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湯鈞

2022 年《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出臺,江蘇省昆山市信義小學依托地域農耕特色,積極探索校家社協同育人模式:以學校為主導,“課程化”提升勞動教育品質;以家庭為基礎,“生活化”夯實勞動教育根基;以社會為支持,“基地化”豐富勞動教育形式。通過校家社協同教育,實現勞動教育效果的最大化,為學生的發展奠定扎實基礎。
“教育的宗旨是什么?就是讓受教育者學會做人。”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其中勞動教育是學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組成部分,相對于家庭生活化勞動教育,學校的勞動教育應該主動構建相對完整的學生勞動教育體系,負擔起系統規劃的責任。
“學生勞動的習慣,應該而且可能在各學科的學習中養成,在課外的各種活動中逐漸養成,不斷實踐,這才能夠終身以之。”學校積極研討勞動教育融合方式,研發校本教材,為勞動教育體系提供有力抓手。
1.“清單”落實,明確家庭勞動內容。“家庭久,學校暫”,孩子在家庭中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能讓他們更好地體驗家庭的責任感。指導家長對孩子進行勞動教育,勞動教育清單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我校根據《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制訂清單,一目了然,家長可以清楚知道孩子在目前階段應該做哪些家務勞動。
2.“手冊”指導,構建校園勞動體系。在新課程標準印發后,學校立即組織教師團隊編寫勞動教育校本教材,現已投入使用。課程內容十分豐富,日常生活勞動包括清潔與衛生、整理與收納、烹飪與營養、家用器具使用與維護;生產勞動包括農業生產勞動、傳統工藝制作、新技術體驗與應用;服務性勞動包括公益勞動與志愿服務。
自從有了勞動教材,老師們上課有了依托,勞動任務涉及更加科學,更有系統性,孩子們有了更豐富的勞動體驗,增強了勞動興趣。
3.“農耕”實踐,勾勒特色勞動文化。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學校地處魚米之鄉,水稻種植歷史由來已久。但隨著社會進步,這些田間耕作的場景漸漸遠離了學生。在一些孩子看來,黃瓜是從保鮮盒里長出來的,小麥和水稻沒有明顯的區別,他們五谷不分,也叫不全日常蔬菜的名字。農耕實踐勞動教育非常有必要。
依托學校建有的“一米親子菜園”“半塘田園”“鋤禾館”等農耕實踐基地,整理開發了一年級薰衣草課程、水培番薯課程,二年級的土豆種植課程,三年級的番薯課程,四年級的油菜花開課程,高年級的水稻課程。
在實踐的過程中,我們把一套課程分為多個階段、多個實踐項目,讓孩子們連續性地體驗農耕文化。比如,水稻課程,我們有落谷、育秧、扦插、割稻、捆稻、脫粒、脫谷等;油菜花開課程,我們有育秧、移栽、收割、收獲、換油、志愿服務。這些活動,都需要家長與孩子們一同完成,在那一刻,親子教育也會在勞動教育的過程中體現,也是校家社聯合育人的一個過程。
勞動課突出的實踐性決定了我們不能簡單地以勞動作品的優劣、勞動技能的獲得與否,作為衡量學生勞動素養的唯一標準,還要注重學生勞動價值觀的樹立、勞動精神的培育等其他維度,關注學生平時表現評價和階段綜合評價。
1.家里練一練,每日實踐打卡。班主任老師對積極參加居家勞動打卡的學生,根據“堅持勞動次數”“參加勞動項目數量”“勞動中的創新與活力”,評選“堅持星”“全能星”“創意星”等獎項。
堅持星:根據學校布置的勞動清單要求,將某一項目按照對應頻率連續打卡并反饋,直至活動結束;全能星:根據家務勞動清單要求,在活動結束前將所有項目打卡完畢并有反饋展示;創意星:征集一些創意勞動小視頻,增強學生的勞動能力,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勞動熱情。打卡只是一種形式,激發同學們在今后的生活中學會勞動、熱愛勞動、創意勞動。
2.校中比一比,勞動技能大賽。每年11 月,學校都會舉行充滿趣味和創意的勞動技能大賽。在緊張的比賽中,孩子們展示了勞動技能,更激發了勞動熱情。
比賽過程分為三步:家中練一練、班中秀一秀、校級比一比。參賽的孩子專心致志,低年級學生比拼整理書包學具、傳遞作業本、擺放課桌椅、系紅領巾、洗曬紅領巾,不僅拼速度,還要比誰完成得好。
