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英語核心素養概念的提出,割裂語言與文化、語言與思維的學科育人方式已經不再可取。英語學習活動觀為初中英語閱讀教學提供了理論框架,對于英語教師的課堂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本文以人教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下冊Unit10 Section B“Birthday food around the world”的閱讀教學為例,探討了如何在英語學習活動觀指導下解讀文本,開展教學活動和實施閱讀教學,最終實現提高初中閱讀教學成效的目的。
關鍵詞:英語學習活動觀;初中英語;閱讀教學
作者簡介:石沅鑫,貴州省黔東南州凱里市第五中學。
一、當前初中英語閱讀教學所面臨的困境
閱讀是初中英語教學的重要內容,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仍然面臨著困境,造成這些困境的原因主要有:教師對于語篇的研讀缺乏深層次的思考,對于關鍵的邏輯聯系把握不準確;設立的教學目標不具體,且缺乏關聯性與層級性;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往往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沒有呈現真實的情境;教學過程中,忽視教學評價的重要性,未能實現“教—學—評”一體化。
二、英語學習活動觀對初中英語閱讀課堂教學的重要性
英語學習活動觀對初中英語閱讀教學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是一種教育理念與方式的統稱,即以活動為核心組織和實施英語教學的理念和方式。針對初中英語閱讀教學所面臨的困境,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與時俱進,及時更新教育教學理念,在英語學習活動觀的指導下設計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逐步實現從基于語篇的學習走向深入語篇和超越語篇的學習。
三、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理念
(一)關注主題意義,深度研讀語篇
在閱讀教學中,教學設計與實施要以主題為引領,以語篇為依托。對此,教師要對文本進行深入全面的解讀,從而明確教學核心內容。教師在對文本進行解讀時,可以從What、 How、 Why三個方面入手。What是對文本主題和內容的梳理,How是對文本特征、內容結構以及語言特點的分析,Why是對文本主題意義的挖掘。
(二)基于學情制定教學目標,設計層級性的教學活動
在對文本進行深入解讀,并挖掘出文本傳達的主題意義之后,教師需要根據學情確定教學目標。教學目標的設立需要有效結合英語學習活動觀,保證既有關聯性,又有層次性。依據教學目標,教師需要設計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三個層級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圍繞主題意義,實現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的學習。
(三)梳理文本信息,建構結構化知識
教師需要培養學生在信息之間建立關聯的能力,在對內容結構的分析過程中,教師需要準確地把握文本顯性和隱性的邏輯關系,并引導學生進一步梳理和理解。一般情況下,學生易在隱性邏輯方面的理解上遇到困難,這就需要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準確診斷學生的已知知識、學習難點和發展點,為實現教學任務搭建分層腳手架和工具。在問題鏈的設置上需要有層次、有遞進,尊重學生自主性的同時,聚焦活動重點,促進學生英語核心素養的發展,以落實英語學習活動觀。
(四)關注情境設置的合理性,遵循實踐性原則
語言實踐活動是英語課堂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教師應該在真實的情境下開展英語語言實踐活動?;谟⒄Z學習活動觀的教學要在主題意義的引領下創設真實且合理的情境,遵循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學會傾聽他人,在學習語言的同時,培養積極的情感態度,樹立良好的價值觀。
四、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實例分析
本文以人教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下冊Unit10 Section B 2a的閱讀語篇教學為例,分析探討以英語學習活動觀為指導的語篇研讀方法、教學設計與實施過程。
(一)解讀文本
