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養是一個關鍵的教育概念,它強調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時代背景下學生應具備的基本能力和素質。這一概念超越了傳統教育中以知識傳授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聚焦學生良好價值觀的形成,批判性思維、問題解決能力以及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由于地理位置偏遠和資源相對匱乏,山區學校常常缺乏足夠的教學資源。因此,山區的核心素養教育需要創新方法,充分利用當地文化和環境資源,注重個性化和差異化教學,為學生提供一個全面發展的平臺。
一、山區小學班級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山區小學在班級管理方面面臨著諸多挑戰,這些挑戰源于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經濟條件。以下幾個問題尤為突出:
(一)資源匱乏尤其是高素質師資不足
山區小學普遍面臨教育資源不足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基礎設施落后、教學設備簡陋以及教育資金短缺。這些學校往往缺乏必要的教學資源,如圖書、實驗器材和信息技術設備等,嚴重制約了教學活動的多樣性。此外,教師資質也是一個重要問題。由于交通不便和生活條件相對較差,山區小學很難吸引和留住高素質教師。在現有山區教師隊伍中,高學歷或受過良好專業訓練的教師比例較低,這直接影響了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成效。
(二)學生多樣性帶來的挑戰
山區小學學生在經濟狀況、文化背景、家庭教育資源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多樣性和差異性,在學習能力、學習動機和學習習慣等方面也各不相同。這種多樣性、差異性和復雜性要求教師必須采用更加個性化的教學方法來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然而,由于教育資源的限制和教師培訓的不足,山區小學很難實施有效的差異化教學。
(三)班級管理方式的局限性
傳統的班級管理模式在山區小學中依然占據主導地位,主要表現為側重于教師的權威和紀律的維護,而忽視了學生的主動參與和個性化需求。這種管理模式未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難以有效適應學生多樣化的學習、發展需求。由于缺乏創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山區小學班級管理往往缺乏靈活性和創造性,難以應對快速變化的教育需求。
二、山區小學班級管理存在問題的成因分析
針對上述問題,山區小學的班級管理需要尋找更為有效的策略,解決資源、條件的局限性問題,滿足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的學習需求。為此,我們必須先探討這些問題的成因。
(一)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影響
教育資源分配不均是山區小學班級管理面臨問題的主要原因之一。在鄉村與城市之間,尤其是山區與大城市之間,教育資源的差距表現得尤為明顯。山區小學常常缺乏足夠的優質教育資源,如豐富的藏書、先進的教學設施及高素質的師資力量。這種資源的缺乏不僅限制了教學方法的多樣性,還影響了教育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效果。
(二)傳統教育觀念與方法的制約
在許多山區小學,傳統的教育觀念和教學方法仍然占據主導地位,往往側重于記憶和重復練習,而忽視了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傳統教育模式強調教師的權威和學生的服從,這種模式限制了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機會,也抑制了學生個性和創造力的發展。此外,這種教育方式很少鼓勵學生探索和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很難滿足現代社會對創新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的需求。
(三)外部環境與內部管理機制的不匹配
山區小學的外部環境與其內部管理機制之間存在顯著的不匹配。由于地理隔離,許多山區小學與教育行政部門及其他教育資源的聯系較為薄弱,在獲取支持方面存在困難。同時,山區小學內部管理機制往往落后于教育發展的需求,缺乏靈活性和適應性。家庭和社區的參與在山區教育中尤為重要,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溝通和合作機制,這一潛力往往未能得到充分發揮。
三、基于核心素養的山區小學班級管理對策研究
針對山區小學在班級管理中面臨的挑戰,筆者在此提出一系列基于發展核心素養的改進策略。這些策略旨在革新教育理念、創新管理模式,并加強校家社的合作,以實現教育質量飛躍。
(一)教育理念的革新與核心素養的整合
為了提高教育質量,山區小學需要從教師的專業發展入手。山區小學應推行定期的教師培訓計劃,側重于現代教育技術、教育心理學及多元化教學方法的學習。這種培訓不僅要更新教師的教育理念,也要著力提升他們運用新技術和教育工具的能力。
基于核心素養的教育理念要求以學生為中心,這意味著教學活動的設計應根據學生的興趣、能力及學習風格來定制。在山區小學,教師可以通過實施小組合作學習和項目制學習等教學模式,來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例如,組織學生圍繞社區相關的項目進行學習,如環境保護、地方歷史研究等。這不僅使學習更加生動和實際,還可以在學生的學習與現實世界之間建立連接。同時,教師應采用多樣化的評估方法,如同伴評價、自我評價和項目展示等方式,以獲得更全面的反饋,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展和個人素養的發展。
(二)創新班級管理模式
傳統的班級管理模式往往是靜態和一成不變的,不利于適應教育需求的多樣性和變化。特別是在山區小學,教育環境的特殊性要求管理模式必須更加靈活。為此,建立一個動態的班級管理體系,及時響應學生的學習和情感需求就顯得很重要。例如,學校可以實施一個結構化的學生反饋系統,讓學生能夠表達他們的學習體驗和情感狀態。這些信息對教師而言是寶貴的,可以幫助他們實時調整教學策略、課堂活動和行為管理策略,確保教學活動既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也關注到他們的情感福祉。
跨學科教學是一種有效的方法,可以通過整合不同學科的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在山區小學,設計與實施跨學科學習項目尤為重要,因為這可以幫助學生將學校教育與他們的日常生活、社區環境相聯系。例如,結合科學、數學和藝術等學科開展當地環境問題(水資源管理、生物多樣性和天氣現象等)的探究性學習,學生不僅能學習相關的科學和數學知識,還能通過藝術創作(如繪畫、劇本寫作、音樂等)來表達和處理這些問題。這種類型的跨學科學習鼓勵學生運用批判性思維來探索復雜問題,通過團隊合作開展項目活動,增強他們的協作和溝通能力。最終,這些項目不僅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能力,還提升了他們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情境的能力。
(三)校家社合作模式的構建
家校合作是提升教育效果的關鍵因素,對于地理位置偏遠的山區小學而言至關重要。山區小學應定期舉行家長會、家訪,并利用好社交媒體平臺,加強與家長的溝通和互動。這樣的互動不僅限于傳達學生的學習進度和行為表現,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構建一個支持性的學習環境,讓家長成為教育過程的合作伙伴。此外,學校可以舉辦家長工作坊或培訓班,引導家長認識到核心素養教育的重要性,并提供實用的策略和工具,幫助他們在家中有效支持孩子的學習和發展。通過這些活動,家長可以更好地理解學校的教育方針和教學方法,增強家校之間的信任與合作。
山區社區擁有獨特的文化和自然資源,這些資源如果被有效地利用起來,可以極大地豐富學校的教育內容和學生的學習經驗。這些活動包括社區服務項目、環境保護倡議、傳統工藝的學習等。例如,學生可以參與到社區的歷史文化保護項目中,學習當地的歷史和文化;參與環境清潔和植樹造林等活動,實際體驗生態保護的重要意義。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學生不僅能將課堂學習與現實世界聯系起來,還能在實際操作中發展問題解決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學校與社區的緊密合作可以強化社區對教育的支持和參與,形成一種全社會關注和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圍,從而共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喜玲. 核心素養理念下的小學班級管理策略研究[J]. 山東教育2021(23):18-19.
[2]麥穎文. 核心素養背景下小學班級文化建設策略研究[J]. 教育(周刊)2021(40):2.
(作者單位:廣東五華縣龍村鎮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 黃佳銳