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史志芳
“以文化人”是實現“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的重要路徑。新版《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增加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內容,其目的是實現“以文化人”。在具體實踐中,“以文化人”中的“文”指的是教材中的典范作品;“化”應理解為“涵化、熏陶、引導等隱性教育方式”,“化”的目的與語文核心素養的四個目標內在統一,最終都是要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基于上述背景和當前實際情況,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從“以文化人”的途徑和方法兩個方面來作一些探討。
中職學生已經過義務教育階段,心智更趨成熟,其對社會歷史和時代發展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和了解。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了解課文寫作的時代背景,結合作者生平來全面地理解課文,并通過課文感受當時社會的風貌。還可以結合當下,切身感受時代進步和社會發展,增強自身對當代社會的認同感和融入感,實現“以文化人”。
在閱讀古詩《蜀相》時,筆者引導學生去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以及這首詩創作的背景。杜甫之所以去丞相祠堂祭拜諸葛亮,首先是出于對諸葛亮先生的景仰和羨慕。盡管諸葛亮有“出師未捷身先死”的遺憾,但也算是得遇明主,干了一番事業,這一點是杜甫一生難有的境遇。杜甫是一個有偉大政治抱負的文人,其對國家前途命運的關切與對黎民百姓的同情卻只能寫在詩歌里,很難在現實中有所作為。這個巨大的遺憾使詩人面對“武侯祠”時內心充滿孤獨與苦悶,莊嚴肅穆的丞相祠堂在詩人眼中難免顯得蕭條空寂。聯系杜甫所生活的盛唐由盛轉衰的大時代背景,詩人懷才不遇的現實遭遇也從側面反映了當時社會需要英雄而英雄卻又懷才不遇的矛盾。
有些課文的主題大意理解起來并不困難,但由于作者與讀者之間在時代背景、生活水平、思想高度等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異,作者在文中寄寓和流露出來的一些情感,往往容易被讀者忽略或誤解。針對這類課文,教師要引領學生進行細讀,對文中的情感加以細細品味,通過細讀細品,自然進入到文本的語境與情境中,在情感與審美體驗中實現“以文化人”。
老舍的散文《我的母親》內容通俗易懂,風格樸實親切。文章結尾流露出作者未能奉養母親的遺憾,可謂人之常情,讀來讓人感動。老舍幼年喪父,是母親含辛茹苦將他養大成人。但接受了新思想的老舍先是推掉了母親安排的婚姻大事,這在那個年代有反抗的意味,所以作者說“我給了她最大的打擊”。后來老舍又去英國謀生,“給六十多歲的老母以第二次打擊”。抗戰爆發后,老舍在文藝界為抗日救亡奔走呼號,未能守在家中為母親養老送終,直至母親去世一年后才得到消息。文章以“心痛!心痛!”結束,不僅寫出了一個游子的喪母之痛,而且透著一種撕心裂肺般的悲涼。但也僅僅是悲涼,并無悔恨之意,為什么呢?因為老舍選擇的路是一條舍小家為國家的路,是那個時代愛國人士自覺的一種共同選擇。這樣聯系起來,作者的喪母之痛與國家民族被侵略的悲痛也就自然聯結在了一起,寄寓著深厚的家國情懷。
優秀的思想固然產生于特定的時代,但其思想的光芒往往能夠穿越時代局限,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在閱讀教學中將理論科學合理地聯系現實,就能夠更好地理解特定時代的深刻思想,從而實現“以文化人”。
魯迅的《拿來主義》是一篇思想性很強的文章。針對其主題不僅可以通過“什么是拿來主義”“拿來與送來有什么區別”“怎樣拿來”等問題疏通文義和理解課文,還可以依據“魯迅為什么要提出拿來主義”來引導學生緊扣時代背景來理解課文。在此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設計“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要不要拿來主義”“在中美貿易戰背景下,要不要拿來主義”“國防科技能不能拿來主義”等思辨性問題,請學生聯系實際思考、討論、交流、探究。對這些問題充分的思考論證,有利于學生加深對魯迅“拿來主義”的理解,更深刻認識到不僅要會拿(“占有、挑選”),而且要會用(“或使用、或存放、或魂滅”)。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背景下,在關鍵領域(如國防)和核心技術(如導航、芯片制造)上,我們要通過學習(拿來)并最終實現完全自主,從而避免發達國家的壟斷。這些課堂目標達成的同時,職業教育崇尚的愛國主義與工匠精神也就自然而然地深入到學生心中了。
