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麗華
繼2021年4月全國職業教育大會提出技能型社會建設后,2022年5月1日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簡稱“新職教法”)更是將建設技能型社會寫入其中,以立法形式予以明確,為技能型社會建設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1]。加快技能型社會建設,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我們統籌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繼續教育三者協同創新,加快構建“三融”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強化職業教育的類型特色,培養一大批具有技能報國情懷、傳承工匠精神、擁有精湛技藝的“德技并修”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高職院校是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主體,高職院校要緊貼技能社會建設的需要,為中國制造、中國創造提供強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撐,必須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一方面要加快推進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另一方面,要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凝心聚力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高職院校能否真正順應技能型社會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克服“德”“技”分離的問題,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適應性是十分重要環節。為了找準增強高職思政教育適應性的基本方向,本文基于技能型社會建設的本質要求,對高職思想政治教育適應性的內涵(適應什么)、增強高職思想政治教育適應性的價值意蘊(為什么適應)與推進路徑(怎樣適應)等問題做一些探討。
要了解技能型社會建設背景下高職思想政治教育適應性的內涵,首先要了解何謂適應性。所謂適應性,原是一個生態學名詞,意指生物有機體與其所處環境之間相適合的情形,它包含生物有機體形態結構與其生理機能相適應以及該形態結構與生理機能適合于該生物有機體在一定環境條件下的存續等兩種含義[2]。1994年,美國的心理學教授約翰·H·霍蘭德將生態學意義上的適應性概念引入復雜系統,提出了復雜適應系統理論。在該理論看來,復雜適應系統由具有適應性主體構成,其適應性意指主體能夠與環境以及其他主體之間進行交互作用。從微觀層面上看,主體在持續不斷的交互作用中學習或積累經驗,并根據所學到的經驗改變自身結構;從宏觀層面上看,系統會隨著環境的改變而不斷發生演變或得到進化。與生物有機體的適應不同的是,復雜適應系統所講的適應不僅包含了系統通過改變自身結構和行為,達到與外部環境的和諧;同時也包含了主體通過自身有目的、主動的活動,實現主體與環境、以及其他主體之間的交互作用,既促進主體的變化,同時也促進環境的改變。
生態學關于適應性的界定,以及復雜適應系統理論關于適應性要義的表述,為我們深刻把握技能型社會背景下高職思想政治適應性問題提供了基本理論分析框架。要領會技能型社會背景下高職思想政治教育適應性究竟是什么,既要了解技能型社會建設對高職人才培養規格的要求,又要掌握高職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技能型社會建設,亟需高職院校培養大量具備技能報國情懷、擁有過硬技能本領的復合型技能人才。高職院校是高等學校的重要組成部分,擁有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等職能,但人才培養(即立德樹人)是其根本任務。高職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學校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立德樹人的核心。由于職業教育類型特色,高職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與其他社會機構(或組織)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同,另一方面又與其他類型高校(指普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定的差異。依據對生態學適應性和復雜適應系統適應性的認識、高職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的理解以及技能型社會建設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特殊要求,我們認為技能型社會建設背景下高職思想政治教育的適應性主要指高職院校在技能型社會建設的大環境中,其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要素、結構、功能及其教育活動與“德技并修”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適應程度。高職院校能否主動順應技能型社會建設的要求,使其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要素、結構、功能、運行機制、方式方法和手段等與其“德技并修”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目標相匹配以及相匹配的程度,反應了其適應性的強弱。鑒于建設技能型社會的目標就是國家重視技能、社會崇尚技能、人人學習技能、人人擁有技能,從而實現人人個性發展、人人全面發展,最終助推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高職思想政治教育適應性應體現在三個方面。