What(主題和內容):該語篇是屬于人與社會的主題范疇,主要圍繞“食物”這一主題,介紹了世界各地的人們慶祝生日時不同的飲食文化:在很多國家,人們過生日時用生日蛋糕來慶祝,蠟燭的數量代表壽星的年齡。壽星會許愿、吹蠟燭,一口氣吹滅所有的蠟燭,愿望就會實現。在英國,人們會在生日蛋糕里放入糖果。在中國,除了生日蛋糕,許多人會吃長壽面和雞蛋。長壽面寓意長壽,雞蛋寓意生命和好運。最后總結出盡管大家慶祝生日的食物不同,但寓意都是為壽星帶來好運。Why(主題和作者):作者通過談論不同國家慶祝生日時的不同食物,讓讀者領略不同國家慶祝生日的習俗,認識不同文化,尊重文化差異。同時,引起讀者思考如何實現生日愿望,懂得要實現自己的生日愿望需要付出努力的道理。How(文體和語言):該文是一篇說明文,語篇總共四段,結構清晰,運用了總—分—分—總的結構。作者使用了“make a wish、blow out、put...in、cut up”等詞組描寫了過生日時的場景;以“If he or she blows out all the candles in one go, the wish will come true.”表達了人們對美好愿望能得以實現的渴望;以“People sometimes put a candy in a birthday cake, the child with the candy is lucky. ”和“They never cup up the noodles because the noodles are a symbol of long life.”表達過生日時不同國家的習俗和所代表的寓意;用sometimes、never等頻度副詞表達不同國家人們慶祝生日的儀式感;最后,用“All of these birthday foods may be different, but the ideas are the same. They bring good luck to the birthday person.”表達了雖然生日食物雖然不同,但是寓意都是一樣的,就是將好運帶給壽星。
(二)立足學情
本節課的教學對象是貴州省黔東南州凱里市第五中學七年級學生,大部分的學生擁有一定的英語基礎,具備在文本中提取基本信息的能力。但他們的語言組織能力還較弱,在沒有足夠支架的前提下,準確表達自己的想法存在一定困難,缺乏對文本信息深度挖掘和思考的能力。因此,教師對閱讀任務的設置要考慮學生的具體情況,使不同程度的學生各有所學,各有所得。
(三)確定教學目標
對文本深入解讀之后,教師應結合學情設計合理可行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的設定要逐層體現英語學習活動觀的三個層面,反映出對文本主題意義的探究過程,突出學生的主體性,目標還應體現可操作性、可達成性、可評價性。
基于文本解讀和學情,教師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在本課結束時,學生能夠:
1.觀察圖片和標題,預測語篇的主題;理解語篇中(the number of the candles is the birthday person's age.)這一觀點,并聯系生活實際,分析這一觀點在現實生活中的體現。2.通過略讀和閱讀微技巧的運用,找出每一段的主旨句,并將所給的中心句與相應的段落進行匹配。3.通過掃讀,獲取有關英國和中國國家人們慶祝生日的基本信息,并運用本課所學語言,描述它們所代表的寓意。4.借助思維導圖,梳理文章,并與同伴互相討論,復述語篇。5.分析、評價作者的觀點,推斷實現生日愿望的關鍵要素(付諸行動和努力);聯系個人生活實際,談談自己曾許下的生日愿望,分析實現或未能實現的原因,與小組成員分享,每組推選一位采訪者,采訪其他小組的成員。
(四)設計教學活動
Step1: Leading-in and Prediction
教師通過播放過生日的視頻,以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生活常識為基礎,引導學生學習與感知have a birthday cake、make a wish、blow out the candles等與主題相關的詞組,激發他們求知欲的同時,為進入本課主題作鋪墊。學生根據文本插圖和已知常識,推測出小女孩應該在過生日,通過數蛋糕上插著的蠟燭數量,便可知小女孩的年齡,再結合圖片與標題,預測本文主題是“世界各地的生日食物”。
學生通過觀察圖片,將語篇中“the number of the candles is the birthday person's age”的表達與生活實際連接起來,掌握了“The number of ...is/are...”句型的用法。按照語篇的說法,蠟燭的數量就是壽星的年齡,教師以自己祖母88歲為例,提問學生是否需要插88根蠟燭呢?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回答,這顯然是不可能的,現在人們過生日時通常會用到適用于任何年齡的數字蠟燭digital candles。教師要適時引導學生在理解和比較的基礎上作出自己的判斷,從而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批判思維和創新思維能力。
Step 2: Skimming
學生通過略讀和閱讀微技巧的運用,找到文段的主旨大意,鍛煉對文章中心思想的把握和歸納能力。
除此之外,引導學生關注文章的寫作結構,并對第二段的內容再次進行劃分。引導學生從閱讀的角度宏觀上把握文章的結構。學生通過對第二段內容的劃分,了解了文本主要從in many counties和in the UK兩個角度來介紹生日的文化習俗后,教師通過展示英國地圖和具有代表性的名勝古跡短片,帶領學生學習了解英國的地理位置和領略英國的風光特色。
Step 3: Scanning