課堂教學完成并不意味著教學活動的結束。在閱讀教學中,筆者適當地設計一些課外延伸課題(如調查報告、劇本改編、課文仿寫等),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興趣,學生可以順著課文的思路或線索去完成課題,在完成的過程中既增長了見識、鍛煉了技能,也提升了思想境界。
如汪曾祺在《胡同文化》中對北京城里的胡同以及胡同里的市井生活進行了精致的描繪,在此基礎上概括了胡同文化的內涵,同時也對胡同及胡同文化的衰落表達了深深的惋惜。這樣的文章很容易引起讀者對于傳統文化和地方文化的濃厚興趣。教師可以布置一篇課外作業,要求學生去深入了解一個地方的傳統技藝等,形成一篇資料翔實的調查報告,或者參考《胡同文化》仿寫一篇類似的文章。通過這樣的拓展實踐,能使學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和認識傳統技藝。由此,傳統技藝傳承過程中的工匠精神,也會鮮活生動地融入學生的專業精神之中。
“以文化人”的核心是“人”,這個“人”首先是學生,但又不僅僅是學生,還應包括教師。因為在偉大的思想與優秀的文化成果面前,我們都是學生。所以,“以文化人”的過程實質是教師引領學生并且與學生一起受熏陶的過程。因此,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充分認識到自己的主導地位,在教學過程中講求策略與方法,以更好地實現“以文化人”。
學生是學習與發展的主體,教師是主導,是學習的過程的組織者、引導者和促進者。而“以文化人”重在“化”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注重引導學生展開學習探究,強調學習的過程而非結果。這并不是對教學目標的忽視,而恰恰相反,是要通過扎實推進學習過程最終達成教學目標。答案固然重要,但思考和解答的過程更有價值和意義。
啟發式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一種教學模式。教師的指導、點撥應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學生的思維才會被最大限度地開發出來。采用啟發式教學方法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和思考,可以培養學生獨立思維和批判思維的能力。教師只有牢固樹立主導意識,堅持學生為主體,注重指引學生在文本閱讀中去體驗與思考,才能真正做到“以文化人”。
情境式教學是指“根據文本的內容創設適當的情境,讓學生吸納后產生想要表達的沖動,進而調動獨特的閱讀心理。”情境式教學注重的是學生的閱讀體驗,既包括社會體驗和生活體驗,也包括心理體驗和情感體驗。教師可通過各種活動,如沉浸式朗誦、表演式朗誦、話劇表演等,引導學生進入文本特定的情境當中,體驗作者的思想,體驗人物的心理和情感。必要時,教師要“創設生活情境,讓真實生活和文本內容建立關聯,這樣學生就能將閱讀感知和生活體驗融為一體,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更好地解讀人物的內心世界”。
多媒體教學是通過多種媒體手段,如圖片、動畫、音頻、視頻等和互聯網跨平臺實時信息交互方式,來展示教學內容、再現文本情境、促進交流評價,從而增強學習效果的教學方法。多媒體的應用在今天課堂教學中已經相當普遍,但跨平臺實時信息交互方式的應用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所謂跨平臺實時信息交互,就是手機、電腦與數字化黑板之間或者是多功能教室里的主機與分機之間,通過網絡實現信息交互,實時交流信息,并能統計數據、生成圖表。相比于傳統的課堂提問,它可以讓學生充分參與到討論當中,師生可以在平臺上互動交流,可以極大地將有限的課堂延伸到課外,將課上思考、課下學習、課外輔導有機結合在一起,從而更好地貫徹“三全育人”理念,實現“以文化人”。
上述提及的途徑與方法只是對教學實踐的一些粗淺的總結。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根據不同課文的具體特點,靈活綜合運用不同的途徑和方法,最終實現“以文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