高職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要適應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這是由教育的本質屬性決定的。教育的本質就是育人,培養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我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就決定了我們的教育必須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2018年9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講話時指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是 “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3]。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高職院校如何培養青年學生并實現其全面發展指明了方向。黨的二十大站在新時代技能社會建設的戰略高度,明確將大國工匠和高技能人才納入國家戰略人才行列,要求加快國家戰略人才建設。面對技能型社會建設要求,高職院校育人的本質屬性沒有變化,但具體育什么樣的人、人的全面發展的蘊含和指向發生了變化。技能型社會是以技能為本質與核心,以技能形成體系為重要載體,以技能共同體為建設邏輯的社會。在技能型社會建設中,高職院校要培養的人,應該是能刻苦鉆研技能,具備良好職業道德、科學文化、技術技能等綜合素質與行動能力的人,簡而言之,就是“德技并修”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德技并修”與“高素質技術技能”成為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方面。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培養“德技并修”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是高職院校的重要使命。高職思想政治教育內含于德智體美勞綜合培養的教育體系之中,無疑要主動適應技能型社會建設要求,培養身心健康、人格完整、“德技并修”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高職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要適應學生終身發展,這是由學校教育的奠基性決定的。人的成長過程有如一場馬拉松,其獲勝的關鍵不在于瞬間的爆發,而是人的綜合素養、意志品質和途中的堅持。技能型社會建設需要大批的高技能人才。盡管高技能人才的成長是一個伴隨著企業技術發展和設備更新、在生產和工作實踐中通過訓練,一步步提高,并經歷從“新手”“生手”向“熟手”再向“能手”“專家”蛻變的過程,但終究還是與其在學校所受的教育分不開,學校教育對高技能人才的成長具有奠基性作用。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高職院校是學生實現技能成才的橋梁,因為學生在校學習的不僅僅是知識與技能,更重要的是學會學習知識和練就技能的方法,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思想道德品質。國務院在 《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中明確指出,“發揮職業學校培養高技能人才的基礎性作用”“健全高技能人才培養體系”。 高職院校若要充分發揮其在高技能人才培養中的基礎性作用,助力技能型社會建設,需著眼于學生的終身發展。高職思想政治教育要適應學生的終身發展,就是要著眼于學生的未來,引導學生樹立技能報國的理想信念,厚植技能強國的高尚情懷,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培養他們從點滴做起,努力學習和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專業技能,提高內在的綜合素質,使他們的思想觀念、知識和技能水平跟上技能型社會建設的步伐,在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上行得更穩,走得更遠,走出人生靚麗的風景,充分體現技能勞動和技能創造的價值。
高職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要適應學生的個性發展,這是由高職學生的個性特征和社會對技能人才需求的多樣性決定。一方面,高職院校在校學生是一個特定的群體,這類群體在心理、學習、價值觀等方面具有與普通本科院校學生不同的、鮮明的個性化特征。盡管高職院校的生源處在應試分流制度的末端,但他們絕不是失敗者,按照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這些學生也具有一些特殊的智能,具有將來成為某一技術技能領域能工巧匠的潛質。另一方面,技能型社會對技能人才的需求多種多樣,學校培養的學生不能是千篇一律的同規格產品,按照技能型社會“人人學習技能、人人擁有技能”的要求,面向全體學生,讓每個學生都能基于自己的個性特點實現技能成才、每個學生都能充分自由的發展,是學校價值的最大體現。高職思想政治教育要適應學生的個性發展,就是要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供給側改革,打破常規化標準和程式化工作方式,充分重視每個學生的不同性格和特點,因材施教,關注不同學生的個性發展需求,為不同學生設定不同的學習目標,提供不同的學習內容,給予不同層次學生均等的發展機會和發展平臺,引導學生在各自不同的技能“賽道”上練就過硬本領,讓人人都能實現技能就業、技能成才、技能報國,為技能型社會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以成就自己的人生價值。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鑄魂育人的關鍵,關系著“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面對著國家2035年基本建成技能型社會的愿景,高職院校應主動適應技能型社會建設要求,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適應性,對推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發揮高職思想政治教育獨特優勢、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業的時代新人等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技能型社會建設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經階段。技能型社會建設,離不開高技能型人才。高技能人才是支撐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力量,加強高技能人才培養,對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和科技創新能力,緩解就業結構性矛盾,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意義十分重大[4]。加強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需要加快構建面向全體人民、貫穿全生命周期、服務全產業鏈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需要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是促進全民終身學習、服務人的全面發展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職普相互融通、產教深度融合、科教多維融合的教育體系,作為與技能型社會建設最直接相關的教育類型,職業教育責任重大。