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伯群 唐強 趙波
體育課程評價是中小學實施體育教育教學至關重要的一環,是對學生進步的質與量的評價,在課程實施與學生學習的過程中發揮著檢驗與激勵的功能。隨著我國課程改革的全面推進,中小學體育課程評價經歷了從“知識本位”到“能力本位”的探索。2022年4月,教育部頒發了《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通過多樣化學習評價,促進學生達成學習目標,發展核心素養”,體現了體育與健康課程評價的價值取向由“能力本位”向“素養本位”轉變。
落實好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評價是將核心素養落實于實踐的基本要求,是促進新時代學校體育發展的基本保障。學校體育工作者需要在實踐中運用好課程評價,并具有運用評價解決現實問題的思維。參考評價的導向性功能,可能存在實踐過程中落實核心素養目標淡化的風險。基于此,筆者以《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評價的內容分析為基礎,結合對評價內容的價值導向理解,旨在為中小學學校體育工作者實施體育與健康課程評價提供參考。
一、課程標準中評價內容的核心要義
在《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評價建議”中,體育與健康課程的評價涉及“學習評價”“學業水平考試”與“綜合評定”3個方面,兼顧課內與課外,收集學生學習態度、表現、成效和健康行為等信息。
(一)學習評價
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學習評價從目的、內容、方式、結果4個方面提出了基本要求。在實施學習評價過程中應該堅持其發展性與激勵性的價值導向,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聚焦核心素養,以“增值”與“綜合”為導向,注重評價的功能與作用,促進學生更好地達成體育與健康課程目標。
1.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確定評價目的
《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提出“評價的主要目的是對學生的學習行為進行觀察、診斷、反饋、引導和激勵,以判斷課程目標達成度……”觀察與診斷,既可以是教師從專業的角度指導教學,也可以是學生在從發展角度進行自我審視,目的指向學生學習行為的達成度;在反饋環節,教師和學生既是反饋的主體也是客體,并且體現了“即時”的時效性、“多元”的綜合性與“有效”的實用性;而引導和激勵是實施學習評價“發展性”與“激勵性”的價值導向,能夠實現“學生積極地學和教師有效地教”的目的。
2.聚焦核心素養,選擇評價內容
體育與健康課程評價內容的確定應圍繞“核心素養”,突破以“時間”“個數”“距離”等為標準的評價方式,強調評價內容的結構性與情境化,注重運動技能的遷移與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3.以“增值”與“綜合”為導向,選擇評價方法
從核心素養的達成角度,應考慮評價方法的多樣化,實現評價方式的優勢互補;從核心素養發展的角度思考,應重視增值評價,將核心素養的提升過程與增值評價相結合,多以積極正面的表揚為主,并及時觀察與記錄學生的表現;從核心素養精準化分析的角度思考,應加強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將智能設備、平臺應用于體育與健康課程評價體系,實現精準測評學生在各學習階段核心素養的達成情況。
4.注重評價的功能與作用,合理利用結果
體育與健康課程評價的基本功能是運用“評價”這一手段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也是實施評價的最終目的。首先,評價結果應該是全方位呈現的。對健康行為的評定既要考查知識與技能的掌握程度,也要考查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堅持鍛煉的情況,因此,運用評價結果進行激勵與反饋時,應將“優”與“劣”進行合理的分析,根據學生的個體特征取舍“優”與“劣”的比重。其次,評價結果應用主體應該是“多元”的。體育教師是評價結果應用的主要群體,在把握好基本導向的前提下,也應該倡導學生、家長、其他學科教師參與到評價結果的應用者行列,形成導向與激勵的合力,共同促進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與學習的改進。
(二)學業水平考試
將核心素養的發展狀況納入中小學學業水平考試之中的考核導向,使指向于最終結果的學業水平考試“素養化”,利用評價的“杠桿作用”,尋求在體育學業水平考試制度建設中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目標。這種轉型基于以下4個方面的改革:考查核心素養水平是學業水平考試命題的依據,考核者需要根據各水平階段學業質量的描述,提煉出具體的測試指標;實施評價應創設貼近生活、具有較強應用性的情境,體現了知識的應用性,反映知識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的思想;以結構化的知識與技能為主要命題內容,在《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學業質量的描述中,每個模塊中的各水平階段都從6~8個方面描述了學業質量要達到的要求;命題形式以實踐測試為主,這是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根本屬性決定的。
(三)綜合評定
綜合評定是錄取與評估的參考依據,服務于學校的招生錄取和區域的教育質量評估,具有指向性與參考性特征。
從“錄取”方面分析,綜合評定作為升學錄取的依據,必須包含學生每個學段的平時成績。因此,體育與健康課程的綜合評定應該將各水平階段的評價與家庭、學校、社會3個維度的評價綜合起來,將學習成績、學習態度、鍛煉表現、健康行為、體育品德等過程性評價與學業水平考試相結合,全面反映個體的發展水平,形成以核心素養為基礎的多維評價結果。
從“評估”方面分析,無論是教育主管部門還是學校自身,以成績論“英雄”的觀念已經不符合現代教育教學的基本目標,而應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基本方向。因此,在進行區域教育質量評估時,也應該以核心素養評價為內容,將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平時學習成績與綜合表現等方面共同作為評估的維度,其權重由各地區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進行分配。
二、課程標準中評價內容的實施策略
體育與健康課程評價圍繞核心素養的發展,其最終落腳點是基于問題解決的需要。因此,無論是評價的基本屬性還是其延伸屬性,都應積極地反饋于體育與健康課程,實現評價反哺體質健康水平的提升、運動技能的形成、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
(一)用評價賦能體質健康水平的提升
2021年,教育部公布了第八次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結果:“學生視力不良和近視率偏高、學生超重肥胖率上升、學生握力水平有所下降。”就以上體質健康問題而言,除了社會客觀因素的影響之外,更多的是需要教育工作者的自我審視。《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圍繞核心素養研制了學業水平標準,細化了評價與考試命題建議,增加了評價案例。那么,評價如何賦能體質健康的提升?
