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美榮 趙巖巖 孫萍萍
初冬時節,位于濟寧市兗州區漕河鎮西廠村附近的長條井,岸邊楊樹成行,河水波光粼粼。難以想象,半年前,這里還是雜草叢生、河道干枯。
“這是治理后的長條井。”兗州區水務局局長宮祥德介紹,這個長條井建于上世紀70 年代,采取開挖大溝、長溝的形式,擴大蓄水量,用于解決漕河鎮、大安鎮貧水區群眾生產用水問題。但是,由于水源條件有限,而且長條井修建時間較長,導致淤積嚴重,蓄水量減少。今年1 月,住漕河鎮的區人大代表韓文濤通過走訪調研、廣泛征求群眾意見,在區十九屆人大二次會議上提出了關于清淤漕河鎮12 條長條井增加蓄水量的建議。
“在辦理這條建議的過程中,我們與漕河鎮積極謀劃,強力推動落實,努力打造民生工程、優質工程。”宮祥德說。項目于今年7 月開始,先后實施清淤、護坡、改建橋梁、建設涵閘等工程,使東部貧水區1.8 萬畝耕地達到了旱能澆、澇能排、旱澇保收的效果。

濟寧市兗州區漕河鎮西廠村附近的長條井。(張美榮/攝)
漕河鎮東廠村種糧大戶王保國表示,長條井治理后,通過電灌新模式,只用5 天時間,就讓180 畝承包地喝上了泗河水,曾經“靠天吃飯”的貧水區已然變成豐產田。
生態治理,久久為功。現在的長條井,不僅發揮著灌溉作用,也成為村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長條井已經變成了村里的綠色水上長廊,景色怡人。”漕河鎮西廠村黨支部書記劉建軍說。
看到舊貌換新顏,西廠村村民許興道陷入回憶:“肩挑著石塊,腳踩著泥土,揮動著鐵锨,難忘曾經參與長條井建設的那段歲月。”如今,兗州區委黨校和漕河鎮聯合對長條井所蘊含的“干群同心、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內涵進行梳理,將其打造成區委黨校主題教育讀書班現場教學點。
區人大常委會人代工委主任蘇振華認為,從前期調研、精心打磨、正式提出,到精準交辦、扎實承辦、跟蹤督辦,最后轉化為群眾一張張洋溢著幸福的笑臉,長條井建議辦理正是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生動寫照,讓昔日長條井煥發出新活力,變為“初心井”。
“代表建議反映群眾的心聲,辦好代表建議,實質上解的是群眾難題、增的是人民福祉、樹的是政府形象。”兗州區人大常委會主任閆峰說。換屆以來,區人大常委會以解決問題為落腳點,對代表建議實行“ABCD”分類賦色動態管理,A 類賦綠色表示“已解決并將長期監督”,B 類賦藍色表示“正逐步解決”,C 類賦黃色表示“積極爭取中”,D 類賦紅色表示“暫不具備辦理條件”,通過一月一調度、三方三見面等,據實動態調整建議類別,全力推動代表建議辦理落實,2023 年度代表建議辦結率和辦理質量顯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