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是指職業教育進入新發展階段,其發展的動力機制、發展過程的要素結構及特征、發展目標的最終實現均典型地表現為“高質量”特征,更加彰顯“好”的職業教育的本質特征[5]。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不僅體現在層次結構和要素結構上與技能型社會相契合的樣態,更體現在始終把以培養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擁護社會主義制度,矢志不渝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而奮斗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作為根本使命[6]。職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高職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質量,增強高職思想政治的適應性,是促進思想政治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前提條件,亦是促進整個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正因為增強高職思想政治教育適應性的重要性,“新職教法”特別強調:職業院校在實施職業教育過程中,應當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大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培育學生的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高職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是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還是發展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教育體系的根本性保證。技能型社會背景下高職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鑄魂育人”綜合教育實踐活動,對把學生塑造成為“以德為本”“德技并修”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具有強大的導向和保證作用,具有不可或缺的獨特優勢,是一種健全人格的綜合教育實踐,是高職院校各項事業建設發展的中心環節,在高職院校全部工作中居于“生命線”地位。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正在由“高增長”向“高質量”轉變,現代化經濟體系下的產業結構的重大變化需要更多的“德技并修”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而職業教育的類型特色、高職學生的群體特點,使得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有著與其他學校不同的教育內容,亦有其特定載體和形式。高職院校需直面技能型社會建設的新訴求,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規律,堅持守正創新、與時俱進,積極探索符合職業教育特點、適應技能型社會要求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運行機制、方式方法和手段,不斷創新思政工作思路,在改革教學方法和更新教學觀念的同時,把黨的教育方針全面貫徹到學校工作的各個方面、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把正確價值觀融入課堂教學、技能培養、實習實訓等各環節,促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有機銜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匯聚起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磅礴力量,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的獨特優勢轉化為事業發展 (尤其是育人)的優勢。
勇擔“國之所需”的教育使命,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業的時代新人,是高職院校在技能型社會建設中所面臨的根本任務。盡管“新職教法”已經明確了職業教育是與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教育類型,對社會經濟發展的貢獻巨大。但職業教育地位與其貢獻并不匹配,社會對職業教育的偏見依然存在,職業教育的社會認同感還不高,全社會尚未形成有利于技術技能人才成長的環境。從學生層面看,高職院校學生全都是“00”后,絕大多數是在相對優越的環境下長大,沒吃過苦、受過累,受社會上存在的輕視職業技能、看不起普通勞動者等不良思想的影響,加之職業院校學生就業質量不高,在擇業、升學、報考公務員等方面存在諸多政策限制和歧視,導致部分學生感覺低人一等,成才觀、擇業觀和價值觀扭曲,不注重日常的技能訓練,一些學生寧愿去送外賣和快遞,也不想去企業做一個技能型勞動者,如果這種情況任其泛濫,技能型社會建設將后繼乏人。要從根本上扭轉這種局面,高職院校必須主動順應技能型社會建設需要,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適應性,通過校政社企各主體共同發力,利用形式多樣的活動和載體共同賦能,大力弘揚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大力宣傳 “大國工匠”、青年技能人才的典型代表,積極營造技能人才成長的良好環境,才能讓“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理念深入人心,讓廣大學生明確自身所肩負的職責和使命,引導學生樹立尊重勞動、尊重技能的觀念,破除狹隘的成才意識,腳踏實地鉆研技能、苦練技能,努力使自己成為技能型社會的建設者,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業的時代新人。
如上所述,增強高職思想政治教育適應性對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發揮高職思想政治教育獨特優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作用不可估量。在建設技能型社會,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中,如何增強思想政治教育適應性是擺在高職院校面前的重要課題。高職院校若要切實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適應性,充分彰顯其在高技能人才培養中的地位和作用,必須依據復雜適應系統理論的基本內容、職業教育類型特點以及技能型社會建設對高技能人才的要求,從體系構建、平臺和載體的搭建以及活動創新等多個方面綜合施策。
