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健華
【摘 要】幼小銜接教育問題一直以來都是我國教育改革重點關注的問題。成功的幼小銜接不僅可以在短期內促進兒童更好地適應小學階段的學習生活,從長遠來看,還可以使兒童終身受益,帶來可持續性的發展。但是,從當前的研究來看,幼兒園和小學的銜接還存在著“斷層”現象,因此,文章以這些問題為依據,對幼兒園和小學的銜接進行探討,尋找高質量幼小銜接的“接口”。
【關鍵詞】幼小銜接 教育斷層 教育環境 學習習慣
幼兒園和小學是相鄰的兩個教育階段。幼兒園是小學教育的基礎,為學生進入小學做好準備。到了小學,相較于幼兒園,教學內容、教學形式、教學時間和教學環境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有力地幫助兒童順利地邁上這一“高臺階”,不單在短期內能給兒童帶來更好的小學學習體驗,從長遠來看,更是可以使兒童終身受益,帶來可持續性的發展。
然而,由于現實中并未完善的幼小銜接教育,幼兒園與小學的教育不單沒有完全“接上”,反而出現了“斷層”,并未達到人們期待中的效果,部分兒童在由幼兒園轉至小學階段時,會有一定程度的不適應,產生畏懼、抗拒的心理。
一、幼小銜接現狀——“斷層”
(一)學習方式斷層
在教學方式方面,幼兒園的教學活動以游戲為主,兒童在主題活動與區域游戲中實現“玩中學”,教學過程中的趣味性讓兒童感覺到學習是輕松、自由和愉悅的。進入小學后,學生的學習是以坐在課堂上學習系統文化知識為主,進行以聽、說、讀、寫為主的技能訓練。這一學習方式的變化,讓很多剛剛進入一年級的學生有種“坐不住”的感覺,本能地認為:小學的學習沒有幼兒園的學習好玩了,因而自然地產生了抵觸的情緒。
同時,幼兒園一般不要求兒童認字與書寫,上了小學后,認字和書寫是學習的基本條件和必備手段,部分一年級的學生由于在幼兒園階段沒有接受過這方面的訓練,出現剛上小學很多字不會寫的現象,雖然小學教育要求“零起點”教學,但在小學的起始階段,這種現象的出現,也必然會讓學生產生“學習很困難”的心理感受,從而影響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行為規范斷層
在幼兒園中,一般沒有太強的行為規范。兒童在幼兒園中有大量的自由活動時間,可以隨意地在區域內走動,挑選自己喜歡的游戲或活動。縱使是在集中學習的過程中,兒童也可以隨時跟隨自己的心意發表自己的看法,并得到教師的及時肯定。而到了小學階段,在40分鐘的課堂時間內,學生幾乎需要全程一動不動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在課堂上需要發言的時候,教師會要求學生舉手發言。平常的體育課、大課間等戶外學習活動中,學生也會被要求排好隊,按照一定的規則來進行。比起幼兒園的自由狀態,一年級的學生會覺得自己處處受到限制,從而產生不適感。
同時在幼兒園幾乎是沒有作業的,偶爾一些主題作業的布置也不具備強制性,可以由兒童自己去選擇完成。而在小學階段,作業的完成是由教師和家長共同監督的。這種斷層對于兒童來說也是一種難以逾越的鴻溝,也會給他們今后的學習造成很大的壓力和負擔。
(三)期望水平斷層
在幼兒園階段,家長一般只會關注孩子是否吃得好、睡得好、玩得好、有沒有跟其他孩子發生爭執,會不會受到傷害,只要孩子每天都開開心心地上幼兒園,又從幼兒園平平安安地回到家,就已經能達到家長的期望了。但是在小學,家長和教師對兒童的期望水平明顯提高了,單是在學校吃得好、玩得好遠遠不能滿足家長和教師的期望,他們會希望孩子變得更加懂事,課堂上認真聽講、遵守紀律、好好學習,并能獲得比較好的學習成績。這種期望的驟然提升常常使兒童手足無措,不知道該怎樣去面對。
(四)學習環境斷層
幼兒園的教室通常布置得生動活潑,富有美感和兒童情趣,設置自然角、繪本閱讀區、手工活動區、娃娃家、音樂欣賞區……各種活動區域,可以滿足兒童不同的活動需求。如此積極、寬松的學習和活動氛圍會讓兒童在無形中獲得更多安全感。但大部分小學教室布置得十分簡約,主要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由于教室空間有限一般不會再設多余的自由活動空間,更不可能擺放玩具柜。剛剛進入小學的兒童,會因為學習環境的巨大改變,產生心理上的落差,認為“小學沒有什么樂趣”,這也會給他們帶來較大的壓力。
二、基于“斷層”現狀的原因剖析
現代心理學家尤里·布朗芬布倫納提出了“人類發展生態學”的概念,它是指在不斷增長的有機體對其所處的環境的改變所產生的一種相互作用的過程。環境是由各種因素所決定的,而這些因素又是由其他因素所決定的。
(一)生態變化
“生態變化”這一術語在人類發展生態學中,指的是隨著角色、環境或兩者的改變,個體在生態環境中所處的地位也隨之改變。從幼兒園到小學,兒童所處的環境和所扮演的角色都在改變。在這一過程中,由于環境的改變,兒童的角色發生了改變,對兒童的需求與期待也隨之發生了改變,這給幼兒的成長帶來了機會與挑戰。剛剛上小學的兒童是6~7歲,在心理發展階段理論中屬于勤奮和自卑的階段。按照尤里·布朗芬布倫納的生態學模型,“結點”是一種“介于兩個不同的環境間”的過程,它并不隸屬于任何一個單獨的客體。
(二)微系統下的原因剖析
