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崇發
【摘 要】勞動作為一門獨立課程被正式列入課表,凸顯了勞動教育的重要性。作為鄉村小學,校本資源豐富,學校以“場域規劃、活動推進、學科融通、項目研究”的形式,科學合理開發,以種植勞動為基礎,將日常生活勞動、傳統工藝勞動、公益服務勞動融為一體,有效落實勞動課程。
【關鍵詞】勞動課程 科學開發 校本資源
《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列出各年級的勞動任務群: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服務性勞動3個單元10大任務群。學校因地制宜,根據學校實際情況,結合任務群科學開發具有校本特色的勞動課程。
學校地處鄉村,充分發揮鄉村小學優勢,結合學校實際,將校本資源與勞動任務群有機融合,有效落實勞動課程。下面,筆者就學校的一些做法進行簡要概述。
一、場域規劃,建設“樂植”基地,開展農業生產勞動
《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列出了“農業生產勞動”任務群,建議學校要充分利用綠地、空隙地帶、陽臺等安全空間,通過建設校園“小苗圃”“快樂農場”等,指導學生開展農業生產勞動。
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學校對勞動場域進行整體規劃,分層管理,為學生開展勞動提供了實踐場域。
(一)開辟“四園一舍”,保障勞動場域
學校在校園西側的空地開辟“四園”,分別為“欣辛菜園”“青勤果園”“畊耕茶園”“紜耘花園”,為學生提供了觀察農作物、開展種植實踐的勞動場。“一舍”為“開心農舍”,是一個帶有農家特色的木質小屋,屋內陳列了與種植相關的農具,并配圖和文字加以介紹,供學生參觀學習,了解農事農俗。
“四園一舍”的開辟,為學生開展勞動提供了必要的場域,激發了學生的勞動熱情。
(二)配置班級種植箱,確保人人參與
學校的教室走廊較寬,為確保學生都能參與種植,學校為每班配備種植箱,放置在走廊外側,根據年級要求選擇種植內容。班級對所種植物開展研究,圍繞所種植物進行班級文化布置,與德育活動融合,形成每班一植物、一班一特色的班級文化。這樣,學生觀察和管理的時間更加充裕和隨機,利用課間分小組在走廊上觀察蔬菜、花卉,進行澆水、松土。學生既參與了勞動,又得到了放松,課間活動變得更有意義。
(三)建立校外種植基地,拓寬種植路徑
為了加深學生對農作物的了解,促進學生體驗浸潤式農業生產勞動,學校與周邊農場合作,建立校外種植基地,按年級分批次帶學生走進農場,感受鄉土氣息,體驗農民生活。目前,校外勞動基地有茶園、花卉苗圃場、農業科技園等,供學生參觀學習和集中勞動,如插秧、采茶、大棚種植等勞動,有效拓寬了勞動教育路徑。
二、活動推進,開發“樂享”美食坊,落實日常家務勞動
《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日常生活勞動”單元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低年級學生要學會清洗碗筷等餐具,學會擇菜、洗菜;中年級學生要學會切菜,制作涼拌菜和拼盤;高年級學生要學會做2~3道家常菜,參與擇菜、洗菜、燒菜、裝盤的全過程,學會使用電飯煲、電磁爐等家用電器……
學校結合實際情況,以種植勞動為基礎,依托“樂享”美食坊,以活動推進的形式落實日常家務勞動。
(一)“美食我加工”,以點帶面,宣傳激勵
以社團活動的形式開展“美食我加工”活動,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在“樂植”基地采摘新鮮蔬菜和果實,利用美食坊中的電磁爐、電烤箱等電器,將其加工成各種美食。學生在美食加工過程中,不僅學到了勞動技能,還學會了各種器具的使用,體驗到了勞動的快樂。
在“美食我加工”活動中,社團學生并不固定。教師會讓各班表現優秀、進步顯著的學生輪流走進美食坊,參加美食制作,體驗勞動樂趣,以點帶面,讓更多的學生向往美食坊,激勵學生不斷進步。
(二)“今日我當廚”,分工合作,全員參與
“今日我當廚”活動,中、高年級學生利用課后服務時間,輪流走進美食坊,進行飯菜制作、清潔衛生等家務勞動。在開展活動時,首先,勞動教師示范了1~2道家常菜的制作流程,教學電磁爐、電飯煲的使用方法;然后,學生4人一組,分工合作,淘米、煮飯、擇菜、洗菜、切菜、炒菜,最后裝盤,全部由學生自己完成,做到全員參與、全程參與。