職業教育是類型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其本質特征。發展職業教育需要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在技能型社會建設中,企業在高技能人才隊伍培養中的主體作用更為明顯。2014年以來,《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等文件先后重申和強調企業辦學的主體作用,“新職教法”更是確立了企業辦學主體的法律地位[4]。要增強高職思想政治教育的適應性,首先要做到其思想政治教育體系(要素、結構與功能)與技能型社會建設的要求相適應。為此,要深入貫徹“三全育人”理念,推進家校共育、社會同行,尤其是要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發揮企業的辦學主體作用,充分利用行業企業的育人資源,建立健全全面開放、企業深度參與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構建基于共同的思政目標、共同的文化認同以及共同的治理規范,協同建立“德技并修”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校企思想政治教育共同體”(亦可稱“校企德育共同體”)。“校企思想政治教育共同體”以其價值共識的目標導向功能,超越校企原有的狹隘的群體意識,激活校企“協同思政教育”的內生動力,使校企雙方價值訴求得到充分表達,“德技分離”的思政教育困境得以破解,從而促進高職“德技并修”的思政教育目標實現[7]。另外,“校企思想政治教育共同體”還以其情感共融的文化傳承功能,促進校企深耕技能文化(匠心文化)的土壤,挖掘、傳承與發展技能文化(匠心文化),促使高職思想政治教育更進一步貼近企業、貼近學生的實際。總之,“校企思想政治教育共同體”以其協同共生的治理“疊加”功能,促進了校企創新“協同思政教育”新機制,探索思政教育治理新模式、新方式和新路徑,共同推進了校企“協同思政教育”的提質增效。
構建開放的思政教育體系,建設校企思想政治教育共同體,只是增強高職思想政治教育適應性的前提和基礎,若要使其落到實處,還必須搭建類型多樣的思想政治教育平臺。思想政治教育平臺既是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重要支撐,又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窗口和主要陣地,同時還是實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徑。在技能型社會建設中,要增強高職思想政治教育適應性,必須按照“德技并修”的育人目標,打造彰顯其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功能和作用的多樣化工作平臺,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首先,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統籌平臺。依托產業學院、企業學院和校企協同創新中心的建設,成立校企思想政治教育領導小組,統籌謀劃校企協同思政的工作任務;成立校企思想政治教育指導委員會、校企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共同開發思政教育課程和教學資源、共同建立思政教育實踐基地,激活校企“協同思政”新動能,共同培養“德技并修”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其次,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平臺。設立工匠名師工作室、企業導師工作室,聘請企業能工巧匠和專業技術骨干任兼職教師,讓其走進教室、走進實訓室,言傳身教指導學生實習實踐,讓廣大學生親身感受工匠大師高超的技藝和嚴謹細致、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找到學習的標桿和努力前行的方向,以此厚植“技能報國”的信念和“技能成才”的信心。再次,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平臺。設立校企思想政治教育云平臺,運用大數據技術,重點圍繞頂崗實習期間學生的思想動態、學習教育、實習監管、實習考核與評價等主體功能,構建網絡體系、內容體系、運維體系,加強校企雙方協同育人的交流與溝通,實現校企頂崗實習思想教政治教育數據的實時傳遞,推進校企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適時化、規范化與科學化。
構建校企思想政治教育共同體,不僅要做到平臺共享、體系機制共創,還要科學地舉辦思想政治教育系列活動,以行之有效的活動為育人載體,凸顯實踐育人優勢,增強思想政治教育針對性和有效性,培養學生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鍥而不舍、敢為人先的奮斗精神,以及吃苦耐勞、勇挑重擔的奉獻精神。首先,校企合作推進技能成才教育。依托工匠名師工作室、企業導師工作室、創新創業孵化基地和現代學徒制項目等,突破教育教學空間限制,校企合作開展“大國工匠同上一堂課”“技術能手面對面”“校企移動課堂”“技能人才成長之路”“優秀校友案例展示”等系列教育教學活動,把教室延伸至車間,將車間作為講壇,讓學生深入了解企業管理理念、企業質量標準和員工職業規范,增強學生誠信愛崗、敬業奉獻、崇尚勞動的職業意識,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其次,推進校企文化深度融合。學校要積極開展“企業文化進校園”系列活動,結合專業特點,將不同類型的企業價值觀、企業精神、企業經營理念、企業規范和企業標準融入教育教學各環節,讓學生提前感受企業文化;校企共同合作開展以企業命名和支持的職業生涯規劃大賽、創新創業大賽和職業技能大賽,將企業文化、校園文化與技能文化三者有機融合,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競爭意識,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再次,開展“匠心文化”浸潤活動。以技能文化的典型代表“匠心文化”為主題,整合校企資源,打造工匠文化場館、設計工匠主題雕塑、建設工匠文化長廊、命名匠心石或匠心亭,厚植工匠文化,彰顯以文化人的功能;組建工匠科普宣傳隊伍,建設工匠科普活動站,舉辦系列工匠科普講座,圍繞工匠認知、工匠精神培育、工匠人才培養等開展大國工匠的人物展示、工匠傳承的故事傳播、工匠精神研究和實踐的成果展示等,構筑獨具韻味的工匠文化校園新生態。最后,讓“匠心文化”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地融入學生的學習、生活,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走心、走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