微系統是與幼兒關系最為緊密的一個系統,它包含著三個要素:活動要素、角色要素和人際關系要素。在此基礎上,筆者分析了幼兒園與小學的微環境對兒童的影響。
1.事件
在人的發展生態理論中,“活動”是一種持續發生的、以自己的方式進行的、能夠被環境中的人所認識的、有意義和效率的行為。這個過程是持續進行的。每一次進入新的環境,如幼兒園、學校之前,正在成長的個人以及這兩個環境中的人,都會得到更多的發展。如果一個人在一個新的環境中能學到一些有用的知識、建議和經驗,那么他在一個新的環境中就會變得更加成熟。
2.角色
所謂“角色”,就是人們在社會中所處的地位所表現出來的一系列的行動和期望。幼兒角色的變化表現為由游戲者向學習者的變化。在幼兒園,兒童主要是在玩耍中度過的,他們在玩耍中獲得了不同的成長。上了小學,他們一天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小學生需要盡快適應新的角色,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3.人際關系
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指一個人在環境中關注他人或參與他人活動時所獲得的關系。在此,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主要是指“師生”“朋輩”之間的關系。在兒童的人際關系方面,在幼兒園里,兒童與幼兒教師有著密切的聯系。在小學里,小學教師對比幼兒教師會較少關注到兒童的生活,以科目為基礎的教師往往只是在教室里講課。同時,在小學階段,因為生活環境的改變,同學間的友情也要重建,同學間的友情在此階段尤為重要。
三、幼小銜接優化——“接口”
(一)關注幼兒身心發展,切實落實素質教育
教師在兒童的學習與成長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無論是幼兒園教師還是小學教師,都應樹立“以生為本”的根本思想,重視兒童的內部需要,尊重其發展規律。
幼兒園教師必須對兒童的生理、心理特征有深入的理解,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幼兒園教師可采用多種教學方式,使兒童走進小學校園,增強對小學生活的認識,提高對小學生活的興趣。如教師可以組織幼兒園大班的兒童到小學校園里去走走,感受一下小學生活;幼兒園教師還可以適當地增加一天集中學習的時長,讓兒童慢慢地習慣小學的課時安排。
小學教師要理解兒童在剛進入小學這個階段時身心的不適應,給予他們更多的寬容與關懷。在兒童剛進入小學的階段,教師可以每天抽出更多的時間與他們在一起相處,了解他們的感受,讓他們感覺到教師對自己的支持,從而在情感上與小學教師建立親密、信任的關系。同時,在幼小銜接階段,教學方式可以適當地向幼兒園靠近,在課堂中穿插游戲化、活動化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到小學階段的學習樂趣,教學的坡度放緩,難度放淺,幫助兒童順利度過這一階段。
(二)有效聯合開展活動,形成雙向驅動力量
從幼小銜接的斷層出現的原因分析中,我們不難看出,兒童在幼小銜接階段,其自身周圍生態的改變,以及隨著生態改變而出現的相關因素的變化,是讓兒童產生的不適應的主要原因。針對這個原因,幼兒園與小學這兩個生態主體之間可以采用加強交流、互動教研的方式,使這兩個不同的生態環境在銜接階段實現雙向奔赴,向中心融合,幫助兒童更好地實現過渡。
幼兒園和小學可以定期舉辦聯合教研活動或教學經驗分享會,幼兒園教師可以分享兒童在幼兒園的表現,幫助小學教師了解他們;小學教師可以分享剛上小學學生的不當做法,幫助幼兒園教師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實施有針對性的教育。通過相互了解,針對這個階段兒童的成長規律和學習特點,分析現階段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讓幼小銜接更科學。
(三)針對身心發展特點,打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為了解決幼兒園和小學教學環境存在巨大差異這一問題,根據這一年齡段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幼兒園和小學都可以在環境布置上向對方有意識地靠近。
幼兒園大班的教室布置在原有的活潑、童趣的基礎上,可以在集中學習的區域有意識地擺進一些單張的課桌椅,營造一種如小學生上課一樣的氛圍。有足夠空間的幼兒園也可以嘗試專門設置一間小學生活體驗室,定期組織大班兒童在里面學習,通過模擬小學的學習生活,讓兒童提前獲得在小學教室里學習的真實體驗。
小學則可以改變傳統的教室裝扮,打造更溫馨、活潑的教室環境。可以在教室里設置讀書角,在低年級的教室外墻設置樂高墻,甚至在教室里擺放幾個兒童喜歡的玩具,讓兒童能夠在教室里更加放松,喜歡自己學習的環境,從而達到更加適應小學學習生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