3.社里展風采,稻田音樂會。一場演奏生命張力的音樂盛宴在稻田間上演。珍惜稻米、田土乃至大自然的饋贈,是對生命的回應和尊重。孩子們以黑土為臺,以藍天為幕,以白云為音符,歌聲飛揚,舞姿千幻,贊頌大自然的饋贈,也贊頌自己踐行勞動的收獲,真正認識到勞動的付出與收獲,并以熱愛勞動為榮。
葉圣陶先生提出:“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只須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曾經有一本書感動了我——《會做飯的孩子走到哪都能活下去》,講述的是一位癌癥媽媽在最后的時間,教自己的女兒做飯。父母當為子女計深遠,我們如果不重視家庭中的勞動教育,不培養孩子的勞動習慣,不讓孩子經受生活的歷練,最后只會剝奪孩子自我生存的能力。習慣成自然,生活化勞動教育是必須的,而主陣地就在家庭。
1.新父母學校,傳遞耕讀育人理念。通過線上家長會、線上班會、家訪、家長學校等活動,我們向家長傳遞我校耕讀育人的教育理念,引導家長更新勞動教育理念,改變勞動教育方法,做好志愿服務并適當參與學校勞動教育活動。
2.親子閱讀會,助孩子養成勞動習慣。以勞動習慣養成為核心,組建家長讀書會。通過引導、指導、幫助、協同等關鍵核心要素,引導父母身體力行,做孩子的榜樣;設立“周六家庭勞動日”,通過陪伴、展示等關鍵核心要素,引導父母陪伴同行。在這過程中,學校提出兩個原則和三個基本點。原則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原則二:家里的事情幫著做。基本點一:充分相信,耐心指導;基本點二:榜樣示范,潛移默化;基本點三:家庭會議、分工合作。言簡意賅,方便家長總結和操作。
勞動教育來源于生活,最后要回到生活中。家庭必須全力配合學校,積極參與到勞動教育當中。家庭中提供的勞動教育生活化,不僅僅是讓學生掌握洗衣做飯等必要技能,具備較強的生活自理能力,更是讓勞動教育真正由理念變為現實,從空中樓閣到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的重要途徑。
詩書傳家遠,耕讀繼世長。耕讀實踐,一直是學校勞動教育的特色項目,是學生們喜歡的勞動課程。而作為一所擁有2300 多名學生的學校,學校開展農耕實踐活動,得到了社會多方面的支持。
1.硬件支持,特色農耕實踐基地建設。學校積極與黃泥山社區溝通交流,得到了對方的大力支持,在學校旁邊獲批3200 平方的水稻種植園,成為昆山市唯一獨立擁有勞動實踐基地的學校。在政府的支持下,我們建立了農耕水稻博物館。
2.軟件支持,豐富多彩農耕實踐活動。學校的水稻課程、油菜課程、紅薯課程得到了昆山市農科院的大力支持,農科院還送來了5000 斤的有機肥。得益于政府、社會力量的支持,學生的農耕水平也越來越專業,翻地、播種、秋收,有模有樣。學校陸續開展了稻田音樂會、稻田運動會、鄉村畫展等活動,讓學生感覺到勞動不僅僅只有汗水,更有收獲和榮耀。
1.職業體驗,接受現代勞動文化熏陶。開展職業啟蒙、職業認知、職業體驗與勞動技術教育方面實踐體驗活動,使學生了解不同職業的性質和特點,形成正確的勞動觀、人生觀、價值觀,實現全面發展健康成長。田野運動會是四年級同學最期盼的活動。搓稻繩、跳大繩、跳稻坑、割水稻,稻田上、田埂上、谷堆旁,同學們既體驗了農民的辛苦,也感受到了田野泥土的芬芳。學校還通過詩歌朗誦來謳歌勞動,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觀念,推動同學們努力踐行“人生在勤,勤則不匱”,懂得幸福不會從天而降,美好生活靠勞動創造。
2.志愿服務,構建多元社會服務課程。為拓寬勞動教育鏈條,讓孩子們在了解農作物種植的同時也能了解產銷過程,提升社會實踐能力,學校多次發起“農耕研學,樂享豐收”義賣活動。在家長志愿者和老師的幫助下,學生們調研市場,確定蔬菜價格,在校門口擺起小攤,吆喝、稱重、打包、收錢,不一會兒就將采摘的蔬菜售空了。義賣活動所得的愛心款全部充當愛心基金,用于對貧困學生的慰問,以及友好學校的互助。
校家社協同育人實踐,為勞動教育的落地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平臺,是教育面向生活、面向實際、面向社會的有力保障。相信通過校家社協同教育,勞動教育效果能實現最大化,培育出更多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