重公民責任的培養,這一系列的變動為小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教育提供了更加豐富和實踐性的學習體驗,也為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雙減”背景下小學道德與法治單元整體作業設計實踐
(一)單元整體作業設計的原則與目標
在“雙減”政策的背景下,小學道德與法治單元整體作業的設計需要遵循一系列明確的原則,以確保教育資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同時也促進學生在道德與法治方面的全面發展。
首先,設計的作業應該緊密貼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強調實踐性,通過具體的案例和情景,引導學生理解道德與法治的基本原則,并將其應用到實際生活中。這樣的實踐性設計能夠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感受到知識的實用性,從而提高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作業設計也要鼓勵學生主動思考、自主探究,而不是簡單地傳遞知識。通過引導他們提出問題、尋找解決方案,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升自主學習的水平。
其次,作業設計還應結合案例分析和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進行分析和討論,從而深入理解道德與法治的內涵。同時,鼓勵學生參與實踐活動,將道德原則與實際行為相結合,使學生在實踐中親身體驗到道德與法治的重要性。
再次,作業設計應具有循序漸進性和系統性,將整體單元的知識點按照邏輯順序組織,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逐步建立起完整的知識體系。通過系統性的設計,幫助學生形成對道德與法治教育的全面認識,培養他們的系統性思維能力。
最后,作業設計也需要提供及時、具體的評價,以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發現并改進學習方法,提升學習效果。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單元整體作業設計案例
1. 課時內容概要
在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中,課程內容涵蓋了四個主題,為學生帶來了豐富多彩的學習體驗。“開開心心上學去”的課程(P2~5)中,通過生動的情景描繪,引導學生愉快地融入小學生活,培養了他們對學校生活的向往和積極態度。這個課時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體驗到了新學期的喜悅與期待。“拉拉手,交朋友”的課(P6~9)中,學生被鼓勵主動交朋友,培養了友善與合作的品質。這個環節通過互動活動,使學生更加了解彼此,建立起友好的同學關系,為形成融洽的班級氛圍打下了基礎。通過“我認識您了”的課(P10~13),學生學會了使用禮貌用語,培養了與人相處的基本素質。這個環節不僅讓學生懂得如何彬彬有禮地與他人交往,也培養了他們的社交能力,為未來的成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上學路上”的課(P14~19)中,學生學會了遵守交通規則,培養了安全意識。這個環節通過實際案例和情景演練,讓學生深刻認識到交通安全的重要性,為他們在日常生活中保障安全奠定了基礎。這四個主題緊密相扣,通過生動有趣的活動,為學生打開了新學期的大門,培養了他們積極向上、友善合作、禮貌周到、安全第一的品質,為他們的成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 單元整體作業設計示例
作業一:快樂的上學之旅
任務描述: 請同學們以一張彩繪或手工制作的圖片,生動地展現自己開心上學的場景。可以是早上起床、穿衣、與家人道別、與同學一起走在校園里等情節,讓大家感受到你的快樂和期待。
作業二:新朋友,我來找你
任務描述: 選擇一個你并不太熟悉的同學,畫一個他(她)的頭像,并在畫面中添加簡單的友善問候,例如“你好,我是XXX,我們一起玩吧!”這幅畫要表達你對新朋友的友好愿望。
作業三:禮貌用語小書
任務描述: 請同學們設計一個小書,介紹一些在學校和日常生活中應該使用的禮貌用語,如“你好”“謝謝”“請”等。可以用圖片、文字或者圖文結合的形式,讓大家了解如何用禮貌的方式與人交往。
作業四:我的交通規則守則
任務描述: 請同學們在一張紙上繪制自己遵守的交通規則,可以是過馬路時的注意事項、乘坐交通工具的安全常識等。你也可以寫上一段小小的守則宣言,表達自己的決心。
這些作業設計旨在通過富有趣味性的任務,引導學生融入小學生活中,培養友善、禮貌、安全等品質,使他們在歡樂學習的氛圍中逐漸成長為懂禮貌、懂得如何與人交往的小學生。
(三)作業設計的評價標準