在《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學業質量”描述中,每個水平階段學生所要達到的標準呈現“漸進”的規律,且是多樣化的。在教學實踐中,體育教師需要從專項運動技能發展、活動參與、課外活動、情感表現等維度確定基本要求,并能夠結合這些基本要求制訂評價標準,從而促進核心素養目標的達成。如,針對體能的學業質量合格標準,體育教師應以評價為抓手,堅持做好每節課10分鐘左右的體能練習,指導學生每周完成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0.5小時(其中水平三和水平四要求為每次1小時左右)的課外體育鍛煉,利用好課外時間做好校內與校外的結合,實現學校、家庭、社區的聯動。堅持抓好落實,并基于評價結果實行獎勵與問責,用評價賦能體質健康的提升。
同時,“教學建議”部分對體育課堂的運動負荷進行了明確:群體運動密度不低于75%,個體運動密度不低于50%;所有學生平均心率在140~160次/分。針對10分鐘的體能練習,《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同樣作出引導,體現體能練習的多樣性、補償性、趣味性和整合性。如此對一節課的運動負荷進行明確,體現了課程標準在體質健康水平的提升方面提出的具體評價標準。
(二)用評價賦能運動技能的形成
《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教學建議”部分,從系統、完整的角度提出“設計專項運動技能的大單元教學”的要求,并確定學生運動技能的培養是課程標準需要達到的目標之一。因此,在評價建議中圍繞核心素養提出了“展示或比賽中的表現”等運動能力,“運用所學健康知識與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等健康行為,“學練、展示或比賽中表現出的體育精神”等體育品德,這些評價的基本導向都在助力學生學習和發展專項運動技能,評價的形式注重實踐與比賽。作為體育教師需要思考利用評價手段在課堂教學中落實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教學,通多評價的導向、反饋、激勵、監督等功能,綜合學校、家庭、社會等多方面資源為學生創造環境、提供建議,賦能學生運動技能的形成。
(三)用評價賦能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
評價可以作為衡量教學實踐中是否落實《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要求的一把“尺”,學生喜不喜歡上體育課是衡量教師上課上得好不好的依據,學生參與體育比賽與課外鍛煉的次數成為這把尺的刻度。
1.改變評價方式,關注多元的評價指標
考核成績往往只反映了學生的技能水平,而忽視了學生的興趣、態度、習慣等方面。多元的評價指標可以包括學生的參與度、合作性、創造性、自主性等,以及學生對體育課的滿意度、喜愛度等。這樣可以讓學生感受到自己在體育課上的進步和價值,增強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從而提高對體育課的興趣。
2.改變評價方法,關注多向的互動評價
單向的教師評價往往只能給學生一個客觀的分數,而不能給學生一個具體的反饋和建議。多向的互動評價可以包括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自己等的相互評價和交流。這樣可以讓學生了解自己在體育課上的優勢和不足,聽取他人的意見和經驗,調整自己的學習計劃和目標,從而提高對體育課的參與度。
3.改變評價時機,關注經常性的過程評價
偶爾的期末考試往往只能檢測學生在某一時段內的技能掌握程度,而不能反映學生在整個學期內的學習過程和效果。經常性的過程評價可以包括每節課后、每個單元結束、每次活動結束等不同階段的及時評價和總結。這樣可以讓學生及時了解自己在體育課上的表現和進步,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策略和方法,從而提高對體育課的投入度。
如,在籃球運動的學習過程中,在每節課后,教師可以讓學生用5分制打分評價自己在本節課上運球技能的掌握情況,并寫下自己遇到的困難和需要改進的地方。在每個單元結束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用等級制打分評價自己在本單元內運球技能的進步情況,并寫下自己收獲的經驗和感受。在每次活動結束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用百分制打分評價自己在本次活動中運球技能的表現情況,并寫下自己對下次活動的期待和建議。通過評價工具賦能,教師可以及時了解每名學生在運球技能上的掌握程度、進步情況、表現情況等,并給予相應的反饋和指導;學生也可以及時了解自己在運球技能上的優勢和不足,并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調整自己的運球方法和目標。這樣既可以提高教師對體育與健康課程實施效果的把握,也可以提高學生對體育與健康課程內容和活動形式的滿意度和喜愛度。
從“以教為主”向“以學為主”轉變是學生喜歡體育課的關鍵點,在終身體育意識這個主體目標的引領下如何編制課程實施計劃、制訂學習目標和選取教學內容、改進課堂教學方式方法、制訂切實可行的課內外練習是讓學生喜歡上體育課的要點。從這4個方面著手,體育課會變得內容豐富、方法新穎、情境生動,學生自然也會喜歡上這樣的體育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