在“今日我當廚”活動中,學生不僅學會煮飯、做菜,還將清潔衛生、整理收納等日常生活勞動涵蓋其中,培養了珍惜糧食、珍惜勞動成果的意識與習慣,扎實推進勞動課程的落實。
(三)“家務我承包”,由校及家,學用聯通
家庭是學生勞動實踐的舞臺。學校開展“今日我當廚”活動,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做飯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勞動興趣。“今日我當廚”活動結束后,學校緊接著開展了“家務我承包”活動,學生將在校學到的做飯燒菜、清潔衛生、整理收納等技能一一在家中實踐。
三、學科融通,打造“樂創”工藝園,傳承傳統工藝勞動
將勞動與學科融合,是開展勞動教育的途徑之一。教師發現勞動任務群中“傳統工藝制作”與美術手工制作有很多相通之處。于是,教師選擇符合學校實際的傳統工藝作為勞動項目,把美術教室打造成不同特色的工藝園,通過美術學科落實傳統工藝勞動課程。
(一)七彩紙繡走進美術課堂
紙藝作為傳統工藝勞動,在美術學科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教師結合紙藝,開發出折紙、剪紙、染紙等特色項目,并將其命名為“七彩紙繡”,讓紙藝走進美術課堂。學校用紙藝作品將部分教室裝飾成富有特色的工藝園,讓學生走進教室就能感受紙藝的魅力,激發其創作的興趣。學校還邀請了當地紙藝傳承人作為校外輔導員定期來校給師生講課,開展活動,調動了師生的積極性,讓“七彩紙繡”綻放光彩。
(二)葫蘆工藝融入課后服務
葫蘆的種植是學校的一項特色課程,葫蘆工藝也是一項傳統的工藝。每年,學校都會種植葫蘆,美術教師發揮學科優勢,利用課后服務時間帶領學生對收獲的葫蘆進行創意制作,開發出葫蘆彩繪、葫蘆烙畫等項目。
課后服務為師生葫蘆工藝創作提供了時間保障,葫蘆工藝也豐富了課后服務活動內容,兩者有機融合,相得益彰。
(三)簸箕畫描繪多彩節氣
簸箕畫是一種傳統繪畫方式,就是以簸箕為畫紙,進行繪畫創作。美術教師依據學校開展的種植勞動,將二十四節氣的不同特點融入簸箕畫創作之中,立春、夏至、秋分、冬至……每一個節氣都有不同的簸箕畫作品,五顏六色,特點鮮明,描繪出多彩的節氣。
學生在創作簸箕畫前,需要提前收集資料,了解二十四節氣的知識與特點。在對應節氣當天,學校舉行此節氣簸箕畫的展示,以及與此相關知識的介紹,讓全校師生在欣賞傳統工藝的同時,加深對傳統節氣的了解。
四、項目研究,開展“‘樂美豐收節”活動,弘揚公益服務勞動
《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中、高年級學生參加1~2項公益服務勞動,幫助他人解決困難,參與校園“護綠”活動,擔任學校、社區解說員和志愿者,有主動服務他人、服務學校的意識和責任感。
學校依托種植勞動,根據季節和農作物的生長特點、成熟時間,以項目研究的形式開展“‘樂美豐收節”活動。學生可以將收獲的產品進行銷售,以小組為單位設計方案:豐收什么?怎么收?怎樣宣傳?如何銷售?銷售所得如何處理?學生可以將這些內容都列入項目研究。
(一)職業體驗,銷售豐收產品
學校舉辦“‘樂美豐收節”活動,以項目研究的形式設計銷售方案,讓學生以班級為單位銷售自己種植和加工的農產品。學生變身銷售員,吆喝、叫賣、稱重、收銀,體驗銷售員職業的辛苦與快樂,感知敬業、奉獻的精神。
(二)志愿解說,介紹研究成果
在豐收節活動中,學生不僅要銷售農產品,還要介紹與農產品相關的知識與研究成果。學生以項目研究的形式對農產品的生長特點、栽種方法、營養價值等展開研究。每個班級從栽種、管養,到采摘、加工,勞動過程中的收獲、感受、研究成果等以展板的形式進行展示。每班選出2~4名解說志愿者,向前來參觀的師生進行解說。
(三)公益服務,成立“勞動基金”
學校將豐收節銷售所得,放入“勞動基金”。師生研究“勞動基金”管理方案,參與管理過程,如幫助家庭困難的學生、幫助周邊的孤寡老人、用于公益活動、購買種子和肥料等,讓“勞動基金”服務學生、服務勞動,體現勞動的價值。學生在參與公益服務的過程中,學會管理和使用“勞動基金”。
作為鄉村小學,校本勞動資源豐富,學校對現有資源進行科學開發,有機整合,以種植勞動為基礎,將日常生活勞動、傳統工藝勞動、公益服務勞動融為一體,家校聯合,有效地落實了勞動課程。
注:本文系江蘇省“十四五”規劃課題“鄉村小學勞動生活日課程”(課題號:XC-c/2021/37)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