作業設計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不僅是學生鞏固知識、提升能力的有效途徑,也是教師了解學生學情、指導教學的重要依據。因此,合理的評價標準對于作業設計至關重要。學科知識的準確性(30分)指作業中所涉及的知識點是否準確,是否與教學內容相符。學科知識的準確性是作業評價的基礎,學生需要正確理解并運用所學知識。任務完成度(20分)指學生在作業中是否完成了預期的任務。作業設計應明確任務目標,學生的作業應當在結構和內容上滿足要求。創意與思考深度指(20分)作業中是否展現了學生的創意和獨立思考。作業設計應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而非單純的機械性地填寫答案。語言表達和清晰度(15分)指學生的文字表達是否清晰明了,是否符合語言規范。作業設計旨在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因此語言的清晰度和準確度是評價的重要指標。細節和規范(15分)指作業的細節處理是否到位,是否符合規范要求。包括字跡工整、排版規范等要求。細節和規范地處理能夠培養學生的細心和自律。主題貫徹和實踐性(15分)作業是否貼近課程主題,是否能夠在實際生活中得到應用。作業設計應注重實踐性,使學生在實際操作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三、“雙減”背景下小學道德與法治單元整體作業設計建議
(一)靈活運用教育資源
在當前“雙減”政策的背景下,小學道德與法治單元整體作業設計需要靈活運用教育資源,以更好地適應教學環境的變化,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可以積極利用現代多媒體設備,如投影儀、電腦等,將豐富的教育資源引入課堂。通過播放相關的視頻、演示案例,可以生動形象地向學生展示道德與法治的實際應用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抽象的理論知識變得具體有趣。教師應充分利用圖書館和網絡資源,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參考資料,拓展閱讀機會。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使用圖書館資源,尋找與道德與法治相關的書籍、文章,從多角度、多渠道了解相關知識,拓寬視野,培養綜合素養。此外,教師應鼓勵學生參與課外實踐活動,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通過參觀法庭、模擬法律案例、開展社會公益活動等形式,讓學生親身體驗道德與法治的應用場景,提升他們的實踐能力和法律意識。教師還可利用在線教育平臺和教育應用程序,開展網絡課程和互動討論,為學生提供便捷的學習途徑。通過線上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可以打破地域限制,讓更多學生受益于優質教育資源。
(二)強化實踐與案例分析
通過實踐活動,可以使抽象的理論知識變得具體可感,讓學生在實際情境中體驗到道德與法治的應用。例如,組織學生參與校內義工活動或社區公益活動,讓他們親身感受到積極參與社會的重要性。通過實踐,學生可以將課堂所學的道德原則與實際行為相結合,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案例分析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道德與法治知識的有效手段。教師可以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實際案例,引導學生進行分析討論,讓他們理解法律條文背后的道德價值,培養他們的判斷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結語
結合“雙減”政策的實施,小學道德與法治單元整體作業設計變得愈發重要。本研究深入探討了在這一背景下的有效策略。靈活運用教育資源為教學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讓學生在豐富的多媒體和網絡資源中獲益匪淺。強化實踐與案例分析使學生能夠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情境相結合,培養了他們的實際應用能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是教學設計的重中之重,通過引導他們自發提問、獨立探索,逐漸成為自主學習者。未來,本研究可以進一步拓展這些策略的應用,并根據教學實踐不斷優化。同時,也需要密切關注教育政策的變化,保持對教育前沿的敏銳感知,以便為學生提供更加適應時代要求的教學方案。通過不斷努力和創新,培養出一代有道德情操、法治觀念的優秀公民,為社會的繁榮與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 張偉. 雙減政策下的教育教學改革芻議[J]. 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21,40(09):35-38.
[2] 王丹陽,李松瑞.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整體設計研究[J]. 外國教育研究,2020(04):49-52.
[3] 陳麗娜,石學莉.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整體設計研究[J]. 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20(08):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