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國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工作全面完成
近日,在世界地球日主場活動上,自然資源部宣布我國生態保護紅線的劃定工作已經全面完成。
我國率先提出和實施生態保護紅線制度,將生態功能極重要、生態極脆弱,以及具有潛在重要生態價值的區域劃入生態保護紅線,全國劃定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不低于315萬km?,其中陸域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不低于300萬km?,海洋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不低于15萬km?,制定生態保護紅線管控規則,嚴格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實現一條紅線管控重要生態空間,筑牢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基。
生態保護紅線內自然保護地核心保護區內,原則上禁止人為活動;生態保護紅線內自然保護地核心保護區外,禁止開發性、生產性建設活動,在符合法律法規的前提下,僅允許對生態功能不造成破壞的有限人為活動和國家重大項目占用。
各地在國家指導下,結合地方管理實際,細化生態保護紅線管控規則,進一步提高操作性。截至目前,浙江、江西、上海、山東、安徽、四川等省份已經出臺生態保護紅線管控細則文件,其他大部分省份也已在征求意見或即將出臺,切實加強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各地在市級、縣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中嚴格落實劃定成果,作為用途管制的法定依據。
下一步自然資源部將加強部門地方聯動協同,按照定期體檢和五年一評估要求,依托國家、省、市、縣4級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建立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評估預警機制,定期開展生態保護紅線保護成效評估,提升動態監測預警能力。建立健全監督、執法、問責、考核機制,加快相關法律法規制修訂進程,夯實監管依據。加大宣傳,凝聚全社會廣泛共識,提高社會各界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的意識,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而共同努力。
來源:人民日報 2023年5月17日
2.《城鄉公共衛生應急空間規劃規范》8月1日起實施
自然資源部近日發布公告,《城鄉公共衛生應急空間規劃規范》(以下簡稱“《規范》”)已通過全國自然資源與國土空間規劃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審查,自2023年8月1日起實施。《規范》填補了國內現行公共衛生應急空間規劃標準的空白,旨在優化國土空間用地布局,完善相關設施規劃,提升城鄉空間應急保障水平,更好服務于安全發展與人民健康。
《規范》明確了城鄉公共衛生應急空間構成、規劃布局原則,規定了各級各類城鄉公共衛生應急空間的配置標準,適用于各級各類國土空間規劃中城鄉公共衛生應急空間的規劃編制、實施與管理。以習近平總書記“構建起強大的公共衛生體系,為維護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的重要指示精神為指導,《規范》充分總結疫情防控經驗,以完善各級各類國土空間規劃編制技術標準為重點,健全公共衛生應急空間體系,為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重大疫情和需要緊急投入公共衛生資源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等突發事件的預防、救治,提供設施場所和通道保障。
根據《規范》,公共衛生應急空間按功能分類包括疾病預防控制應急空間、醫療救治應急空間、平急結合空間和公共衛生應急保障空間,可分為國家級、省級、市級、縣級、街道(鄉鎮)級、社區(村)級。其中,疾病預防控制應急空間包括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其他疾病預防控制應急空間;醫療救治應急空間包括院前醫療急救傳染病防治基地、應急定點醫院、應急后備醫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國家緊急醫學救援基地、傳染病醫院和其他醫療救治應急空間;平急結合空間包括相應的設施、場地和公共衛生應急預控用地;公共衛生應急保障空間包括應急通道、應急公用工程設施和其他應急保障設施。
《規范》堅持“醫防協同、平急結合”“全域統籌、完善網絡”“規劃協調、科學布局”的基本原則,對各類公共衛生應急空間的功能配置、規劃原則、配置標準給出了具體指引,對于完善公共衛生體系和保障公共衛生應急空間具有重要作用。
來源:中國自然資源報 2023年5月8日
3.《上海市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出臺
為深入貫徹制造強國、質量強國、數字中國戰略,大力發展實體經濟,發揮制造業對全市經濟發展轉型創新的重要支撐作用,率先探索具有新時代特征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努力實現高質量發展,近期上海市政府辦公廳印發了《上海市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
《行動計劃》明確提出:“到2025年,‘2+(3+6)+(4+5)現代化產業體系不斷夯實,工業增加值超過1.3萬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5%以上。圍繞高端制造引領功能、自主創新策源水平、數字化和綠色化轉型、企業發展活力和競爭力等方面提出細分指標。”
《行動計劃》部署了“強鏈升級、強基筑底、數字蝶變、綠色領跑、企業成長、空間擴展”等6大行動共22項重點任務。并提出從工作機制、綜合要素、內外開放、科技和金融服務、產業人才等5個方面,優化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保障支撐。
來源:上海發布 2023年6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