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靜
關鍵詞:應用繪本;智障兒童;語言表達能力
對于智障兒童而言,不論是在認知還是理解以及社交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和問題,為了促進其未來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特殊教育的教師就要立足于智障兒童的現實情況,采取科學的教學方法,不斷提高其語言表達能力。其中繪本具備惟妙惟肖的特點,可以作為重要的培養素材應用進來,教師應把握好繪本的應用度,同時引導學生深入探索和分析,并給學生提供語言表達和交流的空間,才能達到理想教學效果。
對于繪本閱讀而言,其最大的價值就是促進智障兒童語言層面的發展,這是因為繪本不僅內容非常豐富,還包含了非常多的語言技巧,可以為智障兒童的語言和書面能力科學表達,提供非常全面的語言案例。并且還實現了圖畫和文字的有機融合,文字占比相對較少,圖案占比較多,可以讓紙張兒童邊深入理解的過程中,提升語言能力。
對于繪本而言,可以為廣大智障兒童提供一個形象且直觀的圖畫情境,引導學生進入到這一情境之中,并刺激智障兒童的多重感官,智障兒童還可以不斷回歸自身生活,獲得豐富體驗和感受,這就為其語言表達提供了豐富的情感基礎。智障兒童可以在情感的氛圍烘托下,自然而然地進行語言表達。教師在幼兒表達的過程中還需要給予其鼓勵,提高智障兒童語言表達的積極性和信心,在積極且良好的氛圍下,才能真正意義上提升智障兒童語言能力,促進其未來可持續發展。當然,教師還可以立足于繪本的內容,將信息技術整合進來,通過視頻或者是動畫的方式,為學生營造一種全新的情境,提高語言能力。
一個人在學習和成長的過程中,需要在人資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和表達,這三者具備層層遞進的關系,對于智障兒童而言也是遵循這樣的原則。所以教師必須要立足于這一點,科學應用繪本,同時展現出繪本的敘事性,利用圖文結合的方式,對故事進行生動敘述,這兩者之間還具備相互對照的特點。教師從這一角度出發開展針對性教學,可以加強智障兒童的理解,實現語言表達能力的全面提升。
舉例來講,在對《我爸爸》這一繪本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站在圖片的角度盡可能的理解文章表達的含義,并在理解基礎上,適當地解析和表達自己的想法。在文中,其中涵蓋“從月亮上跳過去”“還會走高空繩索”等抽象化和夸張化的語句。教師引導智障兒童結合圖畫展現內容,對語句進行分析,通過拆解的方式,引導學生一步步理解句詞的含義;其次,就是站在文字的角度來闡述圖片,然后加深智障兒童對圖的理解,例如,文章中提到的“吃得像河馬一樣多”“游得像魚一樣的快”等,這些比喻非常生動和形象,防腐爸爸就變成了一個小小動物,此時文字的整合,可以加深智障兒童對于圖的理解。在這樣的理解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智障兒童結合自己生活中看到的小動物,將爸爸比作這一小動物的什么行為,進而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其在表達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給與其莫大的鼓勵和安慰,確保其擁有自信不斷表達,進而更加流暢,還能適當地展現自身思維能力。在這樣循序漸進教學背景下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很多智障兒童在表達的過程中,不知道自己該說什么,缺乏自己獨立的思考能力,所以教師就可以借助繪本,引導學生進行仿說,這樣在不知不覺中就可以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仍然以《我爸爸》這一繪本為例。教師可以著重找到繪本中對爸爸特點的詞語,例如,高大和強壯以及聰明等,然后結合繪本中的圖畫內容,加深智障兒童對于這些詞語的初步理解。教師也可以將多媒體技術應用進來,對繪本中圖畫內容進行動態化呈現,這樣學生就可以初步掌握詞語的意義。教師還要進行語句稀釋,即其中“爸爸游得像魚一樣快”這一比喻句,教師就可以稀釋成為誰+怎么樣+想什么+一樣……這樣的句型,讓智障兒童進行仿說,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其語言表達能力。
總而言之,在特殊教育實施過程中,教師針對智障兒童的語言能力表達培養,就要充分深入到繪本教育之中,同時站在圖文互敘和語句稀釋的角度,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和有效仿說,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馮秋霜,劉颯.繪本閱讀在智障兒童干預中的應用研究[J].綏化學院學報,2019,39(07):45-48.
本文系濟寧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運用繪本提高智障學生語言能力行動研究”(課題編號:2022NG070)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山東省曲阜市特殊教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