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仁彪 王佳佳


問題設計是教學設計的重要環節之一,有啟發性、系統性和針對性的問題鏈能引發學生持續思考,引導課堂學練,提升學練效果,提高教學有效性,讓核心素養有效落地。問題的設計和串聯應基于《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立足單元視角,著眼課堂教學重難點。筆者以水平三“軟式飛盤”的教學為例,呈現如何有效設計問題、串聯問題,激發學生思考、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一、問題鏈的設計與運用
1.核心問題:統整知識,梳理問題
基于《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教材和運動項目特征設計問題,通過尋找、梳理、歸納產生問題點,串聯形成問題鏈。一方面,分析飛盤運動的項目特征,進而產生如何操控飛盤的思考。飛盤是在跑動中完成各種傳接配合且不發生身體接觸的運動項目,具有趣味性、娛樂性和競技性。由此,可聚焦傳接、搶斷等基礎動作和技戰術進行問題設計。另一方面,以“5W+2H”進行進階追問,發散學生思維,提高學生對飛盤基本動作和技戰術的認識,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表1)。
如,“傳接盤”教學中,依據能做出、說出、運用傳接盤動作的學習目標,圍繞各種形式的傳盤、接盤的基本動作和組合動作,創設“我是一名飛盤運動員”的情境,形成了“如何傳接好飛盤”的核心問題,目的是解決飛盤運動基礎技術的學習,引發學生展開多維度的全面思考,結合球類運動項目相關的傳接方法,進行遷移性探究。在創設的情境下,學生提出了場上位置、距離、防守人數等多種影響傳接飛盤的影響因素,這也為后續系列問題的提出打下基礎。如,在不同位置、距離、體能情況下,以及面對場上不同人數條件下如何傳接好飛盤(表2)。
2.表層問題:單元視域,預設分解
表層問題是核心問題的具體化,是對基本問題的回應。核心問題被進一步分解為若干個表層問題,變得具體和豐富,驅動單元教學任務。學生思維被激發,提出不同的情況,教師借機拋出教學問題,創設學、練、賽時機,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一方面,創設各種不同情境的教學問題,營造良好的思考氛圍。如,圍繞“如何傳接好飛盤”的核心問題,以“跑位+傳接盤”為例,又創設了“當你在場上不同的位置進攻、防守和掩護”的跑位情境,并接著提問:“你應當如何跑位才能傳接好飛盤?”引導學生思考跑位的路線、時機及方法,達到多種情況下傳接盤時合理跑位的學習目標。該情境下,教師結合高度、角度和力度等運動特征要素,創設有關聯的一系列子情境,催生一連串問題(表3)。
針對上述問題,學生在經歷了小組討論、反復的組合動作和戰術配合學練等合作學習、自主探究后,有效達成了傳接盤跑位路線、時機判斷的教學目標。教學實踐后的問題鏈變得更有價值,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傳接盤教學有效性得到提升。此外,創設分層、差異性的教學問題,能激發不同能力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如,問題“在上述情境中,除常規傳接盤方式外,你還有哪些方法?請列舉多種方法并說明優缺點”,雖然學生能力有差異,找出的傳接盤方法數量、效果不一,但參與學練的積極性得以提高,體驗到了學習的快樂,有了各自的收獲。
3.深層問題:反復實踐,持續生成
深層問題是表層問題的再深化,情境更復雜,具有難度和挑戰。經過師生觀察、思考、提問和討論等課堂實踐,問題逐漸更深入。針對“跑位+傳接盤”時后場長傳盤至前場快攻這一相對復雜的運動情境,為了解決攻守雙方如何進行傳接盤的問題,教師再次追問:“以少打多時如何傳接盤?以多打少時如何傳接盤?人數一樣時又如何傳接盤?”由此,形成了新的子問題(表4),師生圍繞有思考價值的真問題開展教學互動,探索有效的學練策略。
學生在以少打多、以多打少、人數均等的實戰情境中,學練攻守雙方的技戰術。師生邊學練邊破解問題,問題解決能力提升,自信心增強,求知欲不斷被激發。同時,教師還將小組學練中看到、聽到的問題繼續轉變為教學問題,促進學生進一步深入學習。如,進攻方幾名隊員在防守一方門前,連續進攻多次,均是投盤后越過球門框上沿出界。針對這一現象,教師抓住教學契機鼓勵學生探究,通過追問導學:“上半場多次傳接配合進攻,為何投盤總是偏離球門未能得分,原因何在?有何應變策略能提高得分成功率?”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進行思維碰撞,從投盤方式、跑位、隊友配合等方面總結原因,然后繼續自主探究。通過對比投盤方式,調整傳接盤方法,靈活多變,以獲取得分;無盤隊員積極跑位要盤,及時補位策應和掩護,為隊友創造投盤機會,有盤隊員觀察場上形勢,盡早出盤。通過學練,隊友間變得更默契,得分機會明顯增多,學生在解決問題中完成了傳接盤的知識和技戰術建構。因此,師生再思考和再實踐的過程,也是優化問題解決的過程,使得問題鏈更有教學價值,課堂教學效率提高。
二、問題鏈設計的注意事項
1.螺旋遞進,體現適切
問題鏈要螺旋上升,適切學情。一方面,讓學生在夠得著的能力基礎上,循序漸進,通過思考能理解并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激發學習興趣。另一方面,著眼長遠發展,讓不同思維層次的學生開動腦筋,學會學習的方法,學會遷移問題。如,筆者根據小學生的思考習慣和思維方式,設置了飛盤如何飛→在一般情境下如何傳接飛盤→在某種較為復雜情境下如何傳接飛盤的問題鏈,逐漸向深層遞進,給足了學生思考問題的時間,引發學生深度參與學習。
2.聚焦問答,注重轉換
解決問題會有成就感,教師要善于抓住學生的提問與回答,把不同學生的差異性問答深化為問題鏈的問題來源,建立問題庫。如,在本案例中,課后有學生提問飛盤為什么會旋轉?教師抓住契機互動,提出“觀察一下飛盤會怎樣旋轉?”“在不同方向、力量下飛盤分別如何旋轉?”“不同方向、力量結合下飛盤又如何旋轉”的問題鏈,學生在對比、分析和體驗中探尋奧秘,獲得學習的樂趣。
3.持續思考,強化合作
問題鏈要持續優化,讓真問題被討論、分享,讓深度學習持續發生。有深度的學習是建立在理解基礎上的學習。問題不進入學生思考層面,問題鏈就會停留在設計層面。如,在飛盤小組PK賽時,筆者要求各組長帶領組員開展小組討論,把比賽中技戰術配合設計到“上次比賽有哪些問題?這次上半場避免了嗎?又出現了哪些新問題?下半場如何避免?”的問題鏈中,把飛盤比賽團隊協作能力融入教學,培養了學生真實比賽的運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