教師在了解學生已知知識和難點的基礎上進行備課,學生掃讀第二段后,能很快找到英國的生日食物birthday cake,對它所代表的special meaning,根據原文中“The child with the candy is lucky.” 總結出“It's lucky to find a candy in a cake.”。教師通過問題“Why do people in the UK sometimes put a candy in a birthday cake? What do Chinese people put in a dumpling? ”,引導學生聯系到中國的類似習俗,例如部分地區在除夕吃餃子的時候會包一枚硬幣在里面,吃到這顆帶有硬幣的餃子的人是幸運的,讓學生通過歸納中西方文化的共通之處,運用本課所學語言描述與闡釋。在預設到學生對生日蛋糕的另一個特殊含義進行歸納存在困難的情況下,教師通過問題鏈的設置引導學生回答問題“What does the birthday person must do? Why does the birthday person blow out the candles? ”,學生找到文中的“If he or she blows out the candles in one go, the wish will come true.”,以此發現candle和wish之間的內在聯系,總結出“Blowing out candles on a cake makes a wish come true.”。
學生掃讀第三段之后,找到在中國過生日的食物和代表的特殊含義“Long noodles mean long life. Eggs mean life and good luck.”,那么“Why do Chinese people think the noodles and eggs are the symbols of long life and good luck? ”,教師通過播放視頻,讓學生了解中國人過生日吃長壽面和雞蛋的歷史和寓意,加深對中國文化習俗的理解,比較中西方文化的異同。
Step 4: Summary and Retelling
教師通過展示思維導圖,將知識系統化的同時,引導學生總結和歸納文章,加深對文本的記憶理解。通過讓學生填寫重點單詞、詞組,補全所給文章,并讓組內成員核對答案,推選小組代表對全文進行復述。由于考慮到學生理解與接受能力和學習主動性等的不同,教師將此環節的難度分成A、B兩種模式:基礎能力薄弱的學生為A層,A層學生填寫完答案后,在組內與組員進行核對,然后推選一名代表上臺填寫答案。學習能力和基礎能力較強的學生為B層,B層的學生在填寫完答案并進行組內核對后,自行分配內容,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對全文進行脫稿復述,最后比一比哪個組的還原度最高。
Step 5: Thinking and Creating
教師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和自己的親身經歷,分享自己曾許下的生日愿望,分析愿望實現或未能實現的原因,由此總結出“一次性吹滅蠟燭即可實現愿望”這是一種美好的期待,而實現愿望關鍵要依靠自己的付出和努力。
活動激發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也讓學生通過思考、討論和分享,學會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進而對事物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
Step 6: Homework
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查閱和收集其他國家過生日的食物以及寓意,制作小海報并做分享。鼓勵學生拓寬視野,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習俗,進一步實現遷移創新。
五、結語
英語學習活動觀是為落實新時期英語課程目標而提出的教學理念,這一教學理念的核心是以育人為導向、核心素養為目標、以學生為主體,師生共同參與的一系列層層遞進、相互關聯的活動。在英語活動觀為導向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課堂,重在將學習的知識和技能遷移到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讓學生圍繞真實情境展開對主題意義的探究,切實破解了傳統英語教學的頑疾,并為新時代英語教學開展明確了方向,值得廣大初中英語教師學習。
參考文獻:
[1]肖利蓉,吳智敏.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的初中英語課堂教學實踐:以Unit2 Daily life閱讀部分A Day At School 為例[J].英語教師,2020(8):99-106.
[2]王薔,錢小芳,周敏.英語教學中語篇研讀的意義與方法[J].外語教育研究前沿,2019(2):40-47,92.
[3]張秋會,王薔,蔣京麗.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落實英語學習活動觀的實踐[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9(1):1-7.
[4]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5]程曉棠.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22年版)課例式解讀初中英語[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